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一)

  辨佛性之相(一)

  

  佛性自體相

  譯文

  再則,要通達佛性的所有相狀,必須了解其十種相義。所謂十相分別指一、自體相。二、因相。叁、果相。四、事能相。五、總攝相。六、分別相。七、階位相。八、遍滿相。九、無變異相。十、無差別相。

  一、辨「自體相」。所謂自體相有二種:一是差別相。二是共同相。差別相又分爲叁種。哪叁種呢?一是如意功德相。二是無異相。叁是潤滑相。

  所謂如意功德相,是說如來藏有五種義。哪五種呢?一是如來藏自性藏義。即是說,一切諸法皆依如來藏自性而有,無自身造作之義,所以說,一切諸法是如來藏。二是正法藏因義,修習之因或法是其要義。由於此義,一切聖人所修習之正法以及身念、受念、心念、法念等四念處法,都以如來藏自性作爲修習的所緣境界。由此境界引發如法修習,又以此境界爲依正法修習之圓滿極境,所以名之爲正法藏。叁是法身藏義,修得如來自性極境是其要義。即是說一切聖人由於信樂受持正道,願聞佛法,由此信樂之心,而證得常、樂、我、淨及如來無量勝妙功德,所以名之爲法身藏。四是出世藏,主要指如來藏真實不虛。世間法有叁種過失:一是有煩惱需要斷治。因爲世間一現象皆有盡滅之時,故而才爲世間。而如來藏叁性清淨,無有煩惱可斷,所以名爲出世。二是世間一切現象皆念念生滅,無停住之義。由於虛妄分別之心,才造成一切現象念念無住之義。如來藏則不是如此,所以名之爲出世。叁是世間充滿各種顛倒之妄見。若系心於世間現象,則常常妄生倒見,如人在叁界以內,決不可能證得叁界皆苦,而斷其執著。因爲有虛妄之見,才名爲世間。而如來藏真實不虛,能超出世間妄見,所以名之真實,爲出世藏。五是自性清淨藏,其以深奧難知爲要義。如果一切諸法隨順如來藏自性,則可名爲內教正道,因其順從正道,遠離邪道,所以清淨無染。如果一切諸法與如來藏本性相違礙,則可名爲外道異說,因其順從邪道,遠離正道,所以名爲雜染汙濁。基於此義,而說如來藏自性清淨之義。

  所以《勝鬘經》上說:世尊,佛性即是如來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淨藏。由於說此五蘊之義,如來藏自體相之如意功德義才能顯現。佛爲了顯現此如意功德義,以如意寶爲喻說法。其說如人因宿世之善來而感得知如意寶珠,得此寶珠,則可隨意無礙,自然成就各種所願之事。佛性也是如此,如果順從善知識而修習各種福德與智慧,證得如來藏自性,便可以隨意獲得聲聞、緣覺和菩薩等叁乘果報。所以說如意功德是如來藏自體相之別相。

  原典 

  佛性論(注釋:「佛性論」,金陵本無。)辯相分第四中(注釋:「中」,碛砂本無。)自體相品第一

  複次,佛性一切種相(注釋:即一切相狀。)有十義應知。言十相者:一自體相。二因相。叁果相。四事能相。五總攝相。六分別相。七階位相。八遍滿相。九無變異相。十無差別相。

  一自體相者有二種:一者別相(注釋:即差別之相。)。二者通相(注釋:又名共相,即共同之相。)。別相有叁種。何者爲叁?一者如意功德性。二者無異性。叁者潤滑性。

  所言如意功德相者,謂如來藏有五種。何等爲五?一如來藏,自性是其藏義。一切諸法不出如來自性(注釋:此句義謂:一切法皆依如來藏而有,故說不出如來自性。),無我爲相(注釋:指一切法都沒有自身一個恒常的實我在後面操作。)故,故說一切諸法爲如來藏。二著正法(注釋:指真正的道法,與理無差。)藏,因是其藏義。以一切聖人四念處(注釋:指小乘佛法修行之人於五停心觀之後所修的四念處觀。基分別爲:一、身念處,即觀身不淨。指觀此肉身內外皆汙穢充滿,沒有一處一淨。二、受念處,即觀受爲苦。指觀人生一切感受,皆是苦而無樂。叁、心念處,即觀心爲無常。指心等諸識,念念性滅,無有常住。四、法念處,即觀一切法因緣而生,沒有自性之常我。)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注釋:指聖人及四念處等善法以如來自性作爲所緣之境,因如來自性而引發産生。),已生得滿(注釋:指達到如來自性之境而獲得各種功德之圓滿。),是故說名爲正法藏。叁者法身(注釋:佛叁身之一,即佛之真身本體。)藏,至得是其藏義(注釋:此句義謂:通過修習而達到獲得如來自性之境,便是成就法身。)。此一切聖人信樂正性(注釋:即聖性。),信樂願聞(注釋:指願聞佛教經教。),由此信樂心故,令諸聖人得於四德(注釋:指達到涅槃境界的常、樂、我、淨四德。)及過恒沙數等一切如來功德,故說此性名法身藏。四者出世藏,真實是其藏義。世有叁失:一者對治(注釋:指斷煩惱。通常有厭患對治、斷對治、持對治和遠分對治四種。)可滅盡故名爲世。此法則無對治,故名出世。二不靜住(注釋:指世間一切現象念念生滅,無有停住之義。)故名爲世。由虛妄心果報,念念滅不住故。此法不爾,故名出世。叁由有倒見(注釋:顛倒之妄見。通常有四種,即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以無我爲有我,以不淨爲淨。)故。心在世間則恒倒見,如人在叁界,心中決不得見苦法忍(注釋:又名苦法智忍,八忍之一。指通過觀叁界之內一切皆苦,而正斷對世間之執著。)等,以其虛妄,故名爲世。此法能出世間,故名真實,爲出世藏。五者自性清淨藏,以秘密(注釋:秘爲深奧之義,指自性深奧難知。密爲隱密,指不容易示人。)是其藏義。若一切法隨順此性,則名爲內(注釋:指內教,即佛教正道。),是正非邪,則爲清淨。若諸法違逆此理,則名爲外(注釋:指外道,即佛教以外的各教派。),是邪非正,名爲染濁,故言自性清淨藏。

  故《勝鬘經》言:世尊,佛性者是如來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淨藏。由說此五藏義故,如意功德而得顯現。佛爲顯此義故,說如意寶。譬如人以宿業(注釋:宿世所作之善惡業因。)故感得如意寶珠,得此珠已,隨其意所樂事,自然得成。佛性亦爾,由伏事善知識(注釋:指導入向善求道之人。)修諸福慧(注釋:福,指福報,指叁界以內的人天果報。慧,指智慧,即超叁界的菩提妙智。),感得此性,便隨修行者意,各各自得叁乘(注釋:分別指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之果故。如意功德是其別相。

  譯文

  二、所謂無別異相,是說凡夫、有學聖人及諸佛,雖證悟有淺深之分,而其心性都是同一如來之性而無有差別。盡管凡、聖、佛有過失、功德與究竟清淨的不同行境。但如來之性是平等遍滿凡、聖、佛叁者之心,無有分別,如同虛空一般。又好比土、銀、金器叁者,雖然形質有所不同,但其本性都平等遍滿,無有差別,這就叫「無差別性」。

  爲了進一步解釋,可如是說:所謂過失,是指凡夫所行之境。所謂功德,有指有學聖人所行之境。所謂究竟清淨,是指諸佛所行之境。此叁種境界雖然不同,但其本性則同一無別。這也就是以土比作凡夫,以銀比作有學聖人,以金比作諸佛。雖然叁器有形質的差別,但其體性則是同一無二。

  再則,有、清淨、遍滿等叁義作何解釋?所謂「有」者,是顯現如來之性寂然不動,無有造作生滅之義。所謂「清淨」,是顯現如來之性無有染汙之義。所謂「遍滿」,是顯現如來之性無有障礙,平等遍在一切衆生之中。所以釋迦牟尼佛曾與舍利弗說,一切衆生雖有無明染汙,不見自性法身,但其本性是佛,故無論覺迷,都與自性法身無有二致。所以從本性的層面來觀照衆生與法身沒有區別。其差別只是從表象的層面,因語言概念的分別才有。因而佛性平等遍滿凡夫、聖人及諸佛心中,雖從表面看有淨與不淨,覺與不覺的差別,但從本性上說,都同一佛性,沒有差別,故而說佛性之義猶如虛空遍滿一切衆生。

  叁、所謂「潤滑性」,主要是辨清如來之性在衆生界中所現的因果之義。由於如來之性以大悲爲懷,故其形相柔平滑。所謂大悲有叁層含義:一體。二大。叁別異。

  一所謂「體」義,是說如來之性以般若智慧爲體。般若智慧有二種:一是離一切有爲、分別之相的無分別真智。二是能了別通達一切事相的分別智。大悲攝生以有分別智爲體,因爲大悲以衆生爲對象,衆生有別,故以分別智爲體。

  二所謂「大」義有五種:一爲資料。二爲相。叁爲行處。四爲平等。五爲最極。一所謂資料之義,是說如來大悲之性能作福德與智慧二種善行的准備資料。二所謂爲相之義,是說以如來大悲之性,能觀一切衆生處苦苦、壞苦和行苦等叁苦之中,從而發心救拔。叁所謂爲行處之義,是說如來大悲之性、以欲、色、無色等叁界衆生作爲自已大悲救濟的對象。四所謂爲平等之義,是說如來大悲之性不於衆生起分別之心,一律平等救拔。五所謂爲最極之義,是說修習如來大悲之性勝於一切修行功德。

  叁所謂「別異」之義有八種:一爲自性差別,即悲無量者以不於一切違情之境而起忿怒之心爲根本,而大悲之人,則以斷除無明爲根本。二爲相差別,即悲者僅以叁苦中之苦苦爲可悲之相,而大悲之人,則以叁苦都爲可悲之相。叁爲行處差別,即悲者僅以叁界中的欲界衆生爲救拔對象,而大悲之人,則以整個叁界衆生作爲救拔對象。四爲地差別,即悲者以色界中的第四禅天爲修行之地,而大悲之人,則以叁界之外的如來果位爲修行之地。五爲境界差別,即悲者以凡夫、聲聞與緣覺二乘爲所行境界,而大悲者,則以菩薩與佛作爲所行境界。六爲德差別,即悲者以脫離叁界中之欲界爲修行之德,而大悲者,則以超出叁界輪回爲修行之德。七爲救濟有差別,即悲者只有救拔衆生離苦之心,而無救拔衆生離苦之行。而大悲之人,則既有救拔之心,又有救拔之行。八爲究竟不究竟差別,即悲者只能短暫有限地救濟衆生,而不能真正救拔衆生脫離苦海,而大悲之人,則能永遠救濟衆生,直至脫離苦海。所謂「潤滑」之義,…

《佛性論 辨佛性之相(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