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此九种烦恼,故立九譬者。
一为显贪欲烦恼故,立莲华化佛譬。譬如莲华,初开之时,甚可爱乐,后时萎悴,人厌恶之。贪欲亦尔,初依尘(注释:指一切世间之事法,能污染真性,造成烦恼。)成,后依尘坏,故以华譬贪。而华坏时,化佛出世,如贪覆法身。
二为瞋烦恼故,以蜂为譬者。如蜂若为他所触,放毒蛰人。瞋亦如是,若心起瞋,即能自害,复能害他。而未甘蜜,即譬法身,为瞋所覆故。
三为无明惑故,立谷中粳粮譬。譬如白米,为糠所覆,不得受用。法身亦尔,为无明所隐覆,故不得现。
四为上心三种烦恼,立金堕不净譬。譬如将洁金宝,为粪所涂,违逆人心。离欲之人,亦复如是。为上心烦恼违逆其意,故说此譬。法身本净,为上心惑所覆,故曰不净。
五为显无明住地故,立贫女宝藏譬。譬如贫女宅中地下有金宝藏,为地覆故,受贫穷苦。二乘亦尔,为无明所覆,不见佛果,故受四种生死(注释:指方便、因缘、有有、无有四种生死。)之苦。
六为显见谛惑,立庵罗(注释:又名庵罗,一种果物之名。)树子譬。譬如庵罗子生芽之时,必破其皮,然后得出。成譬见谛,芽譬法身。见谛亦尔,初见真理,即破此惑,法身显现故。
七为(注释:「为」,碛砂本无。)显思惟惑故,立弊帛里金宝譬。譬如败衣,不堪服用。身见贞实(注释:即真实、真理之义,身见真实,此指见谛所见道。)先来已破(注释:指已破见惑。),圣道对治,数数习(注释:不断修习。)故,思惟烦恼无复势力,譬彼败衣,金如法身,为思惑所障。
八为显不净地惑,立贫女怀王子譬。譬如转轮王(注释:梵文Cakravarti-raja,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名之。)子大贫衣腹中,胎不能污。七地以还烦恼亦尔,虽名烦恼,而有三德:一者无染浊(注释:指不为烦恼所染污。),智慧慈悲所含养故。二者无过失,以不损自他故。三者无量功德,能成熟佛法及众生故。若长烦恼,即成凡夫,不能成熟佛法。若断烦恼即成二乘,不能成熟众生。
九为显净地惑故,立摸中金像譬。譬如铸金像未开摸时像已成熟,水等诸物不能破,唯斧等乃能破故。八地以上惑亦如是,唯金刚心(注释:即指金刚喻定。)能破究竟故。
译文
分别从自性的三个角度来说自心清净境界,这又可分为如来藏。即是说,自性有三种:一为法身。二为如如。三为佛性。以上述九种譬喻可分别比说此三自性,以最初三譬喻可比说法身,第四譬喻可比说如如,后五譬喻可比说佛性。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表明诸佛法身共有二种:一为正得法身。二为正说法身。所谓正得法身,是指最清净法界,此法身唯有通过无分别智才能证契,是不可言传的本体之境。所谓正说法身,是说为了证得清净法身境界,可以根据众生心识理解的程度,加以施教言说。正说法身又分为二种:一谓深妙。二谓粗浅。一、所谓深妙,是指安立各种大乘教理的经典。二、所谓粗浅,是指为二乘人所说各种教理的经典。再则,为了讲深妙之第一义谛,才说菩萨等大乘佛教的经典;为了说真俗二谛之理,才说二乘十二部经等经典。
解释曰:一、所谓正得法身,即是真如,世间无有一物可以比譬其妙,所以勉强以莲华化佛为譬。二、所谓正说深妙法身,是为了显现大乘佛法的真俗不二,同一真如之理,所以以取蜂家蜜为譬。三、所谓正说粗浅法身,是为了显现真、俗等种种不同之法及其义涵。所以以糠中之米为譬。由上述三种譬喻,可以显现诸佛正得法身、正说法身的意义。一切众生本性皆具有正得、正说深妙和正说粗浅三种法身,所以佛经上说,没有一个众生能出如来法身之外,犹如没有任何一物能出於虚空之外。
再则,以金堕不净一譬来比譬如如之义。所谓如如有三层含义,所以以金为譬。此三含义分别为一、本性没有变异。二、具有无穷无量之功德。三、本性清净,没有差别。一切众生的自性都是如如不动的,因其没有变异之相。自性功德亦是如此,因其没有增减之相。自性清净也是如此,因其不为妄惑所染污。所以说,如如即是真如,其遍满於一切善恶众生心中,本来没有差别。如果断灭一切烦恼障蔽,即名为如来藏,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因为烦恼所障,故不得显现。为了显现此清净自性本来没有差别,所以佛说如下经文:文殊师利,诸佛已了脱对一切法的执取之心,所以不同於众生为无明妄惑所覆,不能见自本性。但从自性层面说,佛与众生并无差别,这即是如如之义,为显此义,故以金堕不净为譬。
所谓以五种譬喻来说明佛性之义,佛性有二种:一名为「住自性佛性」。二名为「引出佛性」。佛所具有的法、应、化三身即因此二种佛性而生。为了说明「住自性佛性」,才说贫女宅中地下宝藏譬。此「住自性佛性」有六种功德,所以喻如宝藏。其六功德分另为一、最难得,最说要证契佛性,必须经历无数时节的精进修习,到福慧圆满,方可证得。这就好像如意宝藏,必须假借各种殊胜善妙善妙之因才能获得。二、清净无垢,是说由於佛性不为烦恼所杂染,就好像如意宝藏不为不净之物所污损一样。三、威神无穷,是说证契佛性将具足身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漏尽智证通等六神通,如同如意宝,可以随愿办各种事,故以如意宝藏来譬比。四、能使世间一切功德善根圆满庄严,如同如意宝,能使世间种种之物更加富丽庄严。五、最胜,是说佛性无上胜妙,无有一法可以匹比,如同如意宝,为一切物中最胜妙之物。六、佛性没有生、住、异、灭等八种变灭之相,为一切常住法的根本。如同真实,虽烧打磨,不能改其本性,所以以如意宝藏来比譬「住自性佛性」。
二、所谓「引出佛性」,是指从初发心修行位到证得菩萨最后心这一阶段,通过修习之功而逐渐引出的佛性。所谓引出佛性,可分为五位:一为出阐提位,长养对佛法的信仰之心。二为出外道位,摒除不正确的观念,归於正道。三为出声闻位,归心於大乘佛法。四为出独觉位,长养慈悲救世的大乘情怀。五为出菩萨无明住地位,断除菩萨所具有的根本无明之惑。此引出法身,可以断破烦恼之殼,显现本有佛性,所以以庵罗树芽为譬。譬如庵罗树发芽之时,能长成大树之王。因此「住自性佛性」和「引出佛性」才说佛有法、应、化三身之果。
一、因「住自性佛性」而说有法身的存在。此法身有四种功德。所以又能以败帛里真金为譬。所谓四种功德分别指:一自性本有,是说法身如同真金,本来是有,非假造作而成。二清净,是指法身清净,如真金本来乾净,不为尘垢所染污。三为一切功德所依止之处,是说法身如同真金,能生成种种贵重之物。四平等所得,是说法身能为一切众生所证得。如同真金无有归主,众人共有,随各人修习之功即可得之。法身也是如此,为一切众生所本有,只要假借修习即可证得,所以以真金为譬。
二、因「引出佛性」而说有应身的存在。应身有四种功德,所以以贫女怀转轮王子为譬。所谓四种功德,分别指:一依止,依止即是说依赖止住於能证涅槃菩提之境的三十七种修道方法。二正生,指欲了知四圣谛理而借无漏智为因可实现之,这即是指三无漏根之一的「未知欲知根」,也即指见道的无漏智。三正住,即指三无漏根之一的「知根」,也就是修道之无漏智。四正受用,即三无漏根之一的「知已根」,指无学圣人的无漏智。具足此四义,即名之为应身。如同贫女胎中怀有转轮王子也有四义,其分别为:一以过去世的善因为依止。二虽未得王位,但必得王位,这如同应身之正生义。三能正得王位,这就如同应身之正住义。四既得王位不再失去,这就如同应身之正受用义。所以以贫女胎中怀转轮王子来譬比应身四功德之义。
三、因「引出佛性」又能说有化身的存在。所谓化身有三种特征:一有相,如水中月影,以影相为体。二同功力,指由过去发愿之力所形成。三有始有终。所以以模中佛像为譬来说明。
解释曰:所谓化身三义中,一指模中佛像有相可见,譬如水中月影,影虽似月,但并非真实之月。化身也是如此,其虽似法身,但并非法身之体。二指佛像由人工造作而成,此可譬比化身由过去世所发愿力而成之义。三说模中佛像有始有终,此可譬比化身随缘变化,故有始有终之义。
原典
因三种自性(注释:指分别从自性的三个角度来说自性之相。)为显心清净界,名如来藏,故说九种如莲华等譬。三种自性者:一者法身(注释:佛之三身之一,即佛之真身。关於法身,佛教性相二宗的解释不尽相同。在此即指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此真如为佛之自性,具有常、乐、我、净诸德,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名法身。其侧重於从本体、清净界来名之。)。二如如(注释:法性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一切法从本性上说皆是真如,故名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三佛性(注释:佛指觉悟之义,指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因此名侧重於觉智。)。合此九譬为三(注释:指法身、如如、佛性三义。),初三(注释:指九譬中的莲华化佛、蜂譬,谷中粳粮譬。)譬法身。次一(注释:指金堕不净譬。)譬如如。后五(注释:指贫女宝藏、庵罗树、弊帛里金、贫女怀王子、模中金像等譬。)譬佛性。云何如此?明诸佛法身有二种:一正得。二正说。言正得法身者,最清净法界,是无分别智境,诸佛当体是自所得法。(注释:此数句义谓:正得法身即是唯可以正智契会、证得而无法言传之自性体。)二正说法身者,为得此法身,清净法界正流从如所化众生识(注释:指众生的心识。此义是说,正说法身是根据众生心识理解的程度,加以施教言说的。)生,名为正说法身。正说法身又有二种:一深妙。二麤浅。为安立此二道理。一深妙者,为安大乘道理(注释:此…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