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P6

  ..续本文上一页陀洹以上果位之众生,因其不再造业,而惟感旧业之果报而已。

  三、所谓有有生死,是指声闻、独觉与大力菩萨等三种圣人以无明住地为方便,假借无漏业报所化生成身。譬如三界以内众生以欲、见、戒、我语四取为缘,有漏业为因,而於三界所生成身。有有之义,是说此三种圣人因未能一次断除无明,证得涅槃,故还须受生,名之为「有有」。如已证阿那含果之人,必须再次受生,才能证得涅槃。因此之意。故名之为「有有」。

  四、所谓无有生死者,是指声闻、缘觉、大力菩萨三种圣人虽有证得罗汉之果,断见、思之惑,但仍有可能时逢恶缘而退没自果,如以生为缘,一逢老死便成过失。所以无明住地是一切烦恼之所依,而一切烦恼又可通名之为无明,因为无明为一切妄惑的根本。由於无明之根本尚未断尽,加之各种烦恼的不断染熏,使阿罗汉、辟支佛及自在菩萨还不能证得完全无染,究竟清净之境界。

  再则,因此无明住地所生微细妄念,恒流不息,故上说三圣众生亦不能证得究竟无念、自在无碍的我德境界。由於三圣之身,是以无明住地为缘,假借微细妄念所起无漏业因而成,所以不能证得脱离因果之苦、究竟快乐的境界。由於三圣众生尚未证得不生不灭无馀涅之极境,尚未证得永不退堕之果。由於未灭谢故,所以还不能获得生死与涅槃平等无碍、自在通达、恒常不灭的境界。

  原典

  复次,十地由四障(注释:指下文所谓四种怨障。)故,未得极果四德,金刚后心(注释:又作金刚三昧、金刚灭定、顶三昧。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可摧毁一切烦恼,故以能破碎诸物之金刚比喻之。此乃三乘学人之末后心,亦即小乘声闻或大乘菩萨於修行即将完成之阶段,欲断除最后烦恼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断除极微细之烦恼而各得其极果,於声闻之最高悟境可达阿罗汉果,於菩萨则得佛果。)方乃得之应知。何以故?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谓声闻、独觉、大力菩萨(注释:一种菩萨果位,其虽超三界,但尚有四障未断。)。住无流界(注释:指三界以外,无生死之迁流。)、有四种怨障,由此四怨障故,不得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四怨障者: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

  一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注释:五住地之最后一地,即根本无明。根本之烦恼能生枝末烦恼,故名住地。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故名之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漏业(注释:三业之一,其中漏业为凡夫所作,感分段生死之果报。无漏业,二乘所作,感方便有馀土之果报,即是说二乘之人虽修空观之方便而断除见思之惑,但未修中道,故无明之惑未尽,谓之有馀。惟有非漏无漏业,方为菩萨所作。)。譬如无明生行,或因烦恼方便,生同类果,名为因缘,如无明生不善行。若生不同类果,但名方便,如无明生善行、不动行故。今(注释:「今」,碛砂本作「令」。)无明住地生新无漏业亦尔,或生同类或不同类。生福行名为同类,以同类俗故。(注释:此二句义谓:福行即福报之行,乃三界以内之行法,故谓类俗。)生智慧行名不同类,以智是真慧故。(注释:此二句义谓:智慧乃上契真如之智,故名之为真慧。)是名方便生死。

  二因缘生死者,是无明住地所生无漏业,是业名为因缘生死。譬如无明所生行是业,但感同类,不生不同类果。善行但生乐果,不善但招苦报,故名因缘生死。方便生死,譬凡夫位;因缘生死,譬须陀洹(注释:梵文为Srota-apanna,又译入流、至流、逆流等,指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之名,此果为初入圣道,断生灭之流和三界见惑。)以上,但用故业,不生新业。(注释:此二句义谓:声闻须陀洹以上果位之人,不再造业,而惟有旧业。)

  三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漏业为因,三种圣人是意所生身(注释:梵文为Manomaya,又名意生身、意成身。初地以上菩萨身。此身无碍自在,如心如意,故名之。)。譬如四取(注释:分别为一、俗取、於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贪欲取著。二、见取,於五蕴之法妄计取著我见、边见等。三、戒取,如外道等取著修行非理之戒禁。四、我语取,取著於发自我见、我慢所说之语。)为缘,有漏业(注释:即漏业,凡夫所作,能感分段生死之果报。)为因,三界内生身。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名为有有。(注释:此数句义谓:像声闻等类果报,尚未能一次断除无明,证得涅槃,还须受生,方能渐趋涅槃,故说未来生有,更有一生。)如上流阿那含(注释:声闻乘之四果中之第三果,又译不来,不还。此果已断尽欲惑,不再还来欲界,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或无色界。)人,於第二生中般涅槃者,馀有一生故,故名有有。

  四无有生死者,是三圣意生最后身(注释:指生死界中最后之身,通常指阿罗汉之身。证得此身,可断见、思二惑。)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注释:此指退法阿罗汉,六种阿罗汉中最钝根之罗汉。其一旦时逢晋恶缘,但会通堕自果。)。譬如生为缘,老死等为过失。是故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所依止处,而一切烦恼通名无明者,以无明为众惑根本。根本既未灭尽,由为一切烦恼垢秽熏习故,阿罗汉(注释:此指声闻四果之极果,又译为不生等,其有多种之别。)、辟支佛(注释:即缘觉或独觉。)及自在菩萨,不能至得无所染污大净波罗蜜。

  复次,依此缘此无明住地微细妄想(注释:指无明妄念行相微细难察,故名之。)相,游行未息,故极不能至得无行无想(注释:指无为无妄念之义。)大我波罗蜜。因此无明住地为缘及微细妄想所起无漏业为因,得起三种意生身(注释:分别指声闻、独觉和大力菩萨之身。)故,不能至得极离因果苦大乐波罗蜜。若未证得业难、生难灭尽无馀如来(注释:即无馀涅槃,针对有馀涅槃尚馀有有漏依身之苦果,此无馀涅槃不仅生死惑业已尽,且更灭有漏依身之苦果而无馀。关於此义,佛家各说不尽一致。在此处概指法界离变灭之化而无有实灭之义。)甘露(注释:梵语为Amrta,又名美露,味甘如蜜,甘露界,即譬涅槃境界美妙无比。)界,及未证得不可思惟退堕界,未灭谢(注释:此句义谓:尚未证得不退罗汉之果。)故,不能至得极无别异老死(注释:指生死与涅槃平等无碍之自在境地。)等大常波罗蜜。

  译文  

  再则,应当了知,无明住地如烦恼难,无漏业如烦恼所生之业难,声闻、独觉与大力菩萨之身如业所生之果报难,逢缘退如业果所生之过失难。如果修至声闻、缘觉、大力菩萨之身,则仍无达到常、乐、我、净的涅槃极境。只有证得如来法身,一切烦恼所馀习气才能灭尽,这就叫极清净之境,一切我见与偏空之妄执灭尽,这就叫大我之境。一切二乘意所生身,因果业报之轮转灭尽,这就叫大乐之境。生死与涅槃极境通达无碍,无有分别之心起,这就叫大常之境。

  再则,常、乐、我净四德又各有二缘之义理应了知,首先说清净之德的二缘之义,其分别指一、如来法身本性清净,不假修成,此名为通相。二、如来法身无垢清净,即就假借修习,出缠成净所言,此名为别相。由於无论在圣在凡,众生本性即佛性,其皆清净无染,故说本性清净为通相。无垢清净,则惟借修习而成佛果方才显现,故名之为别相。

  其次,说如来法身我德之二缘之义,其分别指:一、如来法身之境远离一切外道所生边见之执著,所以没有我执。二、由於法身之境远离二乘之人偏空之执,所以不生空执。空执与我执都已遣除,从而成就了我德之义。

  再次,说如来法身乐德之二缘之义,其分别指:一、如来法身灭除了一切苦、集二谛,拔除了一切烦恼所馀之习气。二、由於证得灭谛,不再成就三乘意所生身,灭尽一切痛苦,这就叫乐德。

  最后,说如来法身常德之二缘之义,其分别指:一、如来法身虽处生死,却不为生死所损减,如如不动,故远离了断灭之见。二、如来法身虽常住涅槃之境,然其不离生死,不执留涅槃,故远离了常见。由於如来法身离此断、常二种偏执妄见,从而名之为常德。所以《胜鬘经》上说:如果只见一切现象无常,是名断灭妄见,而不能谓之正见,如果只是涅槃常住,是名常见,也不能谓之正见。所以如来法身远离断、常二种妄见,名之谓大常之德。

  由此法界实理可以了知,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二者不可分别,这样就可以证入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也就是说,从俗谛层面看,生死是苦、是断,不同於涅槃,二者不一:从真谛无分别层面来看,生死与涅槃又平等不二,从而达到既不执著於生死,也不执著於涅槃,心无所系的自在境界。由於法身之境已断灭一切妄惑,所以其不为生死所缚。由於本在因地所立摄生之愿,所以又不执住於涅槃,而是下化济生。由於证得般若妙智,所以断灭一切妄惑。由於大悲情怀,所以能成就因地所立之愿。因此之义,《不可思量经》偈语中说:

  诸惑成觉分,生死成涅槃。

  修习大方便,诸佛叵思议。

  原典

  复次,应知无明住地如烦恼难,无漏业如业难,三种意生身如果报难,不可思惟退堕如失难。若在三种意生身中,则无常、乐、我、净波罗蜜。故如来法身是常等四波罗蜜,以如来法身一切烦恼习气(注释:指烦恼之馀气。)皆灭尽故,是名极净。一切我、无我(注释:此处指声闻众生执著於偏空而不契中道的虚妄。)虚妄执灭息故,故名大我。意所生身因果究竟尽故(注释:此句义谓:如来法身无有有漏依身,超出因果轮回之界,究竟自在快乐。),故名大乐。生死涅槃平等通达故,故名大常。

  复次,四德各有二缘义应知。初有二因缘故,说如来法身有大净波罗蜜:一者本性清净,名为通相。二者无垢清净(注释:又名无垢真如,此单就果位而言,说佛果所显之理体清净,不为烦恼所覆,此即是缠真如通凡圣二位,只是在凡时不知自性清净,在圣忆证得本性清净。)…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