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P7

  ..续本文上一页,故名为通。无垢清净,但佛果有,所以名别(注释:指现在缠凡位众生自性真如为无明烦恼所覆之义有别。)。

  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我波罗蜜:一由远离外道边见(注释:指不契中道,或偏於有,或偏於空;或偏於常,或偏於断之妄见。)执故,无有我执。二由远离二乘所执无我边(注释:即指二乘偏执於空理的妄见。)故,则无无我妄执。两执灭息故,说大我波罗蜜。

  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乐波罗蜜:一由一切苦集(注释:分别指四谛中的苦谛与集谛。苦,梵文为Duhkha-aryasatya,指三界六道中之苦报。集,梵文为Samudya,指贪等烦恼及善恶诸业,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道之果报,故名集谛。)相灭尽无馀故,拔除习气相续尽故。二由一切苦灭相(注释:即指四谛中之灭谛,梵文为Nirodha,指灭尽惑业,脱离生死之涅槃。)证得故,三种意生身灭不更生故,苦灭无馀,是名大乐波罗蜜。

  复有二种因缘说如来法身有大常波罗密:一无常生死不损减者,远离断边(注释:即断见,固执於人之身心,断灭永不续生之义。)。二常住涅槃,无增益者,远离常边(注释:即常见,固执人之身心,过去、现在、未来皆常住不灭之妄见。)。由离此断、常二执故,名大常波罗蜜。故《胜鬘经》说:若见诸行无常,是名断见,不名正见;若见涅槃常住,是名常见,非是正见。是故如来法身离於二见,名为大常波罗蜜。

  由此如实法界道生死,不可分别,即是得入不二法门(注释:指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亦不一不二(注释:从俗谛看生死是苦、是断,涅槃是乐、是常,故二者有别,谓之不一;然从真谛实相来看,生死与涅槃平等无碍。虽住生死,但知生死因缘所生,本来性空,故不为生死所缠,即是涅槃。虽住涅槃,但不执著於寂灭,而是大悲为怀,广济众生,故亦在生死之中。),住无住处故。由灭诸惑,不住生死。由本愿(注释:本指因地,此即说於因地所立之愿,今日得其果,对於果而名之为本愿。)故,不住涅槃。由般若故,诸惑得灭。由大悲故,本愿得成。故《不可思量经》偈中说:

  诸惑成觉分,生死成涅槃。

  修习大方便(注释:指大乘佛教之究竟实法。),诸佛叵思议。

  佛性事能相

  译文

  再则,要说「事能相」,应当了知,此清净「事能相」有二种含义:一、其能於生死苦海之中,生起厌离苦之苦。二、其能於涅槃极境之中,生起欲求乐愿之心。如果没有此清净事能之性,则上述二义皆不得成。所以佛经中说:世尊,如果没有如来藏清净之心。众生则不能於生死苦中,生起厌离苦之心。也不能生起欲求乐愿之心。所以根器不定的众生,因此事能相二义,才能生起两种善用:一、於生死法中,观一切皆苦,并以此为根本,生起厌苦求解脱之心。二、於涅槃乐中,观一切功德无量,并以此为根本,生起欲求乐愿之心。

  欲求乐愿可分为四种不同之心。哪四种呢?第一种为欲,又名为信。此信可分为四种。一是信涅槃是有非无。二是信涅槃之境胜妙无比。三是信众生假借修习大乘正法,可以证得涅槃。四是信涅槃有无量功德。第二种为求,所谓求,即是为了证得涅槃之境,心常动求,无有退堕与后悔,故名之为求。第三种为乐,所谓乐,指思择如与不如两种方便。所谓如方便,是指涅槃。不如方便,是指生死,所谓思择涅槃,是指不求速证:思择生死,是指不求舍离众生,故名之为乐。第四种为愿。所谓愿,是指穷於无尽之未来,愿不断摄化一切众生,不曾舍离,随从自己修习之道,以自己所修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之皆能证入菩提之道。由於自利的缘故,所以不舍弃涅槃之境;为了利他的缘故,所以不舍弃生死。因而有二种观法。一是於生死法中,观一切皆苦过失。二是於涅槃中,观涅槃乐之无量功德。所以,具足净分之人由此清净事能之性,上述二观得以成就。

  所谓具足净分之义,包涵三层意义:一为福德,二为解脱,三为通达。所谓福德,是指由於前世积善德而感得此人身果报,且具足一切诸根,可以受持佛法。所谓解脱,是指已受持佛法,种下功德之因,未来世中必定获得解脱的果报。所谓通达,是指由於修习大乘佛法之正道,最后将会证得真如,这些就叫做净分。众生必以净分为助缘,以内在固有之佛性为内因,二者和合,方能成就此观。

  如果不借助於净分之缘与佛性之因,此观无因缘可以成就。如一阐提之人,尚未发起上求菩提之心,故不能成就此观。由於一阐提人不具成观因缘使观不成,故可以推知,必须假借一定因缘,此观方可显现。众生本具有之清净佛性,遍在一切圣凡之中,其本性不为无明烦恼所染污,如如不动,本性自在,虽遍在三乘人中而自足无求。又由於一阐提之人未能随从善知识修习,因而不能与四种圣轮相应。

  原典

  佛性论(注释:「佛性论」,金陵本无。)辩(注释:「辩」,碛砂本无。)相分第四中(注释:「第四中」,碛砂本无。)事能品第四

  复次,事能相义应知。此清净性事能有二:一於生死苦中,能生厌离。二於涅槃欲求乐愿(注释:即乐求救度众生之愿。)。若无清净之性,如是二事则不得成。大经中说:世尊,若无如来藏,於生死苦无厌离意,亦无欲求乐愿之心。故不定聚众生(注释:不一定证悟佛性,要看机缘成否才能决定是否证悟之众生。)起此二事为用:一於生死苦,观於过失为依止处(注释:此句义谓:於生死法中,观一切皆苦,并以此为根本。),生不定聚众生厌离心故。二於涅槃乐,观於功德为依止处(注释:此句义谓:於涅槃乐中,观一切功德无量,并以此为根本。),生不定聚(注释:「聚」,碛砂本无。)众生欲求乐愿。

  欲求愿乐是四种心。云何为异?初欲者,名信。信有四种:一信有(注释:信涅槃境界真实不虚。)。二信不可思议(注释:喻指涅槃之境胜妙无比。)。三信应可得(注释:指众生通过修习大乘正法,可以证得涅槃之境。)。四信有无量功德(注释:指涅槃有无量功德。)。具是四义,故名为欲。二求者,为至得此法(注释:指涅槃之境。),心恒勤求,无有退悔,名之为求。三乐者,思择如、不如方便。如方便者,谓涅槃;不如方便,谓生死。思择涅槃,不求速证;思择生死,不求舍离,故名为乐。四愿者,从今发愿穷未来际(注释:未来之边际。未来无边无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恒以愿摄一切众生,未曾舍离,随所行道,并人菩提愿海所摄。(注释:此数句义谓:以已所修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之皆能证入菩提之道。愿海,指菩萨之愿深广如海。)以自利故,不舍涅槃;为利他故,不舍生死。故有二观:一於生死,观苦过失。二於涅槃,观乐功德。故净分人(注释:即下文所说具有福德、解脱、通达三种果报之人。),由清净性,此观得成。

  言净分者:一福德分。二解脱分。三通达分。福德分者,宿世(注释:即前世。)善根能感此身(注释:指相人身。佛法说人身难得,须借人身,方能修习成道。),具足诸根(注释:指人身所有之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为受法器。(注释:堪行佛道者,谓之法器。)。解脱分者,已下功德种子,能感未来世中解脱果报。通达分者,由圣道(注释:此指大乘佛法之正道,此道无上胜妙,故谓之圣。)故,能通达真如,是名净分。是人由净分为缘,净性(注释:即佛性,佛性清净无染,故名之。)为因,故成此观,非无因缘。

  若不由於此二事(注释:分别指净分之缘与净性之因。前者为成道之助缘,后者为成道之根本。),成观无因缘,如阐提人无涅槃性,应得此观(注释:此句义谓:一阐提之人,尚无上求涅槃之心,故不成就上文所说观生死为苦,涅槃为乐之二观。)。而一阐提既无此观,故知定须因缘,观方可现。是清净性不为客尘之所染污,随三乘中未起一乘信乐。(注释:此数句义谓:清净佛性,从其本体而言,遍一切众生之中,如如不动,不为垢染,亦无所求,本来自在。故说其遍三乘人中而未起一乘信乐。)又复未能亲事善知识(注释:指能指导人们修习正道的人。)等,乃至四种圣轮亦未相应。

  译文

  所谓四轮分别指,一能出生在如法之国。二、能依善知识修习。三、能调伏身、口、意三业,制伏一切恶行。四、能培植善根。轮有三种含义:一为未得正法,使得正法。得正法后,又使之不会丧失。二为能度之义,即能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自他因果相互展转。三为能载之义,指能载众生从生死到涅槃。

  一、所谓出生於善处,是指能修习正道之人所住之处。如果於此处居住,能常见修习正道之人,故而获得觉意。所谓觉,指觉悟:所谓意,指善心。由於此因缘,受持修习各种善法,所以佛说偈言:

  无知无善识,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是乳转成毒。

  这些就叫做住於如法国土。

  二,所谓亲近善友。善友有七种,如偈所说:

  能施重可信,能说能忍受。

  说深为善友,安弟子善处。

  七种分别指:能施,由於广行善施,而受到众生之喜爱。由於受到众生喜爱而获得众生尊重。由於获得众生尊重,故而得到众生信赖。由於得到众生信赖,故而能说善法,为众生所听受。由於能说善法,故而可以忍受外道诘难。由於能制伏外道诘难,故而能说甚深微妙法理,利於善友。由於能说甚深微妙法,故而能安置善友於善处。如果能具备此七种善德之人,可以依此人为师,即善知识。

  如果总括此七种善德,不外三义:一、乐怜愍一切悲苦众生。二、了通无上正法。三、堪忍各种逆缘。此三义若缺少一项,都不能称之为善友。如果只有怜愍之心,而不能了达正法,就像父母虽顾念了病,但不能救治一样。如果只有了达正法之智,而无慈悲怜愍之心,就如同怨家医师不为治病。如果不能忍受各种逆缘,则自己修行尚且不足,其怜愍…

《佛性论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