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脫死
缪滌源居士編輯
範古農居士校閱
重印了生脫死序
序
了生脫死集自序
了生脫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陰法)
中陰之說明
四大分離之循次及狀態
初入中陰境
眷戀情熱之驅使
惡業感招之怖境
勝劣色光之判別
冥界裁判
轉生之方式
轉生天界
轉生四洲
轉人身之揀擇
轉入惡道之情形
轉生傍生
超薦應具之條件
往生淨土
淨土預兆
諸趣預兆
作福
設祭
運掌助升法
重印了生脫死序
臺北金剛贈經會錢君智敏,朱君慧華賢伉俪函詢及“了生脫死”要訣。令即將“了生脫死”一書寄去。囑爲再版,以廣流通。複問序于余。余以後學者繼往開來,責無旁貸。于是爲之序曰:學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脫超出叁界者,必先明了皈依真義,合掌儀式及真義,發菩提心要訣,及修心要訣。若依修心要訣修持,任持諸佛菩薩之一尊聖號,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亂,得六根清淨,塵銷智圓,彙歸法界,此爲上品成就也。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叁昧現前,安住實報莊嚴土,此爲中品成就境界。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叁業清淨,往生方便有余土,此爲下品成就。至修淨土行人,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此爲下下品成就。查淨土要門最重法本有數種。1、爲彌陀十念心要,2、爲直生淨土大法,3、爲阿彌陀佛無上瑜伽叁摩地法,4、爲乘蓮花往生要門,5、爲阿彌陀佛臨終法要,若依以上諸法中之一門修持,必獲大成就。至中國淨土宗系大衆化方便法鬥,只要念持聖號至一心不亂,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即可帶業往生,但品位不高,未免美中不足。倘能依最上乘含佛修心要門,必可得即生成佛。普願修淨土行人其勉諸。是爲序。
中華民國六十叁年歲次甲寅浴佛節
佛弟子蓮華金剛藏行者吳潤江謹序
序
我佛出世。以仗有情究竟離苦得樂爲大事因緣。故廣爲有情。宣說法要。而于念佛往生淨土。處處指歸。無他。以淨土之生。常得見佛。凡所修行。不易退轉也。然十方淨土無量。而令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者。以彌陀願力大故。極樂國土勝故。持名願生易故。西土有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天親諸菩薩之所唱導。我國有慧遠道綽善導乃至慈雲蓮池諸祖師之所傳授。晚近有谛閑印光興慈弘一等諸大師之所宣示。爰使此法。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一切有情若見若聞。莫不依教信受。隨力修持。而舍報自在得生安養者。不可勝數。試一展覽古今往生傳記。有不贊歎此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之能令有情離苦得樂真實不虛者耶。雖然時丁末法。去聖愈遙。而有情根器愈劣。或信不足。或願不切。或行不力。而于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或未能獲其利益。古今大德。悲心未艾。或設臨終助念之教。或著策終津梁之文。或結淨業助道之團。不一而足。務使念佛之法。無論知與不知。行與不行者。皆沾佛力加被往生淨土之利。猶未已也。劉淨密居士有應用唯識之助生。西藏喇嘛有中陰救度之傳譯。皆足以擴大往生廣弘佛慈。而有裨于法門爲無量也。然劉居士之助生。半盜于手術。西藏中陰之救度偏習于修密。或失之粗。或失之煩。而于極樂往生或獨未易收效。爰有缪予滌源婆心懇切。將饬終之法。運用之于中陰救度。使淨宗實際利生。更有把握。著述一編。名曰了生脫死。誠哉淨宗之功臣也。稿既成。囑余校閱並爲乞序。余惟此書詳述死生之際及中陰之狀。得未曾有。使念佛同仁習熟之于識海。俾在中陰可以應感。而益以善知識之潛心啓發,則于念佛往生事半功倍。昔余閱藏密之中陰救度法。竊以爲彼繁此簡。不若淨宗遠甚。今得此編而以長補短。將有神效不可思議矣。則斯編之行。豈曰小補而已哉。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歲次戊寅佛成道日 範古農謹序
了生脫死集自序
人生大事。莫如生死。而人生最難解決者。亦莫如生死。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人人怕死。物物貪生。果何故欤。問之莫不瞠目結舌。無以置答。夫人爲萬物之靈。對此絕大問題不能解決。能無憾乎。至近世科學。偏重物質。謂人死後即歸消滅。豈不謬哉。昔季路問事鬼神于孔子。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死。予曰。未知生。焉知死。非不知也。儒教以人道設教。凡于鬼神皆不語也。然讀易系辭雲。原始返終。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故知鬼神之情狀。則孔聖于生死問題。顯然獨知默證矣。佛學極致。了生脫死。故其于生死言之獨詳。但教典浩瀚。讀者每興望洋之歎。鄙人有憾于此。久擬編著專集。以供讀者研究。今歲適應範古農老居士之邀約。擔任佛教日報編輯。即擬完成此集偶于佛籍中發現“中陰救度密法”一書。系西藏格西達瓦桑杜喇嘛所著。其弟子現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伊文思溫慈博士譯爲英文。去歲複由張蓮菩提居士迻譯爲華文。細閱內容。對死後狀態已言之詳矣。不禁歡呼贊歎。但其上篇所言盡是西藏雙身密法救度。未研密乘者一時讀之殊難了然。爲此鄙人特依是篇。編輯一過。再參以“人死問題”“饬終津梁”“人生之最後”叁書。以及大小乘經論。窮搜博引。再加以按語編爲是集。名曰“了生脫死”又名“念佛救度中陰法。”蓋吾國內地通行淨土宗,愚意亦欲仿彼西藏喇嘛之密法救度中陰。而改以念佛救度雲爾。惟是鄙人才疏慧淺。茲編所雲。又免挂一漏萬。深望 大德長者。有以匡正。不勝罄禱。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晚秋
江陰缪滌源自序于上海佛教日報社編輯室
了生脫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陰法)
了生脫死。超生極樂。即不生不滅之謂也。然則了生脫死。豈易事哉。須笃信佛法。修持有素。或宿有善根。臨終逢善知識開示。一心念佛。仗佛菩薩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他方淨佛國土。固絕非若世俗之迷人。妄謂死後即了。蓋未能了生。焉能了死。生而死。死而又生。生死不已。報轉輪回。又雲何了。信佛之人。因于世情看得淡。參得透。認得清。深知世道的是苦。人生的是悲。對于世情認得了了分明。故謂之了生。何謂脫死。即現生無論公私閑忙。一句彌陀全身靠倒。念念趨求樂邦。心心厭離娑婆。臨終決定往生。謂之脫死。然若彼未能了生。未證脫死者。佛典謂入中陰境。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始投生。茲編所述。即以念佛法。救度中陰。令其了生脫死。超生極樂也。茲分述于左。如能按旨循序依法救度。即證無生法忍。了生脫死也必矣。
中陰之說明
中陰又譯中有。即凡夫之人現身死時。便名死陰。又譯死有。後生再生。則名生陰。又譯生有。死後尚未轉生。過渡七七四十九日之間。乃別有一身謂之中陰。(俗稱謂靈魂。其實名雖略同。其義迥別。)再淺言之。已離此處。未至彼處。已死未生之間。兩邊不著。中間所有。謂之中有。或名識神。即中陰也。惟修持有素。與極善之人。直至所至。或生淨土。或生天界。極惡之人。或墮種種惡趣。不入中陰。普通之人。皆入中陰之階段也。
按俱舍論雲。欲界中陰之身量。如五六歲小兒。諸根明利。但依于倒心。(倒心謂于男女起淫欲想)
四大分離之循次及狀態
人身堅硬屬地。流動屬水。暖氣屬火。動轉屬風。此四種物。遍滿大千世界。故稱爲大。
(地大降于水大)其時人體四周以至一毛孔間。遍覺有重大壓力侵襲內髒。乃至骨節俱感受窒礙之逼迫。其悶重苦痛。難言難宣。故有手足抽褚搐。筋肉顫動之表現此其證也。
(水大降于火大)則遍體冷氣襲人。刺入骨髓。內髒肉顫。以至肝腸冰雪。內外霜寒交侵。爐火難去其苦。雖裸臥冰雪。亦難道其萬一。此時外表色灰白。氣喘身顫。即其證也。
(火大降于風大)其時生機大半退失。抵抗力薄弱。苦勢更張。風煽火熾。熱盛如焚。內髒外支如煎如蒸。肌肉筋節似刳似割。痛極而變僵木。此時外表面赤神昏。氣出少納。即其證也。
(風大分離)其時病者之體。忽爾覺受一種如被極狂烈之風。吹拆其體。碎爲塵埃。至極支解之痛苦。此時四大各散。六根敗壞。惟聽其神識隨生前造業輕重受報去矣。
按如生西方淨土。有阿彌陀佛威神之力。接引而去。或生天界者。有諸天迎接。仗自身善業力。神識離體時。殊有快感。當無如上之苦痛也。惟最要者。家屬人等。切忌哭泣嘈鬧。恐被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亦不可急忙移動。如抽除墊具。臥褥。洗滌。更衣等等。必須經過八小時後。方可浴身。更衣。入柩。否則八識未全離體。觸動時。感受苦痛。因嗔恚而墮入惡道也。
又按死者生時。或雖信佛。但其修持懈怠。或因未具深信切願。或因業障深重。臨終昏迷。認爲未證往生者。當請淨宗善知識。對死者屍體。或對靈前。爲之開示。家屬人等。每日叁次輪班念佛救度。引其神識專注蓮邦。蓋此時生方未定。業風可轉。如法施救。令其反妄歸真。轉凡就聖。皆易易也。
初入中陰境
人于氣絕命終後。靈識離體未能即得解脫者。大都經過一種昏沈迷惚境況。爲時叁日半至四日之久。而頓覺清明。謂之初入中陰境。在此一刹那之清明。或可見家屬人等。
又通常死者離體之業識。每自迷悶。且自計曰。我豈已死。抑尚未死乎。彼亦恍惚能見其親屬人等。一一當前。猶如夢中相逢。
按此時方不自知其已死。抑未死之際。親屬人等。當每日叁次輪班代爲念佛救度。(念佛照常課或饬終津梁)仗佛力故。以導其往生極樂。蓋雖有業力。亦不能爲阻。譬如日出。昏夜破曉。妙明淨光。自能消滅其業力之黑暗也。又此際死者靈識倏入新界。正自莫知所可。故必趁此念佛以爲救度。請善知識開示。使令趨歸樂邦。
又按善知識開示雲。
某某。汝若向水中。或鏡中觀之。不見有面像映現。緣中陰身。已脫離此人間所具血肉等聚之四大色身故。當知已入中陰身境界。惟最切要者。汝此時不可有一念記挂于任何事。當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慈…
《了生脫死 (缪滌源居士編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