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辯佛性之相(二)▪P4

  ..續本文上一頁、見二取爲出家人所斷而在家人所執,故名戰爭因。)。後二爲在家、出家修行因。又前二欲爲所成(注釋:謂欲取以六塵之境爲緣,以內生之我、邊等見爲因方成。故謂其爲見取所成。),見取爲能成。後二我語爲能成,戒取爲所成。

  複次,陰者有衆多義,如別釋。今略明有二義:一能生取,凡夫五陰能爲取因緣故(注釋:此二句義謂:五陰之法爲凡夫生取著之心的原因,故謂陰能生取。)。二從取生,即此五隨是取家果(注釋:此二句義謂:五陰也是由執取之心而産生之結果,故謂陰從取生。)故,故言取陰。而言沈沒者,於法身中因果俱無,故稱沈沒。取爲對治故沈,陰爲報盡稱沒。(注釋:故數句義謂:在法身境界,一切因果均已斷除,取著之心和五陰之法都已滅盡,所以謂之沈沒取陰。)故說法身約取陰永無,是名沈沒。

  譯文

  二、所謂寂靜諸行,一切有爲行法,名之爲行,其皆不離生、住、異、滅四個發生、發展到變滅的階段。一切有爲行法,從其前際而言,都不外乎生。從其最終的結局來看,又不外乎滅。從其中間的發展來看,又不外乎住持與變異二個方面,因此,一切有爲法,總是遷流不息地運行,故名爲行。如來法身則不是這樣,其前無生而又後無滅,中間亦無病、老等苦,而是湛然常住,寂靜無動。其無生,所以說名爲寂;其無滅,故又說名爲靜。法身無生,所以了脫了菩薩爲度衆生而知意受得之身。其不滅,所以已了脫各種退墮之心。其永不爲煩惱所染汙,所以已了脫了根本無明的纏縛。

  叁、所謂棄舍二乘所馀之煩惱,這種煩惱有叁種:一爲煩惱,即根本無明。二爲業,即二乘人所作能感方便有馀土的各種行爲。叁爲果報,即指爲度衆生而知意受得之身。又一、煩惱應斷除。二、各種道谛應修。叁、虛妄之法應除滅。如來法身已了脫一切虛妄。故說名「無馀」煩惱。二乘之人未能斷盡一切煩惱,故說名之尚馀煩惱。如來法身境界已了脫菩薩證入佛地前的四種方便生死,斷盡一切煩惱虛妄,一切成道之法已修,所以謂之已了脫生死輪回之苦,也無須修道。因爲二乘人遷不具備法身涅槃之境的常、樂、我、淨四德相。唯有法身境界才能圓滿具足這四德相,所以名法身境界已棄舍一切煩惱。

  四、所謂過度二苦,苦即指違逆之境。逆有二種:一爲違聖人意,是說障礙成聖之道。二爲聖意違逆,即指以聖人之道可以斷除此逆境。所謂二苦,一爲凡夫的苦、樂感受,二爲聖人不苦不樂的感受。又分別指一、身體的疾病之苦,二、憂、愁、嫉、妒等精神之苦。又可分別指一、道逐名利之苦,二、貪著色相之苦。又可分別指一、二乘人所馀煩惱之苦,二、菩薩所具四種生死之苦。法身境界無二乘人煩惱之苦,故名爲「過」;又了脫燕四種生死之苦,故名爲「度」,這即是過度二苦。

  五、所謂拔除阿賴耶識,阿賴耶,含藏一切種子於中,是生死法的根本,其能産生四種「末」。所謂四種「末」中,煩惱有二種,業一種,果報一咱。先說二種煩惱:一爲一切妄見,此妄見以無明爲根本,通過修習離有爲相的方法,可以斷此妄見。二爲一切煩惱,此煩惱以貪愛爲根本,通過修習遠離執著的方法,可以斷此煩惱。其次說來,業以凡夫性爲根本。所謂凡夫性,即指執著性,即指執著我、我所等爲實有的各種妄見。最後講果報,此處果報指一切生死果報,其依阿賴耶識爲根本。由於還沒有遠離阿賴耶識的作用,所以不能斷除生死輪回的苦報。而在法身境界,由於通過修習二種正道,已經了脫現在與未來二世的輪回,所以名之爲「拔除」。所謂二種正道,分別指一、無分別智,此智能拔除現在各種虛妄,證契清淨法身境界,故又名爲「盡智」。二、無分別後智,此智能令未來虛妄永無生起,成就圓滿法身,故又名爲「無生智」。所謂拔,是指斷滅現在妄惑,獲得法身清淨。所謂除,是指斷滅未來妄惑,成就法身圓滿,所以名之爲拔除。

  六、所謂濟度了脫五種怖畏之心,五種怖畏,分別指一、自責畏。二、畏他責。叁、畏治罰。四、畏惡道。五、畏衆集。一、所謂自責畏,是指有衆生作了各種罪惡之事,晝夜都感到恐懼。二、所謂畏他責,是說既然已經造作罪惡之事,時常恐懼他人以及天神在冥冥之中見之。叁、所謂畏治罰,是說既是造作惡事,時常恐懼國家王法之懲治。四、所謂畏惡道,是指恐懼因造罪業而輪轉於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中。五、所謂畏衆集,是說如果身、口、意不乾淨,而且對於佛法真理所知甚淺,就會時常恐懼見到有道德智慧的人。如果已證得法身境界,則遠離這五種怖畏之心,所以說法身濟度了脫五種怖畏。

  七、所謂斷滅六道輪回之果報,「道」這個詞有很多意義,略說有二種:一、行處名爲道。因爲有五陰假合的身心,才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這有生有滅的現象,所以說五陰爲叁世所行之處。又,生、老、病、死四苦所行之處,這些行處,都名之爲「道」。二、衆生輪回的六種不同境界,也名之爲道。如人同人一樣,都屬人道而不同於其他五道的衆生,故又謂之六種同異。爲什麼可以此六種同異來名道呢?有二個原因:一、此六種境界是衆生輪回生死之處。二、此六種境界是由衆生不同業力所招致不同果報所行之處。因此二義,故名之爲道。如來法身沒有此道,如果證得有馀涅槃的境界,尚有微細業果未斷。若證得無馀涅槃,則因果俱已斷滅,不再輪回六道,所以謂之斷滅六道。如果以權宜的方便說法來講法身境界,可與上述七名相應,所以名之爲究竟。

  原典

  二寂靜諸行者,一切有爲法名行,與四相(注釋:指一切有爲法都具有的生、住、異、滅四個發生、發展到變滅的階段。)相應故。四相者:一生。二異。叁住。四滅。一切有爲法約前際,懷生相相應;約後際,與滅相相應;約中,與異住相相應,行役不息,故名爲行。如來法身則不如是,約前無生,約後無滅,中無病老,湛然常住。無生故說寂,無滅故說靜。約前不更生,離意生身(注釋:梵文爲Manomaya,又譯意成身。指初地以上菩薩爲度衆生而知意受生所得之身。)故。約後不更死,已過不可思惟退墮故。約前後際不被(注釋:「被」,碛砂本作「破」。)損汙,過無明住地(注釋:指根本無明,此爲一切煩惱所依,爲變異生死之因,故謂之住地。)煩惱病故。

  叁棄舍諸馀。諸馀者,二乘人有叁種馀(注釋:指二乘尚馀叁種微細惑業生盡。):一煩惱馀,謂無明住地。二業馀,即無漏業(注釋:指二乘所作,能感方便有馀土之果報者。)。叁果報馀,謂意生身。一煩惱馀應滅。二道馀(注釋:此即指道谛,修習的各種方法。)應修。叁虛妄馀(注釋:此即指不真實、不合正道之念。)應除。如來已離虛妄,說名無馀。二乘未離,故名爲馀。如來轉依法身已度四種生死(注釋:指菩薩證入佛地前的方便、因緣、有有和無有四種生死。)故,一切煩惱虛妄已滅盡故,一切道已修故,棄生死舍道谛(注釋:此句義謂:如來法身已脫生死變滅之苦,此法身雖借修道而成,但既已證得法身,亦無須修道,故說舍道谛。)故,此二(注釋:指二乘人。)無四德(注釋:指證得法身涅槃之境所具有的常、樂、我、淨四德。)故,唯法身獨住四德圓滿故,是名棄舍諸馀。

  四過度二苦者(注釋:「者」,碛砂、金陵二本均作「苦」。),苦(注釋:「苦」、碛砂、金陵二本均作「者」。)違逆爲義。逆有二:一違聖人意,是聖人怨(注釋:障礙之義,此指有礙聖人之道。),能惱聖故。二聖意違逆,以聖能除之故。二苦者:一凡夫苦樂二受(注釋:由於凡夫之樂非永恒寂靜之樂,而是刹那生滅的,所以也是苦,名爲樂苦。)。二聖人行苦,即舍受(注釋:與苦、樂二受形成叁受,指舍去對於外境的苦樂之感,又名不苦不樂受。)。又二者:一身苦(注釋:指身體的各種疾病之苦。)。二心苦(注釋:指憂、愁、嫉、妒等苦。)。又二者:一名苦(注釋:名利追逐之苦。)。二色苦(注釋:貪著色相之苦。)。又二者:一二乘界內苦(注釋:此指二乘之人尚有煩惱、業、果報叁苦未斷。)。二菩薩界外苦(注釋:此指菩薩所具四種生死之苦。)。故法身地中無二乘麤苦,故名爲過。菩薩四種生死細苦,故名爲度。是名過度二苦。

  五拔除阿梨耶。阿梨耶者,依隱(注釋:依,指阿賴耶識爲一切法之所依。隱,指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法的種子於其中。)爲義,是生死本,能生四種末(注釋:分別指下文所說的二種煩惱、業和一種果報。)故。四末者,煩惱有二,業一,果報一。初煩惱本二者:一者一切諸見,以無明爲本,無相解脫門(注釋:叁解脫門之一。指修習各種離有爲相的法門,達到無相的境界。)爲治道。二者離諸見外一切煩惱,以貪愛爲本,無願解脫(注釋:叁解脫門之一。指修習各種遠離執著、貪愛的法門,達到對一切境無所樂願的境界。)爲對治道。次業本一者,以凡夫性爲本。凡夫性者,即是身見(注釋:包括我見、我所見二種。我見,指不知我身爲五蘊假合而有,而計度實有我身。我所見,指不知我身邊之諸物,也是因緣假合而成,而計度實爲我所有物。)故。次果報本一者,一切生死果報依阿梨耶識爲本故。以未離此識,果報不斷。於法身中由兩道故,二世(注釋:指現在、未來二世。)滅盡,故說拔除。言兩道者:一無分別智(注釋:此即指如理智。),能除拔現在虛妄,能清淨法身,即名盡智。二無分別後智(注釋:即指如量智。),能令未來虛妄永不得起,圓滿法身,即無生智。拔者清淨,滅現在惑;除者圓滿,斷未來惑,故名拔除。

  六濟五怖畏,五怖畏者:一自責畏。二畏他責。叁畏治罰。四畏惡道。五畏衆集。一自責畏者,如人作諸罪惡,晝夜怖畏。二他責畏者,既自作惡,恒恐他及冥中天神見之而懷怖畏。叁治罰畏者,身所作惡,恒懼王治(注釋:「治」,碛砂、金陵二本均作「法」。)。四惡…

《佛性論 辯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