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P4

  ..续本文上一页二句义谓:所谓深妙,是指各种大乘经教所说之理。)。二麤浅为二乘人说法道理。复次,第一义谛(注释:二谛之一,为世俗谛之对称。又云真谛、圣义谛等。以名深妙之真理,此真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以此名。)为安立菩萨甚深法藏(注释:又名佛性藏,此指佛教经典之库藏。),约真俗二谛,安立二乘十二部等种种法藏(注释:又名十二部经,指佛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其分别为:一、修多罗,指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二、只夜,即颂,指应於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三、伽陀,即讽颂,不依长行,直作偈颂之句。四、尼陀那,即因缘,指经中说见佛闻法因缘等。五、伊帝目多,即本事,指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之经文。六、阇多伽,即本性,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之经文。七、阿浮陀达磨,即未曾有法,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八、阿波陀那,即譬喻,经中说譬喻之处。九、优婆提舍,即论议,以法理论议问答之文。十、优陀那,指佛无问自说之经文。十一、毗佛略,即方广,说广大方正之理的经文。十二、和伽罗,指於菩萨受成佛之记之经文。)。

  

  释曰:一正得法身者,体是真如,民莘无物可为譬者,故还取花中佛像(注释:即莲华化佛譬。)为譬。二正说深妙法身者,以真如一味(注释:指一切法从其自性来说,都同一真如,无有差别。)故,故取蜂家蜜为譬。三麤浅正说法身者,以显真俗种种义味(注释:即真、俗二谛之理。)故,故取糠中米为譬。由此三譬,显诸佛正得法身、正说法身。是三法身遍满摄藏一切众生界无馀(注释:此数句义谓:一切众生本性皆藏有如来法身,即可说如来法身遍满一切众生而无馀。三法身,指正得法身、正说深妙法身和正说粗浅法身。)故,故经说:无一众生出如来法身外者,如无一色出虚空外者故。

  次金堕不净一譬,譬如如者,如如有三义故,取金为譬。一者性无变异。二者功德无穷。三者清净无二。自性亦如(注释:此指如如不动,无变化之义。),无亦异故。功德亦如,无增减故。清净亦如,无染污故,故曰如如是真如。如在一切邪定聚(注释:三聚之一。指毕竟不能证悟之人。)及一阐提(注释:指业障深厚,必定不能证佛果的人。)诸众生中,本无差别。若至客尘灭后,说名如来藏。故说一切众生为如来藏,能藏如来不得显现,为显此清净无二故,佛说此经;文殊师利,诸佛已出离於我取根本(注释:我取即我语取,指执著於由我见、我慢所说之法。我取根本,即指无明妄惑。),由此自性清净,应一切众生清净。是自性清净与众生清净无有二故(注释:此二句义谓:众生清净,即是指众生自性清净无染,故与自性清净之义没有差别。),为显此如故说金宝譬。

  后五譬佛性者,佛性有二种:一者住自性性(注释:三佛性之一。指一切众生本有之,为自性而常住者,故名之。)。二者引出性(注释:三佛性之一。指依修行之功而使本有之佛性渐为引出,故名之。)。诸佛三身(注释:分别指法、应、化三身。)因此二性,故得成就。为显住自性故,说地中宝藏譬。此住自性佛性者有六种德,故如实藏。一者最难得。佛性亦尔,於无数时节起正勤心(注释:即指四正勤。即:一、勤精断除已生恶行。二、勤精使未生之恶不能更生。三、勤精促成未生之善而令生。四、勤精增长已生之善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名为四正勤。),因福德、智慧满足庄严,方始显现故。譬如意宝藏,由胜因(注释:殊胜善妙之因。)乃感。二者清净无垢。由佛性与烦恼不相染故,是故譬如意实不为不净所污。三者威神无穷。明六神通(注释:分别指一、身通,即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二、天眼通,即得色界天眼根,能照久无碍。三、天耳通,即得色天耳根,听闻无碍。四、他心通,即能知他有心念。五、宿命通,即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之生涯而无碍。六、漏尽智证通,指已断尽一切烦恼诸漏。成就此六通,限於三乘之圣者。)等功德圆满故,如意宝亦尔,随意如办,故说宝藏譬。四者能庄严一切世间功德善根,於一切处相称可故。如意宝亦尔,能为世间种种庄严具。五者最胜。於一切法中无与等(注释:此指没有一法可与佛性匹等。)故,亦如如意宝,物中最胜故,说宝藏为譬。六者八种世法(注释:此指生、住、异、灭、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即四本相,四随相,合之则有八相。以此八相迁流万物,使一切现象皆常流不住。此句则谓,佛性不随一切现象之变灭而变灭,而是常住不灭,故谓之无有变异。)中无有变异,为十种常住(注释:分别指七种常住果与三种常。七种常住果,指: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三种常指:一、本性常。二、不断常。三、相续常。此即分别指法、报、化三佛身常住义。住自性佛性为此十常之根本,故谓之为十常住因。)因故。真实(注释:「实」,碛砂本作「实」。)亦尔,虽烧打磨,不能改其自性,故取宝藏以譬住自性佛性。

  二者引出佛性,从初发意至金刚心(注释:指菩萨之最后心,等觉之位,以观心最为明利,故名之。),此中佛性名为引出。言引出者,凡有五位:一能出阐提位。二能出外道位。三出声闻位。四出独觉(注释:又称缘觉,指独自悟十二因缘而成道者。)位。五出菩萨无明住地(注释:指菩萨尚有根本无明未断,唯佛能断,故名此。)位。此法身能破烦恼,其体显现故,第六说庵罗树芽为譬。如彼树芽能破皮肉,得出生为大树王故,说引出佛性如庵罗树芽,能生大树王故。为约此两因(注释:指住自性佛性与引出佛性。)故,佛说三身果。

  一者因住自性佛性,故说法身。法身有四种功德,是故第七说败帛里真金譬。四功德者:一自性有(注释:指法身为自性本有。),如金本有,非所造作。二清净,如金本净,尘垢不能染污。三为一切功德所依处,如金能感(注释:「感」,碛砂本作「成」。)种种贵物故。四平等所得,谓一切众生并同应得,如金无的主(注释:即归主。)众人共有,随其功力修者即得,故说法身犹如真金。

  二者因引出佛性,故说应身。应身有四种功德,是故第八说如贫贱女人有转轮王胎。四功德者:一依止(注释:指依赖、止住於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相续。),依止者,三十七道品(注释: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即指能证涅槃菩提之境的方法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是所依止。二者正生,谓欲得应得(注释:指欲知四圣谛理,而以无漏智为因而了知之。),即是未知欲知根(注释:三无漏根之一,又名未知当知根,即见道之无漏智。是指见道位众生,未曾见知苦、集、灭、道等四谛之境,自此因无漏智而能见知,故名此。)。三者正住,谓正得,即是知根(注释:三无漏根一。又名已知根,指为修道之无漏智,即是说为断修惑,数数修四谛观之境。)。四正受用即知已根(注释:三无漏根之一。又名具知根,指无学圣人的无漏智。其是说无学圣人起尽知或无生智,则已知四谛之理,因有此自知之心,名为具知。)。合此四义,名为应身。如胎中转轮王子亦有四义:一以宿业(注释:指过去世的业。)为依止。二未得王位欲得如初生。三正得王位如住。四得已不失如受用。是故应身以胎中转轮王为譬。

  三者因此出佛性复出化身,化身者有三事:一有相,如水中月,以影相为体故。二由功力,以宿愿所作故。三有始有终,故第九立摸中佛像为譬。

  释曰:三义者:一有相貌,譬如月影,但似而不真实。化身亦尔,非实体故。二由人工造作者,譬化身宿愿(注释:指於过去世所发的愿,此愿起用时,必有功力,故又谓之愿力。)所起。三明有始有终者,譬化身随缘变化,故能有始有终。

  译文

  再则,可以分别以三义来说明佛之法、应、化三身。首先,以甚深之义表现法身。所谓甚深,是指其体微细难知,由於此义,法身具足五相和五种功德。所谓五相分别指:

  一、无为相,即法身已了脱生、老、病、死等生灭有为之相。

  二、无一异相,即指真如与俗不一不异。这种真俗不一不异又分为二种,一从法理上说。二从人论。从法理的角度说不一不异,是说如果从一切真、俗的本性真谛来看,其都是同一佛性真如,没有差别,故谓真俗不异。真俗本性虽一,但如果从俗谛的现象层面来看,则又不能说真与俗没有区别,故不得谓是一。就好比白色的螺,螺体与螺色之间关系也是不一不二。如果说螺体与螺色相异,那么当见到白色螺时,就不应说有螺的存在。(因为所见唯色,而色与螺异,所以见色不能推知有螺的存在。)如果说螺体与螺色是一,那么螺就不应该还有香、味、触等其他属性,而唯有一色。(但实际上,螺还有其他属性存在,所以不能说螺体与色是一无别。)从人论真、俗不一不异,是指如果说真俗一无别,那么凡夫之人见到俗也就理应可以了知真。如果凡夫能了知真,那就不能谓之凡夫应称其为圣人了。因为凡夫不能由俗见真,所以说真与俗不一。如果说真与俗是异不同,那么圣人就不能於俗中见真谛。如果不能於俗中见真,即是凡夫,不能谓之圣人。由於圣人能於俗中见真,所以又不得说真俗是异,而只能说真俗不一不异。

  三、离一边相,是指法身之相契合六种中道,远离六种二边之见。何为六种二边之见呢?一为执可灭灭。二为执可畏畏。三为执可执执。四为执正与邪。五为执有作无作。六为执不生同生。

  一所谓执可灭灭。如有人说,一切诸法毕竟变灭,不得久住,这就名之为执可灭之边见,如果认为一切诸法毕竟灭尽就是中观理论所说的性空,这又是对灭的一种偏执。因此二种偏执会产生怖畏生死之心,为了远离此二种偏执,佛才说一切法皆因缘而生,自性不有,所以从自性上说也无所谓可灭。一切法自性虽无,但假有不失。就一…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性论 源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