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現此九種煩惱,故立九譬者。

  一爲顯貪欲煩惱故,立蓮華化佛譬。譬如蓮華,初開之時,甚可愛樂,後時萎悴,人厭惡之。貪欲亦爾,初依塵(注釋:指一切世間之事法,能汙染真性,造成煩惱。)成,後依塵壞,故以華譬貪。而華壞時,化佛出世,如貪覆法身。

  二爲瞋煩惱故,以蜂爲譬者。如蜂若爲他所觸,放毒蟄人。瞋亦如是,若心起瞋,即能自害,複能害他。而未甘蜜,即譬法身,爲瞋所覆故。

  叁爲無明惑故,立谷中粳糧譬。譬如白米,爲糠所覆,不得受用。法身亦爾,爲無明所隱覆,故不得現。

  四爲上心叁種煩惱,立金墮不淨譬。譬如將潔金寶,爲糞所塗,違逆人心。離欲之人,亦複如是。爲上心煩惱違逆其意,故說此譬。法身本淨,爲上心惑所覆,故曰不淨。

  五爲顯無明住地故,立貧女寶藏譬。譬如貧女宅中地下有金寶藏,爲地覆故,受貧窮苦。二乘亦爾,爲無明所覆,不見佛果,故受四種生死(注釋:指方便、因緣、有有、無有四種生死。)之苦。

  六爲顯見谛惑,立庵羅(注釋:又名庵羅,一種果物之名。)樹子譬。譬如庵羅子生芽之時,必破其皮,然後得出。成譬見谛,芽譬法身。見谛亦爾,初見真理,即破此惑,法身顯現故。

  七爲(注釋:「爲」,碛砂本無。)顯思惟惑故,立弊帛裏金寶譬。譬如敗衣,不堪服用。身見貞實(注釋:即真實、真理之義,身見真實,此指見谛所見道。)先來已破(注釋:指已破見惑。),聖道對治,數數習(注釋:不斷修習。)故,思惟煩惱無複勢力,譬彼敗衣,金如法身,爲思惑所障。

  八爲顯不淨地惑,立貧女懷王子譬。譬如轉輪王(注釋:梵文Cakravarti-raja,此王身具叁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名之。)子大貧衣腹中,胎不能汙。七地以還煩惱亦爾,雖名煩惱,而有叁德:一者無染濁(注釋:指不爲煩惱所染汙。),智慧慈悲所含養故。二者無過失,以不損自他故。叁者無量功德,能成熟佛法及衆生故。若長煩惱,即成凡夫,不能成熟佛法。若斷煩惱即成二乘,不能成熟衆生。

  九爲顯淨地惑故,立摸中金像譬。譬如鑄金像未開摸時像已成熟,水等諸物不能破,唯斧等乃能破故。八地以上惑亦如是,唯金剛心(注釋:即指金剛喻定。)能破究竟故。

  譯文

  分別從自性的叁個角度來說自心清淨境界,這又可分爲如來藏。即是說,自性有叁種:一爲法身。二爲如如。叁爲佛性。以上述九種譬喻可分別比說此叁自性,以最初叁譬喻可比說法身,第四譬喻可比說如如,後五譬喻可比說佛性。爲什麼這樣說呢?這表明諸佛法身共有二種:一爲正得法身。二爲正說法身。所謂正得法身,是指最清淨法界,此法身唯有通過無分別智才能證契,是不可言傳的本體之境。所謂正說法身,是說爲了證得清淨法身境界,可以根據衆生心識理解的程度,加以施教言說。正說法身又分爲二種:一謂深妙。二謂粗淺。一、所謂深妙,是指安立各種大乘教理的經典。二、所謂粗淺,是指爲二乘人所說各種教理的經典。再則,爲了講深妙之第一義谛,才說菩薩等大乘佛教的經典;爲了說真俗二谛之理,才說二乘十二部經等經典。

  解釋曰:一、所謂正得法身,即是真如,世間無有一物可以比譬其妙,所以勉強以蓮華化佛爲譬。二、所謂正說深妙法身,是爲了顯現大乘佛法的真俗不二,同一真如之理,所以以取蜂家蜜爲譬。叁、所謂正說粗淺法身,是爲了顯現真、俗等種種不同之法及其義涵。所以以糠中之米爲譬。由上述叁種譬喻,可以顯現諸佛正得法身、正說法身的意義。一切衆生本性皆具有正得、正說深妙和正說粗淺叁種法身,所以佛經上說,沒有一個衆生能出如來法身之外,猶如沒有任何一物能出於虛空之外。

  再則,以金墮不淨一譬來比譬如如之義。所謂如如有叁層含義,所以以金爲譬。此叁含義分別爲一、本性沒有變異。二、具有無窮無量之功德。叁、本性清淨,沒有差別。一切衆生的自性都是如如不動的,因其沒有變異之相。自性功德亦是如此,因其沒有增減之相。自性清淨也是如此,因其不爲妄惑所染汙。所以說,如如即是真如,其遍滿於一切善惡衆生心中,本來沒有差別。如果斷滅一切煩惱障蔽,即名爲如來藏,所以說,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因爲煩惱所障,故不得顯現。爲了顯現此清淨自性本來沒有差別,所以佛說如下經文:文殊師利,諸佛已了脫對一切法的執取之心,所以不同於衆生爲無明妄惑所覆,不能見自本性。但從自性層面說,佛與衆生並無差別,這即是如如之義,爲顯此義,故以金墮不淨爲譬。

  所謂以五種譬喻來說明佛性之義,佛性有二種:一名爲「住自性佛性」。二名爲「引出佛性」。佛所具有的法、應、化叁身即因此二種佛性而生。爲了說明「住自性佛性」,才說貧女宅中地下寶藏譬。此「住自性佛性」有六種功德,所以喻如寶藏。其六功德分另爲一、最難得,最說要證契佛性,必須經曆無數時節的精進修習,到福慧圓滿,方可證得。這就好像如意寶藏,必須假借各種殊勝善妙善妙之因才能獲得。二、清淨無垢,是說由於佛性不爲煩惱所雜染,就好像如意寶藏不爲不淨之物所汙損一樣。叁、威神無窮,是說證契佛性將具足身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漏盡智證通等六神通,如同如意寶,可以隨願辦各種事,故以如意寶藏來譬比。四、能使世間一切功德善根圓滿莊嚴,如同如意寶,能使世間種種之物更加富麗莊嚴。五、最勝,是說佛性無上勝妙,無有一法可以匹比,如同如意寶,爲一切物中最勝妙之物。六、佛性沒有生、住、異、滅等八種變滅之相,爲一切常住法的根本。如同真實,雖燒打磨,不能改其本性,所以以如意寶藏來比譬「住自性佛性」。

  二、所謂「引出佛性」,是指從初發心修行位到證得菩薩最後心這一階段,通過修習之功而逐漸引出的佛性。所謂引出佛性,可分爲五位:一爲出闡提位,長養對佛法的信仰之心。二爲出外道位,摒除不正確的觀念,歸於正道。叁爲出聲聞位,歸心於大乘佛法。四爲出獨覺位,長養慈悲救世的大乘情懷。五爲出菩薩無明住地位,斷除菩薩所具有的根本無明之惑。此引出法身,可以斷破煩惱之殼,顯現本有佛性,所以以庵羅樹芽爲譬。譬如庵羅樹發芽之時,能長成大樹之王。因此「住自性佛性」和「引出佛性」才說佛有法、應、化叁身之果。

  一、因「住自性佛性」而說有法身的存在。此法身有四種功德。所以又能以敗帛裏真金爲譬。所謂四種功德分別指:一自性本有,是說法身如同真金,本來是有,非假造作而成。二清淨,是指法身清淨,如真金本來乾淨,不爲塵垢所染汙。叁爲一切功德所依止之處,是說法身如同真金,能生成種種貴重之物。四平等所得,是說法身能爲一切衆生所證得。如同真金無有歸主,衆人共有,隨各人修習之功即可得之。法身也是如此,爲一切衆生所本有,只要假借修習即可證得,所以以真金爲譬。

  二、因「引出佛性」而說有應身的存在。應身有四種功德,所以以貧女懷轉輪王子爲譬。所謂四種功德,分別指:一依止,依止即是說依賴止住於能證涅槃菩提之境的叁十七種修道方法。二正生,指欲了知四聖谛理而借無漏智爲因可實現之,這即是指叁無漏根之一的「未知欲知根」,也即指見道的無漏智。叁正住,即指叁無漏根之一的「知根」,也就是修道之無漏智。四正受用,即叁無漏根之一的「知已根」,指無學聖人的無漏智。具足此四義,即名之爲應身。如同貧女胎中懷有轉輪王子也有四義,其分別爲:一以過去世的善因爲依止。二雖未得王位,但必得王位,這如同應身之正生義。叁能正得王位,這就如同應身之正住義。四既得王位不再失去,這就如同應身之正受用義。所以以貧女胎中懷轉輪王子來譬比應身四功德之義。

  叁、因「引出佛性」又能說有化身的存在。所謂化身有叁種特征:一有相,如水中月影,以影相爲體。二同功力,指由過去發願之力所形成。叁有始有終。所以以模中佛像爲譬來說明。

  解釋曰:所謂化身叁義中,一指模中佛像有相可見,譬如水中月影,影雖似月,但並非真實之月。化身也是如此,其雖似法身,但並非法身之體。二指佛像由人工造作而成,此可譬比化身由過去世所發願力而成之義。叁說模中佛像有始有終,此可譬比化身隨緣變化,故有始有終之義。

  原典

  因叁種自性(注釋:指分別從自性的叁個角度來說自性之相。)爲顯心清淨界,名如來藏,故說九種如蓮華等譬。叁種自性者:一者法身(注釋:佛之叁身之一,即佛之真身。關於法身,佛教性相二宗的解釋不盡相同。在此即指叁身中之自性身,唯爲清淨法界之真如,此真如爲佛之自性,具有常、樂、我、淨諸德,爲一切有爲無爲功德法之所依,故名法身。其側重於從本體、清淨界來名之。)。二如如(注釋:法性理體不二平等,故雲如,一切法從本性上說皆是真如,故名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體。)。叁佛性(注釋:佛指覺悟之義,指一切衆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爲佛性。因此名側重於覺智。)。合此九譬爲叁(注釋:指法身、如如、佛性叁義。),初叁(注釋:指九譬中的蓮華化佛、蜂譬,谷中粳糧譬。)譬法身。次一(注釋:指金墮不淨譬。)譬如如。後五(注釋:指貧女寶藏、庵羅樹、弊帛裏金、貧女懷王子、模中金像等譬。)譬佛性。雲何如此?明諸佛法身有二種:一正得。二正說。言正得法身者,最清淨法界,是無分別智境,諸佛當體是自所得法。(注釋:此數句義謂:正得法身即是唯可以正智契會、證得而無法言傳之自性體。)二正說法身者,爲得此法身,清淨法界正流從如所化衆生識(注釋:指衆生的心識。此義是說,正說法身是根據衆生心識理解的程度,加以施教言說的。)生,名爲正說法身。正說法身又有二種:一深妙。二麤淺。爲安立此二道理。一深妙者,爲安大乘道理(注釋:此…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性論 源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