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是梵語,就是佛教教育的目標,也就是佛對我們的期望。這句話譯成中文,梵文中的“阿”字是“無”的意思,“耨多羅”是“上”,“叁”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整句話翻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可分爲叁個階段來講,正如同我們現在的教育分成小學、中學、大學叁個階段,佛教育有小乘、中乘、大乘。後來的祖師分的更細密,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例如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直讀下去,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也的確是如此。第一個階段的目標是“正覺”,第二個階段是“正等正覺”,最後的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它的一句話裏面,叁個目標通通包含了。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證到阿羅漢果;“阿羅漢”,“菩薩”實質上與現代教育製度的學位名稱相同,例如大學畢業,授給您一個學士學位,在佛陀教育裏面的學位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因爲您已經真正證得正覺,正覺就是您對宇宙人生,思想,見解,行持,絕對是正確的,正如叁歸所說的“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時就得到正覺的果位,尊稱爲阿羅漢。再升一級是“正等正覺”,等于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級,由此可知正等正覺雖然覺悟沒錯,但跟佛還是不能相等,正覺是小乘,正等正覺是大乘。大乘學位的名稱是“菩薩”,再往上去就是成佛,“佛”也是學位的名稱,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學位,在得到最高究竟圓滿的智慧,絲毫缺陷也沒有,就稱爲“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更上了,所以這個學位的名稱爲“佛陀”,如我們現代教育所稱的博士。“佛”是博士,“菩薩”是碩士,“阿羅漢”是學士,這是叁個階段修學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學的目的。總而言之,我們把它歸結起來講,它是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通達,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我們誰不想求智慧呢?有了智慧,任何事情都可以解決,所以佛法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您有智慧,不論您在社會從事任何行業?決定都是第一,因爲您不迷惑,所作所爲都會是勝利的正確的,所以行行都是第一,這是佛教教給我們的,“目標”明了以後,再談它的教學方針,它用什麼方法教給我們?使我們才能真正達到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呢?這就是修學綱領!有兩點,我們要特別重視,就是“菩薩道”、“菩薩行”。
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爲經中之王,華嚴又稱爲釋迦牟尼佛的根本*輪,一切經,一切法門,都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樹中,華嚴是根,是主幹,一切經是枝枝葉葉,枝枝葉葉再多也不能離開根本,所以華嚴稱爲根本的教法。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是佛法修學的一個榜樣,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第一句話,他就說:“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心就如同現代人所說的,我已經立志要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樣修菩薩行?學菩薩道”?請求善知識指導。因此菩薩行和菩薩道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菩薩道?菩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菩是菩提,薩是薩埵,中國人簡譯成菩薩,實際上印度的梵語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衆生,是一個覺悟的衆生,不是迷惑顛倒。“道”是指“存心”,換句話就是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什麼樣的心態來過日子?以什麼樣的心境生活在這世界?這些的確對我們很重要。如金剛經上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應雲何住”?一個是“雲何降伏其心”?道就是存“心”,應以什麼樣的“心”修行?這是要明了的,菩薩行,“行”就是行爲,身體的造作,口裏的言語,心裏的念頭都是屬于行爲。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行爲才合乎真智徹悟的標准?以上是指導的兩個原則。儒家孔子教學中的格物致知就是菩薩行,誠意正心就是菩薩道,所以佛教到中國來,能爲中國人歡喜接受,因爲它與孔孟學說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上,儒家講的比較簡單籠統,佛法講的很詳細,因爲儒家充其量後來結集而成者只有十叁經而已,佛法經典不只叁千部,佛法講得太詳細了,因此儒佛兩家一合作,那便是儒家提綱要,而佛家則詳細地來講解,的確讓我們對宇宙人生做到明達不迷,這是它的好處。我們知道它教學的重點,一個是我們的存心,一個是行爲,因此我們要講求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爲”,我們的行爲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行爲太多太多,佛用歸納的方法把它分爲叁大類:身、口、意。身是我們身體的行爲,口是言語,意就是思想,見解。用這叁大類就把我們的行爲都包括了,這叁大類的行爲若有偏差,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我們常常聽到佛門中講的“開悟”,是指某人修學開始覺悟了,您知道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爲錯了,這就悟了,悟了就不迷了。我曉得我今天做錯了事,說錯了話,曉得今天想問題的思考方式錯了,這叫做“開悟”,也就是覺呀!悟了以後,立刻改正過來,將我的思想、言語、行爲,改正過來,過而能改,改過自新,這叫做“修行”,故佛教的教學,一點迷信都沒有,你們不能把它想錯了,它的教法非常平實,佛教中稱佛爲“本師”,根本的老師,學佛的人自己稱爲“弟子”,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佛是我們的老師,而不是神,這一點要明了,我們今天拜佛,拜佛就是如同我們中國人敬祖宗的意思,慎終追遠,不忘始本!我們今天得到佛陀的教育,真正開啓智慧,曉得如何斷惑修善,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佛弟子每天拜佛是紀念的意思,就跟我們拜祖先一樣,慎終追遠,返本報始,我們連最初的老師都不忘,自然對現在教我們的老師更不會忘,感恩之心自然深厚,遠祖不忘,自然對于現世父母,知恩載德,當然更不會忘掉,這就是“孝親尊師”!佛教育要從這裏做起。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民族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才會天下大亂,若人人都能敬祖先、愛父母、尊敬老師,此人在社會上絕對不會做壞事,因爲若做了壞事,內心會想我對不起父母、老師,所以他要想做一樁事情,都要考慮一下我對得起老師、父母嗎?若大家能夠信守佛陀教育的話,就不會爲非做歹,社會上就不需要警察、法院、律師。中國自古以來至清朝時代,我們的社會治安會維持良好,都是靠儒佛的教育,大家相信因果、孝順父母、與尊師重道,尤其在鄉下沒有警察,也沒有法院,老百姓若有了爭執,會找一個教私塾的先生,請他來評評理,老夫子一聽過兩邊的意見後,就以孔老夫子的道理來說,大家就沒有意見,同時也解決問題,比法律還有效!儒佛思想深入人心,得到大衆的敬仰,故能給社會大衆帶來真正的和平幸福與和睦相處。
諸位必須明白“修行”的定義,絕對不要以爲每天念多少經,念佛、拜佛就是修行。佛教育的早、晚誦經是很重要的學習功課,這兩課的意義也要明白,早晨念經是提醒我們今天一天當中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訓,它是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辦事。晚課則是反省,想想我們今天念的經義訓誨,對照一下那些做到了!那些還沒做到。所以早晚課很重要,能使我們真正反省、檢點,隨時提醒自己,讓我們能天天開悟,積小悟成大悟,常常覺悟,覺而不迷,時時處處修正自己的行爲。早晚課的意義絕對不是念經給菩薩聽,佛菩薩是泥塑木雕的,他聽不到,這些全部是自己的事情,不幹佛菩薩的事情。具體而說,第一最高指導綱領,指導我們修行的,叫做“叁皈依”,所以學佛的同修們想入佛門接受佛陀的教育,先要受叁皈禮,也就是正式拜老師,願意成爲叁寶弟子,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叁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我們要了解叁皈依的真正意義,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第一“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迷惑顛倒,回歸依靠自性覺,這叫做“皈依佛”,並非皈依外面的佛,而是自己內心本自具有的大覺佛性。第二“皈依法”,所談的“法”,是狹義的,不是指廣義的佛法的法,佛法的法是廣義的,指的是宇宙萬有,此處的“法”是指佛的教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道理方法,皈依法的“法”也就是指佛的教材經典,它是我們修行的標准。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上的錯誤?佛經就是標准,用佛法的標准來對照,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和經典一樣,那就是對的;如果和經典上不一樣,那就是錯的,要趕緊修正過來,例如佛教教我們孝順父母,我們對父母沒盡到孝心,這就是錯誤的,佛叫我們要尊敬師長,沒做到就是錯誤的,佛教導我們在生活中要求心地清淨,我們卻一天到晚生煩惱,這也是錯誤,所以經典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爲的標准。“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是正確的思想、見解、行爲。第叁“皈依僧”,此處所說的僧不是講出家人,“僧”的意義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僧也是和睦的意思,大家在一塊很和氣的相處,所以“僧”是淨、和的意思,淨而不染、和而不爭。例如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見就起心動念,碰到歡喜時,就起貪心,就是汙染,見到不喜歡,不高興的,起了嗔恚心,嗔心也是染汙,你的心本來清淨,沒有貪、嗔、癡、慢、癡,在接觸外境時,迷而不覺,起了貪嗔癡慢,真心就被汙染,所以佛陀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處世待人接物,要和睦、慈愛、不起貪嗔癡,不要被汙染,要保持心地的清淨,佛說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平等與慈悲,所以慈悲是性德,不是修來的,本性就是慈悲,孟子所謂“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本性!所以要恢複本性,這就是叁自歸的要義,佛法的修學從這裏開始。佛法修的是覺而不迷(佛),正而不邪(法),淨而不染(僧),求究竟圓滿的智慧幸福、真善…
《認識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