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二取为出家人所断而在家人所执,故名战争因。)。后二为在家、出家修行因。又前二欲为所成(注释:谓欲取以六尘之境为缘,以内生之我、边等见为因方成。故谓其为见取所成。),见取为能成。后二我语为能成,戒取为所成。
复次,阴者有众多义,如别释。今略明有二义:一能生取,凡夫五阴能为取因缘故(注释:此二句义谓:五阴之法为凡夫生取著之心的原因,故谓阴能生取。)。二从取生,即此五随是取家果(注释:此二句义谓:五阴也是由执取之心而产生之结果,故谓阴从取生。)故,故言取阴。而言沉没者,於法身中因果俱无,故称沉没。取为对治故沉,阴为报尽称没。(注释:故数句义谓:在法身境界,一切因果均已断除,取著之心和五阴之法都已灭尽,所以谓之沈没取阴。)故说法身约取阴永无,是名沉没。
译文
二、所谓寂静诸行,一切有为行法,名之为行,其皆不离生、住、异、灭四个发生、发展到变灭的阶段。一切有为行法,从其前际而言,都不外乎生。从其最终的结局来看,又不外乎灭。从其中间的发展来看,又不外乎住持与变异二个方面,因此,一切有为法,总是迁流不息地运行,故名为行。如来法身则不是这样,其前无生而又后无灭,中间亦无病、老等苦,而是湛然常住,寂静无动。其无生,所以说名为寂;其无灭,故又说名为静。法身无生,所以了脱了菩萨为度众生而知意受得之身。其不灭,所以已了脱各种退堕之心。其永不为烦恼所染污,所以已了脱了根本无明的缠缚。
三、所谓弃舍二乘所馀之烦恼,这种烦恼有三种:一为烦恼,即根本无明。二为业,即二乘人所作能感方便有馀土的各种行为。三为果报,即指为度众生而知意受得之身。又一、烦恼应断除。二、各种道谛应修。三、虚妄之法应除灭。如来法身已了脱一切虚妄。故说名「无馀」烦恼。二乘之人未能断尽一切烦恼,故说名之尚馀烦恼。如来法身境界已了脱菩萨证入佛地前的四种方便生死,断尽一切烦恼虚妄,一切成道之法已修,所以谓之已了脱生死轮回之苦,也无须修道。因为二乘人迁不具备法身涅槃之境的常、乐、我、净四德相。唯有法身境界才能圆满具足这四德相,所以名法身境界已弃舍一切烦恼。
四、所谓过度二苦,苦即指违逆之境。逆有二种:一为违圣人意,是说障碍成圣之道。二为圣意违逆,即指以圣人之道可以断除此逆境。所谓二苦,一为凡夫的苦、乐感受,二为圣人不苦不乐的感受。又分别指一、身体的疾病之苦,二、忧、愁、嫉、妒等精神之苦。又可分别指一、道逐名利之苦,二、贪著色相之苦。又可分别指一、二乘人所馀烦恼之苦,二、菩萨所具四种生死之苦。法身境界无二乘人烦恼之苦,故名为「过」;又了脱燕四种生死之苦,故名为「度」,这即是过度二苦。
五、所谓拔除阿赖耶识,阿赖耶,含藏一切种子於中,是生死法的根本,其能产生四种「末」。所谓四种「末」中,烦恼有二种,业一种,果报一咱。先说二种烦恼:一为一切妄见,此妄见以无明为根本,通过修习离有为相的方法,可以断此妄见。二为一切烦恼,此烦恼以贪爱为根本,通过修习远离执著的方法,可以断此烦恼。其次说来,业以凡夫性为根本。所谓凡夫性,即指执著性,即指执著我、我所等为实有的各种妄见。最后讲果报,此处果报指一切生死果报,其依阿赖耶识为根本。由於还没有远离阿赖耶识的作用,所以不能断除生死轮回的苦报。而在法身境界,由於通过修习二种正道,已经了脱现在与未来二世的轮回,所以名之为「拔除」。所谓二种正道,分别指一、无分别智,此智能拔除现在各种虚妄,证契清净法身境界,故又名为「尽智」。二、无分别后智,此智能令未来虚妄永无生起,成就圆满法身,故又名为「无生智」。所谓拔,是指断灭现在妄惑,获得法身清净。所谓除,是指断灭未来妄惑,成就法身圆满,所以名之为拔除。
六、所谓济度了脱五种怖畏之心,五种怖畏,分别指一、自责畏。二、畏他责。三、畏治罚。四、畏恶道。五、畏众集。一、所谓自责畏,是指有众生作了各种罪恶之事,昼夜都感到恐惧。二、所谓畏他责,是说既然已经造作罪恶之事,时常恐惧他人以及天神在冥冥之中见之。三、所谓畏治罚,是说既是造作恶事,时常恐惧国家王法之惩治。四、所谓畏恶道,是指恐惧因造罪业而轮转於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五、所谓畏众集,是说如果身、口、意不乾净,而且对於佛法真理所知甚浅,就会时常恐惧见到有道德智慧的人。如果已证得法身境界,则远离这五种怖畏之心,所以说法身济度了脱五种怖畏。
七、所谓断灭六道轮回之果报,「道」这个词有很多意义,略说有二种:一、行处名为道。因为有五阴假合的身心,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有生有灭的现象,所以说五阴为三世所行之处。又,生、老、病、死四苦所行之处,这些行处,都名之为「道」。二、众生轮回的六种不同境界,也名之为道。如人同人一样,都属人道而不同於其他五道的众生,故又谓之六种同异。为什么可以此六种同异来名道呢?有二个原因:一、此六种境界是众生轮回生死之处。二、此六种境界是由众生不同业力所招致不同果报所行之处。因此二义,故名之为道。如来法身没有此道,如果证得有馀涅槃的境界,尚有微细业果未断。若证得无馀涅槃,则因果俱已断灭,不再轮回六道,所以谓之断灭六道。如果以权宜的方便说法来讲法身境界,可与上述七名相应,所以名之为究竟。
原典
二寂静诸行者,一切有为法名行,与四相(注释:指一切有为法都具有的生、住、异、灭四个发生、发展到变灭的阶段。)相应故。四相者:一生。二异。三住。四灭。一切有为法约前际,怀生相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约中,与异住相相应,行役不息,故名为行。如来法身则不如是,约前无生,约后无灭,中无病老,湛然常住。无生故说寂,无灭故说静。约前不更生,离意生身(注释:梵文为Manomaya,又译意成身。指初地以上菩萨为度众生而知意受生所得之身。)故。约后不更死,已过不可思惟退堕故。约前后际不被(注释:「被」,碛砂本作「破」。)损污,过无明住地(注释:指根本无明,此为一切烦恼所依,为变异生死之因,故谓之住地。)烦恼病故。
三弃舍诸馀。诸馀者,二乘人有三种馀(注释:指二乘尚馀三种微细惑业生尽。):一烦恼馀,谓无明住地。二业馀,即无漏业(注释:指二乘所作,能感方便有馀土之果报者。)。三果报馀,谓意生身。一烦恼馀应灭。二道馀(注释:此即指道谛,修习的各种方法。)应修。三虚妄馀(注释:此即指不真实、不合正道之念。)应除。如来已离虚妄,说名无馀。二乘未离,故名为馀。如来转依法身已度四种生死(注释:指菩萨证入佛地前的方便、因缘、有有和无有四种生死。)故,一切烦恼虚妄已灭尽故,一切道已修故,弃生死舍道谛(注释:此句义谓:如来法身已脱生死变灭之苦,此法身虽借修道而成,但既已证得法身,亦无须修道,故说舍道谛。)故,此二(注释:指二乘人。)无四德(注释:指证得法身涅槃之境所具有的常、乐、我、净四德。)故,唯法身独住四德圆满故,是名弃舍诸馀。
四过度二苦者(注释:「者」,碛砂、金陵二本均作「苦」。),苦(注释:「苦」、碛砂、金陵二本均作「者」。)违逆为义。逆有二:一违圣人意,是圣人怨(注释:障碍之义,此指有碍圣人之道。),能恼圣故。二圣意违逆,以圣能除之故。二苦者:一凡夫苦乐二受(注释:由於凡夫之乐非永恒寂静之乐,而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也是苦,名为乐苦。)。二圣人行苦,即舍受(注释:与苦、乐二受形成三受,指舍去对於外境的苦乐之感,又名不苦不乐受。)。又二者:一身苦(注释:指身体的各种疾病之苦。)。二心苦(注释:指忧、愁、嫉、妒等苦。)。又二者:一名苦(注释:名利追逐之苦。)。二色苦(注释:贪著色相之苦。)。又二者:一二乘界内苦(注释:此指二乘之人尚有烦恼、业、果报三苦未断。)。二菩萨界外苦(注释:此指菩萨所具四种生死之苦。)。故法身地中无二乘麤苦,故名为过。菩萨四种生死细苦,故名为度。是名过度二苦。
五拔除阿梨耶。阿梨耶者,依隐(注释:依,指阿赖耶识为一切法之所依。隐,指阿赖耶识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於其中。)为义,是生死本,能生四种末(注释:分别指下文所说的二种烦恼、业和一种果报。)故。四末者,烦恼有二,业一,果报一。初烦恼本二者:一者一切诸见,以无明为本,无相解脱门(注释:三解脱门之一。指修习各种离有为相的法门,达到无相的境界。)为治道。二者离诸见外一切烦恼,以贪爱为本,无愿解脱(注释:三解脱门之一。指修习各种远离执著、贪爱的法门,达到对一切境无所乐愿的境界。)为对治道。次业本一者,以凡夫性为本。凡夫性者,即是身见(注释:包括我见、我所见二种。我见,指不知我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而计度实有我身。我所见,指不知我身边之诸物,也是因缘假合而成,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故。次果报本一者,一切生死果报依阿梨耶识为本故。以未离此识,果报不断。於法身中由两道故,二世(注释:指现在、未来二世。)灭尽,故说拔除。言两道者:一无分别智(注释:此即指如理智。),能除拔现在虚妄,能清净法身,即名尽智。二无分别后智(注释:即指如量智。),能令未来虚妄永不得起,圆满法身,即无生智。拔者清净,灭现在惑;除者圆满,断未来惑,故名拔除。
六济五怖畏,五怖畏者:一自责畏。二畏他责。三畏治罚。四畏恶道。五畏众集。一自责畏者,如人作诸罪恶,昼夜怖畏。二他责畏者,既自作恶,恒恐他及冥中天神见之而怀怖畏。三治罚畏者,身所作恶,恒惧王治(注释:「治」,碛砂、金陵二本均作「法」。)。四恶…
《佛性论 辩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