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想也就不会产生。既然心、意、识不存在,则无明妄惑也无从生起,所以说如来法身远离一切不合真理的思想,没有无明妄念的生起。如果不生起无明,那么以无明为根源的十二因缘也就不可能产生,所以名之为「不生」。
又《胜鬘经》中说:所谓的断灭苦恼,并非指断灭一切法,而是指破除对欲、色、无色三界的执著,证得有馀涅槃。并进一步断除菩萨在证入佛地前所具有的四种变异生死之苦,证得无馀涅槃。所以说断灭即是灭除苦恼。如来法身本来就不作不生,无灭离尽,常住恒寂,湛然清净,了脱一切烦恼,具有无量无边的胜妙功德,摄尽一切法而不相离,具足无上智慧,不可思议,与如来本性相应无二。诸佛所说之如来法身,即可名之为「离欲」。
原典
复次,如来转依有八种法摄持应知。八法者:一不可思量。二无二。三无分别。四清净。五照了因。六对沼。七离欲。八离欲因。此八合有二意:一离欲,是灭谛(注释:四圣谛之一。指已断除烦恼惑业,脱离生死之苦,达到真空寂灭的涅槃之境。)。二离欲因,即是道谛(注释:四圣谛之一。指修习能灭各种烦恼,证得涅槃的方法。)。前不可思量等三句,属灭谛摄。次清净等三句,属道谛摄。
初离欲有三句:一者,云何不可思量?於有无第四句(注释:有无四句,分别指四种妄惑之见。第一有句,如执著必有我身,即常见;第二无句,执必无我身,是断见;第三亦有亦无句,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第四非有非无句,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之见。),觉、观思量不能通达故,一切众生言语、名句味不能诠辩故,唯圣人无分别智(注释:又名无分别心,指能体会真如之智。因真如离一切相,不可分别,故须离一切情念分别之相真智,方能冥符。)所证故知,故名不可思量。二无二者,如经中说:舍利弗,诸佛法身无二法、无分别法。所言二者,烦恼及业是名为二。如来法身无此二法,故名无二。三无分别。分别者,烦恼、业、家习、不正思惟(注释:指无明妄念,不合真理,故名不正思惟。)。由不正思惟故起二(注释:此指烦恼与业。),由通达自性故灭二。是二及分别不应不行(注释:此句义谓:由於了达自性,所以烦恼、业等分别妄法,与心不相应,不共行,心静自在,脱烦恼与业。)。
不应者,上心烦恼(注释:即贪、瞋、痴、疑、慢、恶见等六大烦恼,为一切烦恼生起之本,故又名根本烦恼。若了达自性,此根本烦恼即不得生起,故谓不相应不共行。)不相应共行。不行者,随眠烦恼(注释:指以前根本烦恼为体而流生出来的烦恼。)不共随行。既不应不行此二处故,故说如来法身苦灭究竟,永无生起。云何如此?非为除灭一法,故名为灭。以本来不生,故名为灭。(注释:此数句义谓:涅槃之灭境,本来无生,故亦无灭,这才是究竟的灭境。)如《无上依经》中说:阿难,於无生无灭法中,心、意及识(注释:分别指六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梨耶识。)决定不生故。
释曰:心者,即六识心(注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意者,阿陀那识(注释:此处应为第七末那识,「阿陀」,疑为「末」之衍文。此识以思量为义,无始以来无间断,执持我见、我慢、我爱。);识者,阿梨耶识(注释:又名阿赖耶识。此识以藏为义,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根本。)。於此三(注释:指六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中不得生故。此中若无三识,则无分别(注释:此二句义谓:阿赖耶、末那及六识为一切有为法之根本,由此才生起分别之心。);分别既无,亦无不正思惟等。既无三识,则不得起无明。是以如来法身离不正思惟故,则不起无明;若不起无明,十二有分(注释: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此为众生轮转六道的缘起,此十二因缘,以无明为根源才能生起,故谓不起无明,十二有分不为生缘。)不为生缘,故名不生。
又《胜鬘经》说:是苦灭者,非灭坏法名为苦恼。坏者,破三界(注释:指凡夫生死往来之三种境界,其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谛,得有馀涅槃(注释:指生死轮回之因业已断,犹馀有漏之依身苦果未尽。)。灭者,除四种生死(注释:指菩萨在证入佛地前所具有的四种生死。其分别为:一方便生死,指菩萨为利生之生死,於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四地。二因缘生死,於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於七地。三有有生死,於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於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所感之,灭之而入於如来地。)思惟烦恼,得无馀涅槃(注释:指不仅已断尽生死之业,有馀之依身也灭之无馀。),故言灭坏,由苦灭名。无始时节非作非生,无灭离尽,常住恒寂,湛然自性清净,解脱一切烦恼殼,功德过恒沙数,相摄非相离,不舍离智、不可思惟,与如来法相应。(注释:以上数句,均指苦灭尽后的涅槃妙境。)如来法身诸佛所说,是如来法身说名离欲。
译文
二、所谓离欲因,是指为了证得法身境界,修习见、修二道。无分别智本不可言状,但勉强言说,其有三种义,与太阳相似。法身之界无有流灭,与太阳之体相似。其能照了一切境界,与太阳之有明相似。其能对治一切真见暗障,所以与太阳之有光相似。
解释说:所谓真见暗障,是指具足想烦恼、业和果报。所谓具足想,是说以随眠烦恼为内因,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为外缘,以不合真理的思想为助因,具足这些条件,名之为具足想。此想能障碍真实见道,不能了达离欲法身的境界,故名之为烦恼。如果要证见离欲法身境界,必须合乎真理来思想,不为想烦恼和外在妄境所障。所谓境,即指三自性中之分别性。所谓想,即指三自性中之依他起性。如果能不为分别、依他起二性所障碍,就可以成就圆满的真实之性,证见法身清净境界。又,想指人,境指法,如果能了达此人、法均虚妄不实,没有自性,就名之为「二空」。如来能了知一切法,以平等之心观照一切,断除见道的障碍。这种平等无分别之心的观照方法,即是证得法身的根本,是见、修二道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离欲因」必须假借见、修二道才能成就。
所谓二修,一为如理修,二为如量修。世间所知的一切现象无外乎二种:一人。二法。如果能证此人、法二空之理,则可以了达真如实际,这就叫做「如理」。所谓如量际,是指能了达一切法的本性,穷究其根源,故名之为「际」。所谓如理修,并不是说要断灭一切人、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以分别性起,本来虚妄;法为依他所起,因缘所生,自性是空,所以此二者从本性上说,本来是空,寂静为性,无增无减,离有离无。之所以谓之为寂静,是指其自性清净,一切妄惑本来不生,能证得人法二空之理。所谓自性清净,即是修道;诸惑本来不生,不执著一切法,即是寂灭之境。心性本净,但无始时来又为烦恼客尘所覆,因此使一心有染、净二法。在清净法界,由於没有任何分别,染净二法各不相待,不可通达。
如《胜鬘经》所说:世尊,在清净法界,染、净二法独自行用,不为妄惑所染,烦恼不能染触到清净之心,清净之心亦不为烦恼所染触。既然如此,那么本有的清净之心不为烦恼染触,而现世众生心中的烦恼又从何而生?如果能穷源究极,了达到烦恼所生的源头,这种智慧就名之为「如理智」。所谓如量智,是指能究竟穷知一切境界名如量智。如果一切众生与如量智相违碍,则成生死轮回;如果扶从如量智理,则可证得涅槃,了知一切如来妙法,因於此义而说名为如量。证至初地菩萨可以得此如理、如量二量,从而能了解一切境界,涅槃与生死二种也因此俱可了达。
又此如理、如量二智是从自性中证得,而非从他所得,唯有自知,而不能令他人所知,所以又名之为自证知见。此如理、如量二智有二种相状:一为无著。二为无碍。所谓无著,是指一切众生虽为烦恼所覆,不见自性,但其本性皆是清净真如,无有差别,是名为无著,此是如理智的相状。所谓无碍,是指能通达了解无量无边的不同境界,故名为无碍,此是如量智的相状。
又如此理、如量二智有二种义:如理智为如量智之根本,如量智为如理智之果。所谓如理智为根本,是指其能产生了达生死、涅槃二理的如量智。如量智为果,是指由於如理智为根本,才能了知一切真俗等不同现象。
又如量智是证得自性清净之因,如量智是获得圆满之因。所谓清净因,是说通过修习如理智,可以断灭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妄惑。所谓圆满因,是说通过修习如量智,获得智、断、恩三德圆满。上文所说不可思量、无二、无分别等三义,是指「离欲」;而清净、照了、对治等三义,是指「离欲因」。这就叫如来转依所应具的八种功德。
原典
二离欲因果,为得此法身,见谛道(注释:见谛道,指以智慧照见真理。)、修道(注释:指在见谛道基础上,进一步修习真观,故谓之修道。)所摄。由境界故,说无分别智有三义,与日相似。无流(注释:指没有变灭、生死之苦。)清净故,与日轮相似。能照了一切境界故,与日明相似。能对治一切真见暗障故、与日光相似。
释曰:真见暗障者,谓具足想烦恼(注释: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想於心上,以此施设种种名言,谓之想。此想能生各种烦恼,故名之。)难、业难、果报难(注释:分别指轮回业因与因业所致的果报。)。具足想者,以随眠烦恼为因,五尘(注释:指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此五境能染污真性,故名为尘。)欲为缘,不正思惟为俱起因。具此三(注释:分别指随眠烦恼、五尘、不正思惟。)故,名为具足想。是暗障如实不见(注释:即不见一切法的真相。)不知离欲法身一界故,即得生起。如此应见就知如来法身离欲。云何见知?谓如实思量,不见想(注释:指想烦恼。)及不见境…
《佛性论 辩佛性之相(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