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畏者,既有罪自隨,畏生惡道(注釋:指畜生、餓鬼、地獄叁道境界。)。五衆集畏者,叁業(注釋:即身、口、意所造之業總稱。)不淨,兼知解(注釋:此處指對於佛教真理的理解程度。)不深,恒怖畏德衆(注釋:有道德智慧的衆生。)。若人已證見法身,則離此五畏,故說法身爲濟五怖畏。
七斷六道果報者,道義衆多,略說二種:一行處故名爲道。五陰爲所行處,叁世(注釋:指過去、現在與未來。只有在五蘊假合,有生有滅的現象,才有過、現、未來叁世之別,在法身界沒有這種時間的前後關系,所以才說五陰爲叁世所行之處。)爲能行。又以生、老、病、死四苦所遊處,故名爲道。二者六種同異(注釋:即指從生輪回生死的六種境界,或名六道。因每一道內衆生同爲一類而又異於他道衆生,故謂之同異。)故名爲道。如人同人,異於五道,馀亦如是。是同異雲何名道?有二:一衆生所輪轉處。二業所行處(注釋:此句義謂:六道是根據衆生不同業報所致,故謂之業所行處。)。故以此二義,立名爲道,如來法身無複此道。若有馀涅槃業盡(注釋:此句義謂:由於有馀涅槃尚馀依身未斷,還馀有微業未盡。只有證得無馀涅槃,業與果報才斷滅無馀。),衆生輪轉果未盡;無馀涅槃,因果二種俱盡,故名斷滅六道。若有處(注釋:指從方便的名言層面來說。法身本來是無相可得,絕言斷慮的,只是爲了衆生了解,才權宜說之,故名之爲有。)說如來法身,當知與此七名相應,是說名竟。
譯文
再則,所謂法相之相,是指其已斷滅一切痛苦。
再則,所謂法身之味,味有二義:一指不通墮,二指安樂。衆生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甚至夢中,也未曾得見法身之味。如果修習正道,才能見此法身之味。此時即能獲得不退墮和安樂的法身妙味,所以以安樂爲味。
再則,所謂法身之事,是說法身境界以無相爲事,五陰假合之相皆不足以概盡其事。又,法身以無戲論爲事。所謂戲論有叁種:一爲貪受。二爲我慢。叁爲妄見。如來法身已滅盡這種戲論,所以謂之以無戲論爲事。
戲論有叁種含義:一指其能障礙對真理的認識。二指其有惡心欺詐之語。叁指其有礙成就解脫之道。第一義與真理之境相違,第二義與修行正行相違,第叁義與證得法身相違。這叁義,統稱爲戲論。又戲論可分爲九種類型:一、通計我。二、的計是我。叁、計我應生。四、計我不更生。五、計我有色應生。六、計我無色無生。七、計我有想應生。八、計我無想應生。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
一、所謂通計我,是指對於五陰假合的身心執爲實有自性,不能了解其因緣所生,自性是空之理,從而漫生執著之心。
二、所謂的計是我,「是我」,是指執著五陰法中之一陰爲實有自性,此執可分爲二種,一執著現在爲實有,二執著一陰爲實有。
叁、所謂計我應生,是指一切虛妄之見不出有無二見所括。由於有見,故而執持五陰身心常存不變。由於無見又生二種謬執:一爲邪見,指否定叁世因果輪回之說。二爲斷見,指只信現在,不信來世。
四、所謂計我不更生,是說不信來世的存在,此種計著出於斷見所起。
五、所謂計有色應生,是指在欲、色二界中,執有形之色身爲實有自性,此執出於常所起。
六、所謂計我無色應生,是指執著無色界的受、心、法爲實有,觀照一切色相皆有變滅,唯此叁法不滅,此執因常見所起。
七、所謂計我有想應生,是指在叁界中,除了色界中之無想天和無色中之非想非非想天境界外,所馀一切叁界諸境界,都因不離心想作用而執爲實有自性,此執因常見所起。
八、所謂計我無想應生,是指執著無想天境界以及草木等無情之物爲實有自性,因爲它們都無心識作用的緣故。此執由常見所起。
九、所謂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是指執著非想非非想境爲實有自性。此界以有想和非想爲纏縛。如果不斷除有想,則無從解脫,因爲有想的束縛未斷。如果斷除有想,達到非想,又恐失去自性而墮於空無。爲什麼呢?因爲有想與有自性是聯系在一起的,不能斷除,也不能不斷除。爲了解除解脫的束縛,爲了要斷除有想,這即達到了非想之境。但又恐失去自性,墮於空無,故而又不能全部斷除有想,這就達到了非非想之境。此種心境都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所以說上述這些都是戲論。如果能證得法身境界,一切戲論都會斷除,不再産生。
原典
複次,說法身相者,諸苦靜息是法身相,爲靜苦緣故。
複次,說法身味。味者有二:一不退墮,故名爲味。二發樂,故名爲味。衆生在生死中,乃至夢中並未曾見。若修正行人,求見此法,得見之時,即得不退、安樂,故以安樂爲味。
複次,說法身事。事者,以無相爲事,五陰相於中盡無馀故(注釋:此句義謂:法身境界非色等五蘊之法可以比擬,所以五蘊假合之身心皆不足以指謂法身極境。)。又以無戲論(注釋:指非合真理、無意義之言論,與俗冗談、滑稽等同。)爲事。戲論有叁:一貪愛。二我慢。叁諸見(注釋:指世間的各種妄見。)。是叁戲論如來滅之已盡,故以無戲論爲事。
戲論者有叁義:一能違礙實理(注釋:即真如、真理。)。二名虛诳(注釋:十惡業之一,指以惡心欺詐他人之言稱。)世間。叁障隔解脫。初(注釋:即指「違礙實理」。)違正境(注釋:即真如法身之境界。),次(注釋:即虛诳世間。)違正行,後(注釋:即指障隔解脫。)違正得(注釋:指證得法身。)。合此叁義名爲戲論。又戲論有九種:一通計我。二的計是我。叁計我應生。四計我不更生。五計我有色應生。六計我無色應生。七計我有想應生。八計我無想應生。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
一通計我者,於五陰中通執有我(注釋:指有自性、實性。五蘊假合之身心,皆因緣所生之假有,沒有自性。若執此假象爲實,即名「執有我」。),而不能分別即離,但漫執故。
二是我者,於現世五陰中隨取一陰爲我而言。是者,是的別義,定是二處:一定在現世有。二定有一陰上執,故名爲定。
叁計我應生者,一切諸見不出有無二種(注釋:此指有見與無見,所謂有見,固執實有物之見,並執其爲常存不變之妄見。所謂無見,固執實無物之見。此二見通於一切法,包括邊見中之斷、常二見等。),由有見故,所以執常。於無見中,複有二種:一邪見者,謂一切無因無果(注釋:此爲外道之妄見,否認一切事受因果報應的支配,這在佛教視爲大邪見。),並撥叁世(注釋:即否認叁世輪回之說。)故。二斷見者,謂唯有現在,不信未來故。
四計我不更生(注釋:指無後生、後世。)者,此計因斷見起。
五計我有色應生者,於欲、色二界中,以色爲我(注釋:此句義謂:以色界中的有形之身爲實有自性。),此執則因常見故起。
六計我無色應生者,於無色界(注釋:叁界中的最高一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禅定,故謂之無色界。)中,計受、心、法爲我(注釋:此句義謂:指以無色界的受、心、法爲實有。),觀色壞滅(注釋:此句義謂:指無色界已無一色,故謂觀色壞滅。),此叁法(注釋:指無色界的受、心、法。)不滅,因常見故起。
七計我有想應生者,於叁界中除無想(注釋:即無想天,梵文爲Avrha,指叁界中色界淨梵地中之一境界。)及非想天(注釋:指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此天在叁界項上,爲叁界內果報最勝之處。),所馀諸處並計有想爲我(注釋:此句義謂:叁界諸天之中,除無想、非想二天外,其馀諸境界都是由境取像,不離心想之作用,故說有想爲我。),因常見起。
八計我無想應生者,計我想天及草木等爲我(注釋:此句義謂:執取叁界中之無想天境界和草木等無心識之物實有自性。),以同無想心(注釋:「心」,碛砂本無。)故,由因常見起。
九計我非想非非想應生者,此計有頂處(注釋:即非想天處,此處在叁界頂處,故名之。)爲我,以觀想爲系縛,計涅槃(注釋:此處指叁界內,無色界之非想境,此境無所愛樂、泯然寂絕,清淨無爲,爲外道所行之涅槃極境。觀想即是定前識處之有想,舍此之有想即是涅槃非想之境,此二均未證至非非想境,故都有纏縛未盡。)爲坑壍。若不除想,無由解脫,有系縛故,若並除想,複恐失我,墮涅槃。(注釋:此數句義謂:有想的系縛不除,無由解脫;斷除了有想,證至非想的涅槃境,亦非究竟。)何以故?想與於我(注釋:此指執著實有,與非想之無我相對,是爲有見。)不得相離故,不得棄及與不棄(注釋:此句義謂:棄,即棄除有想,證至非想,此爲無,即墮非想。不棄,即不棄有想,此即墮於有我之見。故對於想,既不能斷,亦不能不斷,此即是要求在斷除有想,達到無想的非想境界時,還要進一步舍棄前之無想,而實現非非想的勝境。),爲系縛故。欲除於想,故名非想。恐失我故,不敢並除,故名非非想。由此散亂心不得涅槃,故說此等名爲戲論。若能觀證法身,一切戲論並不複生。
譯文
有外道難曰:爲什麼要以這些名相來說法身之義呢?按照佛法的觀點,法身本來是無相可言的,不應該執著其名相。如果一個境相超出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的認識程度,那麼此境相一定不存在。就像兔角一樣,因爲六識不能認識到兔角的存在,所以其必定不存在。法身境界也是如此,其非六識所能觀照,所以一定不存在。即如此,還何必枉費諸多之義來辯說呢?
答曰:如果以不能爲六識所觀照爲理由來否定法身的存在,這是不合道理的。爲什麼呢?因爲法身之境雖然無相,但可以假借種種方便,指喻它的境界,從而激發衆生修習正道。通過「因指見月」的方便設教,可以幫助了解法身妙境,譬如通過他心通,可以了見他人的出世聖心。
解釋曰:有叁種方式可以成就他心通,其中包括二種方便法,一…
《佛性論 辯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