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再度尋回這個孩子的明性(lucidity),那麼他將長伴你左右,即使連死亡也無法把他從你身邊帶走。這個孩子將帶領你走向結合了純然明覺和空性的心性城堡。
51、
在空性的狀態中,揮舞純然明覺之矛,
聽瑞的人們啊,
這種見地是不受一切所困的。
你的見地應該如同天空般崇高浩瀚。純然明覺一旦在心的空性中顯現,就不會再被負面的煩惱遮蔽;負面的煩惱反而會成爲純然明覺的莊嚴寶飾。對見地的了悟是一種不變的狀態,沒有所謂的生起、停駐或止滅;在這種狀態之中,純然明覺觀察起心動念,如同一個平靜的老人觀看嬉戲的孩童。迷妄的念頭不再能夠影響純然的明覺,如同一把劍無法穿刺天空。
佩達布(Lady Peldarbum)對密勒日巴尊者說:
當我觀修海洋的時候,
我的心非常自在。
當我觀修波浪的時候,
我的心紛擾不安。
請教導我觀修波浪!
偉大的瑜珈士密勒日巴回答:
波浪是海洋的活動。
讓波浪在海洋的浩瀚中自行平靜下來。
念頭是純然明覺的戲耍。念頭在純然明覺中生起,然後又消融於純然明覺之中。去認清純然明覺是念頭的來處,即是去認清你的念頭從來沒有所謂的生起、停駐或止滅。到了那個時候,念頭就無法再擾動你的心。
當你去追逐念頭的時候,你就像一只追逐一根木棒的狗;每當木棒被丟出去,你就追著跑。但是相反的,如果你檢視念頭的來處,你將會了解,每一個念頭都在明覺的虛空中生起消融,沒有引動其他的念頭。你要像一頭獅子--不去追逐木棒,而是轉身面對那個丟擲木棒的人。你只能對著一頭獅子丟擲一次木棒。
爲了攻下心性這座非造作的城堡,你必須追本溯源,認清念頭的來處。否則,一個念頭會生起第二個念頭,然後生起第叁個念頭等等。很快的,你將被緬懷過去和計劃未來所困,而當下的純然明覺就完全被遮蔽。
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修行者,在戶外用供奉在佛堂上的米粒喂養鴿子的時候,突然想起在他虔誠投入佛法之前,曾經擁有無數的敵人。這個念頭在他心中生起:“現在我的門前有如此多的鴿子;如果我當時擁有那麼多的士兵,我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殲滅敵人。”他深深陷入了這個想法之中,使他無法再控製敵意。他離開隱居的處所,募集了一群傭兵,前去征討先前的敵人。他從此所造作的惡業,全都起始於一個單純的妄念。
如果你認清念頭的空性,而不去鞏固強化你的念頭,那麼每一個念頭的生起落下,都將使你對空性有更明晰、更深刻的了悟。
52、
在沒有念頭的狀態下,毫不散漫地舍棄觀者,
聽瑞的人們啊,
這樣的禅修是離於昏沈或掉舉的。
當你的心安住在純然明覺之中,不思及過去或未來,沒有被外境吸引或被心之造作占據的時候,你的心將安住在本然離戲的狀態之中。在那樣的狀態中,你不需要刻意地加強戒備來製伏你的念頭。如一句話所說的:“成佛是心的本然離戲。”
一旦你覺知了這種離戲,讓你的心毫不費力地處於當下,便能夠保持這種覺知。然後你將體驗到一種內在的自由;在這種自由之中,你不需要去阻擋念頭的生起,或擔憂害怕念頭將破壞你的禅修。
53、
在自然自生的狀態下,訓練自己離於任何執著,
聽瑞的人們啊,
沒有什麼是要舍棄或執取的。
保有那種離戲的狀態。當你遭遇到快樂、成功及其他順緣時,把它們視爲夢幻。不要執著於它們。當你面臨了疾病、誹謗或其他身心的艱苦試煉時,不要讓自己灰心喪志。你應該祈願,希望藉由你所承受的痛苦,來盡除一切衆生的痛苦,進而再度燃起你的悲心。不論你遭遇什麼樣的情境,不要洋洋得意,也不要心灰意冷,要自由自在地安住在沈著甯靜之中。
54、
不可分割的四身,皆圓滿成就於你的心中,
聽瑞的人們啊,
這樣的成果是超越所有的希望和疑慮的。
成佛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事實上,心的本質--空性,即是“法身”。心的自然顯現--明晰,即是“報身”。從心所散發出來的遍在慈悲,即是“化身”。這叁身的合一,即是“自性身”這佛之四身或四個面向一直存在於你的心中。只因爲你不知道它們就在那裏,所以你認爲它們是遙不可及的外在事物。
“我的禅修做得正確嗎?”你不安地納悶,“我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會有一些進步?我絕對無法證得等同於我的上師的果位。”你被希望和恐懼折磨,你的心從來無法獲得平靜。
隨著你的情緒起伏,你在某一天密集地修行,隔天則什麼也不做。當你獲得心靈的平靜而産生愉悅的覺受時,你執著於這樣的覺受。但是當你無法減緩如洪水般的念頭時,你則想要放棄禅修。這不是從事禅修的方法。
無論你發現自己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你都要日複一日、持之以恒地修行,觀察念頭的活動,並追隨念頭回到它們的來處。你不能期望從一開始,就能夠日日夜夜保持專注。
當你開始觀修心的本質的時候,每座的修持時間最好短暫且次數頻繁。如果你堅持不懈地修行,你將日益認清並了悟心的本質,而這樣的了悟也將變得愈來愈穩固堅定。到了那個時候,念頭將失去擾亂你和奴役你的力量。
55、
輪回與涅槃的根源都存在於你的心中,
聽瑞的人們啊,
心是離於任何真實存在的。
是我們自己的心,帶領我們陷入輪回之中。我們無視於心的真實本質,反而把焦點放在念頭之上;事實上,這些念頭純粹是心之本質的化現。我們執著於念頭,結果使純然明覺“凍結”起來,轉變成爲“自我”和“他人”、“可愛的”和“可惡的”等堅實的概念。這即是我們創造輪回的方式。
如果我們能夠遵循上師的教導,來融化這些執著之冰,那麼純然明覺就會重新回複到本然的流動狀態。換句話說,如果你從樹根砍斷一棵樹,那麼樹幹、樹枝和樹葉會一起倒下。同樣的,如果你從念頭的根源來斬斷念頭,那麼所有輪回的迷妄都將瓦解消融。
我們體驗到的每一件事物--所有輪回與涅槃的現象--都像彩虹一般生動明晰地顯現,然而它們也如彩虹一般,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一旦你認清現象的本質--既明晰又虛空--你的心將遠離迷妄的專橫。
了悟心的究竟本質,即是證悟成佛;無法了悟心的究竟本質,即會陷入無明。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它都是你的心。你的心既可以讓你獲得解脫,也可以讓你深陷輪回。
然而,這不表示心是一個可以被操作的實體,如同一塊陶土可以被陶工捏塑成任何形狀。當上師教導弟子心的本質時,他指的不是一個實體。當弟子尋找並發現心的本質時,他不是在執取一個可以被執取的實體。了悟心的本質,即是了悟心的空性。就是如此。這種了悟是一種直接的覺受,無法形諸於文字。
如果你期待這樣的了悟帶來神通、神力及其他超凡的體驗,那麼你就是在自欺欺人。你只要把全副心力投注在了悟心的空性之上!
56、
貪愛和嗔恨會顯現,
但它們應該如同鳥飛過一般不留痕迹,
聽瑞的人們啊,
禅修的時候,不要執著於任何覺受。
一般來說,我們執著於家人、財産和地位,憎恨任何傷害或威脅我們的人。試著轉移你的注意力,不要把焦點放在諸如此類的外境之上,並檢視那個把外境認定爲可愛或可恨的心。你的貪愛和嗔恨是否具有任何形狀、顔色、實體或位置?如果它們沒有形狀、顔色、實體或位置,你爲什麼會如此輕易地被這種情緒的力量所擊敗?
之所以會如此,乃是因爲你不知道如何釋放這些情緒。如果你讓念頭或感覺自行生起或消融,它們會穿過你的心,如同一只鳥飛過天際,不留下任何痕迹。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貪執和嗔恨,也適用於禅修時生起的覺受--大樂、明晰和無念。這些覺受是精進修持的結果,是心本俱創造力的展現。這些覺受如同陽光照在雨幕上所形成的彩虹一般顯現。而執著於這些覺受,將如同追逐一道彩虹,希望能夠把彩虹穿在身上一般徒勞無益。只要讓你的念頭和覺受自由來去,不要執著於它們。
57、
未來的究竟身(unborn absolute body)如同太陽的核心,
聽瑞的人們啊,
它的光耀明性是沒有盈虧的。
法身,究竟的面向,萬事萬物的究竟本質,即是空性。然而,它不是空無一物。它具有認知和光耀的明性,了知所有的現象,並且是自然而然地顯現。法身不是因緣聚合所生成的事物;它是心本然呈現的本質。
了悟心的本質,如同智慧之陽生起,穿透無明之暗夜。黑暗在一刹那之間消散,陰影無所遁形。法身的明性不會像月亮有所盈虧;它如同太陽中心不變的光輝。
58、
念頭像闖入一座空宅的小偷般來去,
聽瑞的人們啊,
沒有所謂的得失。
我們相信有個稱爲“我”的實體,以及這個實體所産生的念頭全都是真實的,並按照這些念頭和情緒來行事,造作了善的或惡的業果。事實上,念頭如同闖入一座空宅的小偷,小偷一無所獲,屋主也一無所失。了悟念頭從來都不真實地存在,因此也就沒有停留,沒有結束,就足以使念頭無害。當念頭生起時,如此釋放念頭,就不會造成影響,也不會帶來業果。如此,我們將不會對負面的念頭有所畏懼,也不會對正面的念頭有所希冀。
59、
感官知覺如同在水上作畫,不會留下痕迹,
聽瑞的人們啊,
不要沈溺於迷妄的外相。
我們執著於舒適和歡悅,爲身心承受的痛苦感到煩惱不安,乃人之常情。這些天性促使我們去尋求、保有和努力擴增賦予我們歡悅的事物--舒適的衣物、美味的佳肴、宜人的處所,以及感官的愉悅--同時去避免或摧毀我們認爲是討厭或痛苦的事物。
這些感官覺知時時刻刻都在改變,不具有任何真實的本質。它們仰賴身體與心靈的短暫連結,因此執著於感官覺知是毫無用處的。不要被你的認知牽著鼻子走,落入它們的圈套,而是要讓它們一形成就消融,如同用手指在水面上寫字,字迹隨著你的筆劃消失。
60、
執著和憎恨的念頭如同天上的彩虹,
聽瑞的人們啊,
它們沒有什麼是可以被執取或捕捉的。
人們可以相當程度地被自己的貪愛或嗔恨支配,甚至願意失去生命來滿足貪愛或嗔恨,戰爭就是說明這個情況的悲慘例子。貪愛或嗔恨的念頭和情緒,或許看起來非常堅實且具有說服力,但如果你仔細檢視它們,你將發現它們像彩虹一樣不具實體。終其一生地去滿足這種沖動的念頭,去渴求權勢、歡樂和財富,就像一個想要抓住彩虹的孩子一般天真。
在修行的時候,每當你的心中生起強烈的貪愛,或爆發嗔恨的烈焰,你要仔細地檢視念頭,認清它們的根本空性。如果你能夠任其消融,念頭和感覺將自行消融。當你能夠用相同的方法來對治隨後生起的念頭,念頭將無法控製你。
《《修行百頌》(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