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脱死
缪涤源居士编辑
范古农居士校阅
重印了生脱死序
序
了生脱死集自序
了生脱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阴法)
中阴之说明
四大分离之循次及状态
初入中阴境
眷恋情热之驱使
恶业感招之怖境
胜劣色光之判别
冥界裁判
转生之方式
转生天界
转生四洲
转人身之拣择
转入恶道之情形
转生傍生
超荐应具之条件
往生净土
净土预兆
诸趣预兆
作福
设祭
运掌助升法
重印了生脱死序
台北金刚赠经会钱君智敏,朱君慧华贤伉俪函询及“了生脱死”要诀。令即将“了生脱死”一书寄去。嘱为再版,以广流通。复问序于余。余以后学者继往开来,责无旁贷。于是为之序曰:学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脱超出三界者,必先明了皈依真义,合掌仪式及真义,发菩提心要诀,及修心要诀。若依修心要诀修持,任持诸佛菩萨之一尊圣号,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乱,得六根清净,尘销智圆,汇归法界,此为上品成就也。若依此口诀,念至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安住实报庄严土,此为中品成就境界。若依此口诀,念至一心不乱,三业清净,往生方便有余土,此为下品成就。至修净土行人,念持名号,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此为下下品成就。查净土要门最重法本有数种。1、为弥陀十念心要,2、为直生净土大法,3、为阿弥陀佛无上瑜伽三摩地法,4、为乘莲花往生要门,5、为阿弥陀佛临终法要,若依以上诸法中之一门修持,必获大成就。至中国净土宗系大众化方便法斗,只要念持圣号至一心不乱,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即可带业往生,但品位不高,未免美中不足。倘能依最上乘含佛修心要门,必可得即生成佛。普愿修净土行人其勉诸。是为序。
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岁次甲寅浴佛节
佛弟子莲华金刚藏行者吴润江谨序
序
我佛出世。以仗有情究竟离苦得乐为大事因缘。故广为有情。宣说法要。而于念佛往生净土。处处指归。无他。以净土之生。常得见佛。凡所修行。不易退转也。然十方净土无量。而令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者。以弥陀愿力大故。极乐国土胜故。持名愿生易故。西土有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天亲诸菩萨之所唱导。我国有慧远道绰善导乃至慈云莲池诸祖师之所传授。晚近有谛闲印光兴慈弘一等诸大师之所宣示。爰使此法。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切有情若见若闻。莫不依教信受。随力修持。而舍报自在得生安养者。不可胜数。试一展览古今往生传记。有不赞叹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之能令有情离苦得乐真实不虚者耶。虽然时丁末法。去圣愈遥。而有情根器愈劣。或信不足。或愿不切。或行不力。而于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或未能获其利益。古今大德。悲心未艾。或设临终助念之教。或著策终津梁之文。或结净业助道之团。不一而足。务使念佛之法。无论知与不知。行与不行者。皆沾佛力加被往生净土之利。犹未已也。刘净密居士有应用唯识之助生。西藏喇嘛有中阴救度之传译。皆足以扩大往生广弘佛慈。而有裨于法门为无量也。然刘居士之助生。半盗于手术。西藏中阴之救度偏习于修密。或失之粗。或失之烦。而于极乐往生或独未易收效。爰有缪予涤源婆心恳切。将饬终之法。运用之于中阴救度。使净宗实际利生。更有把握。著述一编。名曰了生脱死。诚哉净宗之功臣也。稿既成。嘱余校阅并为乞序。余惟此书详述死生之际及中阴之状。得未曾有。使念佛同仁习熟之于识海。俾在中阴可以应感。而益以善知识之潜心启发,则于念佛往生事半功倍。昔余阅藏密之中阴救度法。窃以为彼繁此简。不若净宗远甚。今得此编而以长补短。将有神效不可思议矣。则斯编之行。岂曰小补而已哉。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佛成道日 范古农谨序
了生脱死集自序
人生大事。莫如生死。而人生最难解决者。亦莫如生死。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人人怕死。物物贪生。果何故欤。问之莫不瞠目结舌。无以置答。夫人为万物之灵。对此绝大问题不能解决。能无憾乎。至近世科学。偏重物质。谓人死后即归消灭。岂不谬哉。昔季路问事鬼神于孔子。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予曰。未知生。焉知死。非不知也。儒教以人道设教。凡于鬼神皆不语也。然读易系辞云。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则孔圣于生死问题。显然独知默证矣。佛学极致。了生脱死。故其于生死言之独详。但教典浩瀚。读者每兴望洋之叹。鄙人有憾于此。久拟編著专集。以供读者研究。今岁适应范古农老居士之邀约。担任佛教日报编辑。即拟完成此集偶于佛籍中发现“中阴救度密法”一书。系西藏格西达瓦桑杜喇嘛所著。其弟子现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伊文思温慈博士译为英文。去岁复由张莲菩提居士迻译为华文。细阅内容。对死后状态已言之详矣。不禁欢呼赞叹。但其上篇所言尽是西藏双身密法救度。未研密乘者一时读之殊难了然。为此鄙人特依是篇。编辑一过。再参以“人死问题”“饬终津梁”“人生之最后”三书。以及大小乘经论。穷搜博引。再加以按语编为是集。名曰“了生脱死”又名“念佛救度中阴法。”盖吾国内地通行净土宗,愚意亦欲仿彼西藏喇嘛之密法救度中阴。而改以念佛救度云尔。惟是鄙人才疏慧浅。兹编所云。又免挂一漏万。深望 大德长者。有以匡正。不胜罄祷。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晚秋
江阴缪涤源自序于上海佛教日报社编辑室
了生脱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阴法)
了生脱死。超生极乐。即不生不灭之谓也。然则了生脱死。岂易事哉。须笃信佛法。修持有素。或宿有善根。临终逢善知识开示。一心念佛。仗佛菩萨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他方净佛国土。固绝非若世俗之迷人。妄谓死后即了。盖未能了生。焉能了死。生而死。死而又生。生死不已。报转轮回。又云何了。信佛之人。因于世情看得淡。参得透。认得清。深知世道的是苦。人生的是悲。对于世情认得了了分明。故谓之了生。何谓脱死。即现生无论公私闲忙。一句弥陀全身靠倒。念念趋求乐邦。心心厌离娑婆。临终决定往生。谓之脱死。然若彼未能了生。未证脱死者。佛典谓入中阴境。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始投生。兹编所述。即以念佛法。救度中阴。令其了生脱死。超生极乐也。兹分述于左。如能按旨循序依法救度。即证无生法忍。了生脱死也必矣。
中阴之说明
中阴又译中有。即凡夫之人现身死时。便名死阴。又译死有。后生再生。则名生阴。又译生有。死后尚未转生。过渡七七四十九日之间。乃别有一身谓之中阴。(俗称谓灵魂。其实名虽略同。其义迥别。)再浅言之。已离此处。未至彼处。已死未生之间。两边不著。中间所有。谓之中有。或名识神。即中阴也。惟修持有素。与极善之人。直至所至。或生净土。或生天界。极恶之人。或堕种种恶趣。不入中阴。普通之人。皆入中阴之阶段也。
按俱舍论云。欲界中阴之身量。如五六岁小儿。诸根明利。但依于倒心。(倒心谓于男女起淫欲想)
四大分离之循次及状态
人身坚硬属地。流动属水。暖气属火。动转属风。此四种物。遍满大千世界。故称为大。
(地大降于水大)其时人体四周以至一毛孔间。遍觉有重大压力侵袭内脏。乃至骨节俱感受窒碍之逼迫。其闷重苦痛。难言难宣。故有手足抽褚搐。筋肉颤动之表现此其证也。
(水大降于火大)则遍体冷气袭人。刺入骨髓。内脏肉颤。以至肝肠冰雪。内外霜寒交侵。炉火难去其苦。虽裸卧冰雪。亦难道其万一。此时外表色灰白。气喘身颤。即其证也。
(火大降于风大)其时生机大半退失。抵抗力薄弱。苦势更张。风煽火炽。热盛如焚。内脏外支如煎如蒸。肌肉筋节似刳似割。痛极而变僵木。此时外表面赤神昏。气出少纳。即其证也。
(风大分离)其时病者之体。忽尔觉受一种如被极狂烈之风。吹拆其体。碎为尘埃。至极支解之痛苦。此时四大各散。六根败坏。惟听其神识随生前造业轻重受报去矣。
按如生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威神之力。接引而去。或生天界者。有诸天迎接。仗自身善业力。神识离体时。殊有快感。当无如上之苦痛也。惟最要者。家属人等。切忌哭泣嘈闹。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亦不可急忙移动。如抽除垫具。卧褥。洗涤。更衣等等。必须经过八小时后。方可浴身。更衣。入柩。否则八识未全离体。触动时。感受苦痛。因嗔恚而堕入恶道也。
又按死者生时。或虽信佛。但其修持懈怠。或因未具深信切愿。或因业障深重。临终昏迷。认为未证往生者。当请净宗善知识。对死者尸体。或对灵前。为之开示。家属人等。每日三次轮班念佛救度。引其神识专注莲邦。盖此时生方未定。业风可转。如法施救。令其反妄归真。转凡就圣。皆易易也。
初入中阴境
人于气绝命终后。灵识离体未能即得解脱者。大都经过一种昏沉迷惚境况。为时三日半至四日之久。而顿觉清明。谓之初入中阴境。在此一刹那之清明。或可见家属人等。
又通常死者离体之业识。每自迷闷。且自计曰。我岂已死。抑尚未死乎。彼亦恍惚能见其亲属人等。一一当前。犹如梦中相逢。
按此时方不自知其已死。抑未死之际。亲属人等。当每日三次轮班代为念佛救度。(念佛照常课或饬终津梁)仗佛力故。以导其往生极乐。盖虽有业力。亦不能为阻。譬如日出。昏夜破晓。妙明净光。自能消灭其业力之黑暗也。又此际死者灵识倏入新界。正自莫知所可。故必趁此念佛以为救度。请善知识开示。使令趋归乐邦。
又按善知识开示云。
某某。汝若向水中。或镜中观之。不见有面像映现。缘中阴身。已脱离此人间所具血肉等聚之四大色身故。当知已入中阴身境界。惟最切要者。汝此时不可有一念记挂于任何事。当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慈…
《了生脱死 (缪涤源居士编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