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此句義謂:由思惑之貪、瞋、癡叁毒而能造種種業。)。二見谛能得果(注釋:此句義謂:由見惑之我、邊諸見,能生種種苦果。)。何以故?斷思惟盡,業不成故。斷見谛盡,不感果故,故說不動業爲增長家因。能生色、無色界故。爲出世無分別智所滅者有二種滅:一者性滅(注釋:一切煩惱之法本身就遷滅不住。)。二治道滅(注釋:指通證見真理而斷滅煩惱。)。一性滅者有二:謂念念滅及相違滅(注釋:此中有二種含義,一種是指煩惱之間的相互消長,如貪心起而瞋心落等,此亦名爲「等類相違」。另一種以指以正確的方式來消解煩惱,此名爲「不等類相違」。)。相違滅又有二種:一等類相違,如貪違瞋等。二不等類相違,如正思惟違欲、瞋等,是名性滅。二治道滅者有二種:一通。二別。通道者,謂觀真如,滅叁界煩惱。二別道者,如不淨觀(注釋:五停心觀之一,指爲了治貪心而觀身之不淨。此中有二種,一觀自身不淨,二觀他身不淨。)等,能滅貪、瞋等煩惱。如苦谛惑(注釋:指觀世間一切皆苦。),滅苦谛惑,不滅集谛(注釋:四谛之一,指一切法皆苦的原因。)惑故,名隨眠欲、瞋、癡等。
四叁毒極重上心惑者,有諸煩惱在欲行衆生(注釋:指欲界衆生。)相續中,爲罪福兩行增長家因(注釋:此句義謂:指欲界衆生煩惱執持於欲界的苦、樂,故謂之兩行增長之因。),但生欲界,修不淨觀等所破(注釋:指破欲界衆生之根重上心煩惱。),是名貪瞋癡極重上心煩惱。
五無明住地惑者,在阿羅漢相續中,爲無流業生家因(注釋:此數句義謂:根本無明是阿羅漢境界微細妄業的根本。無流業,指阿羅漢境界已脫離叁界,不現流轉生死,故謂之無流業。),能生意所生身(注釋:指菩薩、羅漢爲濟度衆生而如意受身。),爲如來菩提(注釋:梵文Bodhi,指覺悟之義。)所破,是名無明住地惑故。阿羅漢約安立谛觀(注釋:有差別、名言者名安立谛,羅漢尚未得無差別智慧,故謂之安立谛觀。),能破諸煩惱。此無明住地,非安立谛觀所能破故(注釋:此句義謂:修安立谛觀尚不能斷除根本無明,此唯有如來智能斷。),猶在羅漢相續中,爲無流業生家因。無流業生家因者(注釋:「者」,碛砂本無。),流有叁義:一者流入叁界生死。二者退失。如失欲界流往色界,或失色界流下欲界,則隨生死不定一處,故名爲流。叁者流脫功德善根,失戒、定、慧。譬如破塘,水則不住。無此叁流,故名無流。業者,作意爲義。此意業能生四種生死(注釋:即指方便、因緣、有有,無有四種生死。),如來菩提破者,如來菩提,非安立谛觀,是名如來菩提。因此道(注釋:即指如來菩提之道。)故,能滅此惑(注釋:即指根本無明。),故名無明住地。
六見谛所滅惑者有二種學人:一凡夫。二聖人。此惑在學道凡夫相續中,無始已來未曾見理,因初出世聖道(注釋:指最初的無漏之聖道,此即指小乘所說八忍八智中的苦法忍智。)所破名爲見谛。
釋曰:學道凡夫相續中者,若小乘則從煗、頂、忍、世法(注釋:即俱舍四善根。煗法,指念住後所生之善根,有下、中、下叁品,都具有觀苦、集等四聖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煗喻見道前之相。頂法,煗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也有上、中、下叁品,都具有觀四谛,修十六行相。此位處於進退之間,或進而上於忍位,永不退墮;或退而下於煗位。忍法,生於頂法後念之善根,亦有上、中下叁品,忍可決定四聖谛,爲最殊勝之位。世法,又名世第一法,生於上忍後念之善根,無上、中、下叁品,此法爲有漏法中之最高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位必生無漏智,入於見道,真正證悟勝谛。)。此四是學道凡夫位,見谛隨眠其未能滅,故言在中(注釋:指見谛煩惱或見惑在學道凡夫位中未斷。)。無始時節未見者,從無始以來訖至此道(注釋:指凡夫修道之位。)所未曾見安立聖谛(注釋:指小乘聖人所觀之理境,此境尚有差別、名言所顯,故名此。),故言未曾得見。初出世聖道所破者,始自苦法忍初念(注釋:指小乘俱舍所說八忍八智中的第一苦法智忍,此忍能斷除欲界苦煩惱下之見惑。)之道能破煩惱,名爲見谛。自此後去,並屬思惟(注釋:此二句義謂:苦法智忍以後諸忍智,如苦法智、集法智等,均是思惟見道,故名此。)平等觀(注釋:又名空觀,以空爲平等而觀一切法平等無差別。)者,有利有鈍。若利根人,於一念中則等觀四谛,八十八惑(注釋:指見惑之數共有八十八種之名,名繁不具引。)一時俱斷,皆名見谛。若鈍根人,於次第觀者,則初念觀苦不見馀叁谛。但斷苦下四谛,名爲見谛。馀未斷者,皆屬思惟,是名見谛所滅惑。若大乘則十信等諸位(注釋:指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十信,分別指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聖人者,初地以上。
七修道所滅惑者,在學道聖人相續中,昔已曾見(注釋:指已入見道位。),出世聖道所滅,是名由修道所滅惑。
八不淨地惑者,在未究竟行菩薩相續中,對障菩薩七地,爲無相無功用道(注釋:指八地以上菩薩所修之道。)所破對障故。
釋曰:七地者,則前七地(注釋:指菩薩十地中之前七地,分別爲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已還故。無相無功用道者,即八地以上(注釋:分別指十地中的不動地、善慧地和法雲地。)。無相者,即真如境。無功用者,即自然升進道,是名不淨地惑。
九淨地惑者,在究竟行菩薩相續中,能障八地以上叁地,譬金剛定慧(注釋:又名金剛喻定,指菩薩於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禅定。其智用堅利,譬如金剛,故名之。)所破。言究竟者,八地以上見境皆周(注釋:「周」,碛砂本作「同」。),無更別境所未見者,故名究竟。但方便由有淺深故(注釋:此句義謂:八地以上菩薩所見之境雖周遍無礙,但若從其方便說法來看,八、九十叁地所見境界,仍有淺深之別。),諸地爲別故。分別煩惱有此九種,約此煩惱立衆生有四種:一凡夫。二羅漢。叁有學。四菩薩。此四種衆生依無流界,由四煩惱故不淨(注釋:此數句義謂:此四種衆生,若依照究竟涅槃的境界來說,尚有四種煩惱未斷,所以名之爲不淨。)。第一衆生(注釋:即指凡夫。),由四煩惱(注釋:分別指貪、瞋、癡與極重上心惑四種煩惱。)故不淨。第二衆生(注釋:即指羅漢。),由一煩惱(注釋:即指根本無明。)故不淨。第叁(注釋:指有學聖凡。),由兩煩惱(注釋:指見、思二惑。)故不淨。第四衆生(注釋:即指菩薩。),由兩煩惱(注釋:分別指不淨地和淨地煩惱。)故不淨。
第一凡夫由四惑者,前叁是隨眠者,前叁是隨眠貪、瞋、癡等,後一即上(注釋:「上」,碛砂本作「止」。)心煩惱。由此四故不淨。二由一惑者,即羅漢由無明住地故不淨。叁由二惑者,謂見谛、思惟,即有學對凡夫(注釋:「夫」,碛砂二本均無。)。學道凡夫由見谛煩惱不淨,不學聖人由思惟煩惱故不淨。是名由二惑。四由二惑者謂淨、不淨,即是從初地已(注釋:「已」,碛砂、金陵二本均作「以」。)上至七地菩薩,由不淨地惑故不淨。若從八地已(注釋:「已」,碛砂、金陵二本均作「以」。)上叁地,由淨地惑故不淨。是名由二惑故言不淨。
譯文
再則,爲了說明九種煩惱,而立九種譬喻。
一、爲了說明貪欲煩惱,立蓮華化佛譬。譬如蓮華,初開之時,甚爲可愛,後來凋萎,人皆惡之。貪欲也是這樣,最初是由世間凡塵所起,後又隨塵壞滅,可以以華來比喻貪欲。而當華壞之時,化佛出世。貪欲也是如此,其能覆障法身,一旦貪欲去除,則法身彰現。
二、爲了說明瞋煩惱,而以蜂爲譬。譬如蜂若爲他物所觸,其必放毒咬人。瞋煩惱也是如此,如果瞋心生起,即不僅害已,且而害人。而未得蜂之甘蜜,正是譬喻法身爲瞋煩惱所覆障。
叁、爲了說明癡煩惱,立中粳糧爲譬。譬如白米,爲糠所包覆之時,還不能受用。法身也是如此,當其爲愚癡無明之心所隱覆時,也不能顯用。
四、爲了說明由貪、瞋、癡共起之上心煩惱,以金墮不淨爲譬,譬如潔淨的金寶爲汙糞所塗。讓人惡心。了脫欲貪的人也是如此,其如果爲上心煩惱所障,也會心生妄惑,故以此譬。法身本來清淨,由於爲上心煩惱所覆障,所以謂之不淨。
五、爲了說明根本無明,以貧女寶藏爲譬。譬如貧女家中地下無數金寶,只是由於爲地所覆不得見,才受貧困之苦。二乘也是如此,他們由於根本無明所覆障,所以不能證見佛果,受方便、因緣、有有、無有四種生死之苦。
六、爲說明見谛所滅之煩惱,以庵羅樹子爲譬。譬如庵羅樹種子生芽之時,必破其外皮所覆,然後方能生長出來。皮就好像見惑,芽好比是法身。初見真理,即破除了見惑,法身得以顯現。
七、爲了說明思惑,以弊帛裏金寶爲譬。譬如破敗之衣,不堪服用。由於已修見谛破除見惑,所以只要不斷修習聖道,思惑就可以漸斷。思惑就像破敗之衣,衣內金寶譬如法身,惟有假借修習之功,才可以獲得金寶法身。
八,爲了說明不淨地之煩惱,以貧女懷王子爲譬。譬如轉輪王子在貧女腹中,其胎不爲汙染。七地以內的煩惱也是如此,其雖名煩惱,卻仍具有叁德:一、其不爲煩惱所染汙,由於其有智慧、慈悲所含養。二、其無過失,因爲其既不自損,也不損他。叁、其具有無量功德,可以成就佛法而又廣濟衆生。如果任其煩惱生長,就會變成凡夫,不能成就佛法。如果斷除煩惱,即能成就二乘果位而不能濟度衆生。
九、爲了說明淨地煩惱,以模中金像爲譬。譬如所鑄金像,未開模時,其中金像雖已造就,不爲水等諸物所破損,只有借斧等說器,才能破損。八地以上煩惱也是如此,只有通過修習金剛喻定才能斷滅。
原典
複次,爲…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