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P5

  ..续本文上一页这四句比喻究竟是指何义呢?即通过修习信乐上乘佛法,诸佛获得最高清净之德,这也就是佛说的法界清净,胜妙无上。通过修习般若波罗蜜,获得众生世界、器世界、究极无我境界,无论是由五蕴所和合而成的众生世界,还是由四大假合成的器世界,都假有不实,无有自性,这即是人、法二空之理。由於此理,才说如来法界,无有实性,犹如虚空。通过修习破空三昧,破除了对於染净、生死涅槃的分别之心,从而达到无论处染处净,在生死在涅槃,皆能自在如意的境界,犹如虚空,没有质碍。通过修习菩萨大悲行愿,对於一切众生常起慈悲之心,护持之意,无有穷尽,虚人亦不足以喻其广大。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假使虚空有无穷边际的话,菩萨的大悲行愿亦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菩萨地前圣凡二位众生,还不能证得涅槃四德。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显果品第三

  复次,果相义应知。果相者有二处:一者地前(注释:菩萨之行位十地以前。菩萨修行达到初地,名欢喜地。此地已上为地上,已前为地前。地前为凡夫菩萨,地上为法身菩萨。)凡圣二位不得四德(注释:即指常、乐、我、净。因凡、圣二位修习尚在地前,所以未证涅槃四德。)。二者十地诸位。地前有如是信乐等德(注释:此处指上文所说为破除修行四障之四法,分别为信乐大乘之法、修习般若波罗蜜、修习破空三昧,以及修习菩萨大悲。)为清净佛性因,为对治四倒(注释:四种颠倒之妄见。此有二种,一为於生死之无常乐我净而执为有常乐我净。二为於涅槃之有常乐我净而执为无常乐我净。前者谓之凡夫四倒,后者谓二乘四倒。),如来法身四相功德波罗蜜(注释:即指常、乐、我、净四德。)是其果应知。

  四倒者,於色等五阴(注释: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实是无常,起於常见;实苦起乐见;实无我起我见;实不净起净见,是名四倒。倒者有三义:一见所灭。二修所灭。三非二(注释:即指不二,一实之理,如如平等,无彼此之别,谓之非二。)所灭。见真谛时,能除见倒。定(注释:即禅定。)破思惑,能除想倒。非二所灭,能除心倒。为对治此四,说四无倒。

  何者为四?於色等五阴未有有(注释:指实有、自性有。),已不应灭(注释:此句义谓:五蕴等相皆因缘而有,故是假有,假有无实,缘散即灭。),故实无常,如实起无常解。苦时苦(注释:三若之苦苦,指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故,乐灭时苦(注释:三苦中之坏苦,指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另,此二句,碛砂本为「苦故乐灭,苦时苦故。」)故,舍三时苦(注释:三苦中之行苦,指由一切现象迁流无常而生苦恼。)故,故实是苦,於中生苦解。无常为因,无常为果,由因果得成以依他执(注释:即三性中之依他起性。)故,果不自在(注释:即指没有自性,假缘而有。)。因亦如是,未有有,已有还无。既由前因,是故依他,亦不自在。离因果外,无别馀法为我(注释:指有一主宰而常住不灭者。),是故无我为实,生无我解。不净(注释:污秽、鄙陋之义。佛教认为人从受胎、出生至死,身体都是污秽不净的。)有二种:一色。二非色。

  色不净有三,谓初、中、后。初者,始入胎,和合种子不净。中者,出胎已后,饮食资养多诸不净。后者,舍身已后,身体坏时种种不净故。非色者,或喜或忧,或恶或后记(注释:指既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之事。),或不离欲诸系缚等故,非色由此等法故不净。是以圣人通观三界,皆是不净。如是五阴如实不净,生不净解。此四皆实,是故非倒。

  若约佛性常等四德(注释:指常、乐、我、净四德。),此四无倒,还成颠倒(注释:指因虚妄执著方成颠倒。)。为对此倒,是故安立如来法身四德。四德者:一常波罗蜜。二乐波罗蜜。三我婆罗蜜。四净波罗蜜。如《胜鬘经》说:世尊,是诸众生生颠倒心,於内五取阴无常见常(注释:此句义谓:众生之身由五蕴和合崦成,缘散即灭,故身是无常。从生妄心颠倒,执无常之身为常,故名常见。),苦中见乐,无我见我,不净见净。世尊,一切声闻、独觉由空解(注释:指执念於偏空之见。),未曾见一切智智(注释:又名一切智、佛智,指能如实了知一切现象之智。)境(注释:「智境」之「智」,碛砂本作「知」。)、如来法身应修不修(注释:如来法身本为一切众生所固有,不假修习而有,故谓不修。然众生因无明妄念所障,不能证见本有真性,故须假借修习之功,方能显了真性,故又谓之应修。)故。若大乘人由信世尊故,於如来法身便作常、乐、我、净等解,是人则不名倒,名得正见。云何如此?世尊,如来法身是常、乐、我、净诸波罗蜜。若人作是见者,名为正见,是如来胸子。胸子者,恒在佛心胸故。

  复次,如来四德波罗蜜由因(注释:「因」,碛砂本作「是」。)次第渐深,应知逆说,翻后为前,谓净、我、乐、常。由一阐提憎背大乘,为翻彼乐住生死不净故,修习菩萨信乐大乘法,得净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一切外道色等五阴无我性类,计执为我,而是色等法与当执我相相违故,恒常无我。诸佛菩萨由真如智至得一切法无我波罗蜜,是无我波罗蜜与汝所见无我相不相违故,如来说是相恒常无我,是一切法真体性故,故说无我波罗蜜是我(注释:此句义谓:一切现象没有自性(无我),而这恰恰正是一切法的本质或自性所在,故又名为我。)。

  如经偈说:

  二空(注释:指人、法二空。)已清净,得无我胜我。

  佛得净性故,无我转成我(注释:即一切法无我本身,就说明了诸法的本质,故成就我。)。

  诸外道等於五取阴中,执见有我。为飜其我执虚妄故,修习般若波罗蜜,至得最胜无我,即我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诸声闻人怖畏生死苦,乐住生死苦灭静中(注释:此句义谓:小乘声闻乘人以寂灭为乐,从而不愿住生死之中。)。为飜此乐意故,修习破虚空三昧,一切相、世出世法,乐波罗蜜是其果应知。(注释:此数句义谓:如果破除声闻人对出世寂灭的执著,就可以对世与出世,生死与寂灭平等观之,处生死而常寂,处寂而不离生死,无有分别之心。)由独觉圣人者不观众生利益等事,但乐独处静住。为飜此意故,修习菩萨大悲为利益众生事,乃至穷於生死,常所持护(注释:谓持护众生。),常波罗蜜是其果应知。如是信乐大乘、般若波罗蜜、破虚空三昧、菩萨大悲等四因(注释:分别指信乐大乘、修习般若、破空三昧、菩萨大悲等四德。),能成就如来法身四功德波罗蜜(注释:指常、乐、我、净四德。)。

  是故佛说,由此四德,一切如来唯法界(注释:梵文为Dharmadhatu,又名法性、实相。其义有多种,既可就事而言,指一切现象,总该万有,又可约理而言,指真如理体与实相实际,在此取后一义,故谓其境胜妙。)为胜,由如虚空,取虚空为边际,极后际之后。(注释:此数句义谓:由常乐我净四德,才说如来法界胜妙无比,犹如虚空,没有质碍,广大无边,既使虚空亦难喻其无边广大之义。)如是四句(注释:即指此法界为胜,由如虚空,取虚空为边际,极后际之后等四句义。)现何等义?由修习信乐大乘法故,诸佛至得最极清净波罗蜜故,佛说唯法界为胜为上。由修习般若波罗蜜故,至得众生世界(注释:有为法之二世间之一,又名有性世间。指由五蕴假和合有情识,包括六道中之饿鬼、畜生、人、天等道众生。)、器世界(注释:二世间之一,又名器世间。指由地、水、火、风四大积聚而成的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可以容受有情众生处所。此二世界均因缘假合而成,故无常我之自性。)、极无我波罗蜜。五阴名众生世间,即人空(注释:此处是说众生由五蕴假合而成,缘散即灭,无有自性,故谓之人空。);国土四大名器世界,即是法空(注释:此处是说地、水、火、风四大等法自性是空无实,故名法空。);是二空所显故,故说由如虚空。为修习破空三昧等故,一切处诸法自在如意应得(注释:此数句义谓:通过修习破空三昧,破除了对於染与净,生死与涅槃的分别之心,从而无论在染在净,在生死在涅槃,其皆自在如意。),故取虚空为边际。由修习菩萨大悲故,於诸众生常起悲心,护持无有边际,故说极后际之后。后际之后者,假令后际有后,菩萨大悲亦能过之。是故通辩地前圣凡二位不得四德。

  译文

  再则,十地以内修行众生,由於有四种怨障所碍,也未证得涅槃四德的极境。只有证得金刚灭定心后,方能获得此境。为什么呢?因为三界之外还有三种圣人,即所谓声闻、独觉与大力菩萨,他们虽然无生死迁流,却仍有四种障碍未断。由於 未断这四种障碍,所以他们不能证得如来法身所具有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果报。所谓四种障碍,分别指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

  一、所谓方便生死,是指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漏业报。譬如无明能生起各种行为,或烦恼妄行,或方便善行。生同类果报谓之因缘,如无明生不善妄行。如果生不同类果报,则谓之方便,如无明生起各种善行及空观不动等法。今无明住地生新无漏业果报也是如此,或生同类果报,或生不同果报。其生起福报之行法,谓之同类果报,因为能生与所生都同属於三界内之行法。其生起智慧之行法,谓之不同类,因为智慧能上契真如,超出三界。这些就叫做方便生死。

  二、所谓因缘生死,是指由无明住地所生之无漏业报,这种业报,名之为因缘生死。譬如由无明所产生的行为名之为业,此业只感招同类之果报,而不感招不同类之果报。如善行只招乐果善报,不善行只招苦果恶报,故名之为因缘生死。方便生死,譬指凡夫之类众生,其有能造诸业之际行,故可相比。而因缘生死,则譬指声闻须…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