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講述)▪P3

  ..續本文上一頁美慧的人生。佛既然重教學,教學需要一個團體,團體有它基本的規則,基本的規則就是“六和敬”,也就是僧團。佛法中四人以上,遵守六和戒,在一起共同修學生活,稱爲僧團,就好像佛教的學校一樣,今日的道場,意思是大衆修學活動的場所。六和敬中第一見和同解,見是見解,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講的共識,如果見解不相同,天天鬧意見,團體就不像團體,沒有幸褔可言,必須見解要相同,佛講我們的見解相同,講得的確很妙,非常的高明,叫我們聽了五體投地。佛不是以自己做標准,要求衆人的見解都要跟自己相同,佛不是這個說法,這樣我們未必肯服他;佛是要大家把妄念通通舍掉就相同,有妄念固執就不相同,大家把妄想執著都舍掉就相同了,誰也不跟誰走,誰也不受誰的約束,我們把一切的分別執著通通舍掉,每一個人都是心境清淨、平等、慈悲就相同,故佛法的“同”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上。

  第二“戒和同修”,戒是法則,持戒就是守法,大衆在一起生活,如同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人人要遵守。例家庭內,中國祖先爲我們訂下來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每一個人有他的身份義務,我們每一個人明白自己的身份,盡自己的義務,這個家就和睦!就不會有爭執,這就是家規。還有現在我們講的公司,它也有個章程與法規,寺院內有同住公約,每個人都能遵守,就能和睦相處,故佛家講戒,就是守法的意思,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杜會的道德風俗習慣,要遵守自己所訂的章程,它是我們小團體的法規,戒和同修就是包括了以上這些事理。第叁“身和同住”,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日常工作平均分配。第四“口和無诤”,言語和雅沒有爭執。第五“意和同悅”,每一個人心裏都很歡喜,如同佛法所請的法喜充滿。第六“利和同均”,利是物質生活,大衆都過平等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能做到均平,均等,大家就沒話可說,所以這六條是佛法僧團基本的條件,只要我們遵守這六個條件,就是僧團,所以諸位要知道“僧團”絕對不只是指出家人,一個家庭內有四個人照這個方法修行,這個家庭就稱之爲僧團,公司行號老板、員工照這個方法去做,公司也就是僧團,所以佛法的教育應用很廣。寺院是佛教的學校,是大衆的模範與代表,更應當要遵守,假如這個寺院不能遵守六和戒,這個寺院就不能稱之爲佛教的僧團,也就不能代表佛陀的教育,只能把它看成是宗教或學術的佛教,若能照上述六個條件去做,那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釋迦牟尼佛傳統教育的道場、機構。還有一個條件很重要,就是同羯磨,“羯磨”是印度話,中文譯爲會議、議決,所以佛教它是民主的,不管大小事情,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見,不可獨斷作主,羯磨就是開會,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在會議上提出來討論,會議通過之後,就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意見,遵守大家的決議。佛教是民主的,非常適合于現代的生活,故佛教是非常理想,高尚與開明的教育,也是民主教育的模範。

  佛的一年一度再教育是結夏安居,現在臺灣每年還有一些寺院舉行,但是內容變了質,夏安居的起源是古印度的雨季有叁個月,當時出家人的生活都是去托缽,若雨季去托缽就相當困難,由于當時印度其他宗教徒都不出去托缽,因此釋迦牟尼佛製定他的弟子,在雨季叁個月當中,不出去托缽,以免讓人說閑話,這叁個月可接受居士的供養,飲食由居士送來,同時,它更重要的意義,是進修再教育。當時,佛的弟子有兩種,一種是常隨弟子,就好像念書還沒有畢業,不能夠自己獨立,得常常跟著佛;另一種是菩薩弟子,已經修學有了成就,可以自己獨立,有責任代佛弘化,每一個人住持一個道場,所以佛法傳播很廣,這些人平常“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但是自己仍要不斷的求學,這就是利用夏安居,所有這些在各地主持道場的弟子,每年要和佛共住叁個月,全部回到佛的身邊,這叁個月就是再接受進修教育,就好像暑假時老師不是放假,而是參加進修一樣,可見這個製度非常的好,九個月去教學,叁個月進修,每年九個月教化衆生,另有叁個月跟佛進修,聽佛講經,若有疑惑,隨時可以請教,同學之間也有互相切磋,交換教學的經驗與心得,這的確是非常圓滿的教育製度,真正值得贊歎,故結夏安居的真正目的是進修教育,以求精進,日新又新。

  佛法學習初階,如觀經叁種淨業,“叁種淨業”,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可見它的重要性,無論修學那個宗派法門,這是根本法與基礎。前面講過的覺、正、淨是它的綱領。叁種淨業則是入學必備的條件。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裏面講的四樁事情很重要,一定要修學,它是人天的福報。第二條是小乘的福報,第叁條是菩薩的福報。第一條是最基本的,做人、升天也要以這爲基礎。孝親與敬師是求學的根本,現今這個世界這麼亂,原因就在世間缺乏賢母與良師,故中國古時政治上的設施,非常重視教育;賢人是要家庭與老師合作才能教育出來,從前的教學是教育,現在的教學重科技,教育是教人怎麼做人?孝親尊師是做人的根本,因父母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要知恩報恩!老師是生我們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沒智慧,與畜生就沒兩樣,因人也是動物之一,人比動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的觀念,智慧道德是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相同的。

  佛法修學的次第,常以四大菩薩爲代表,猶如大學內有四個學院組成,四大菩薩就是中國的四大名山中九華山地藏菩薩,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峨嵋山的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代表佛法教學的四個重要課目,等于四個學院,這也是佛法的綱領,不管多少宗派、經論,都出不了這四個範圍。學佛要從地藏學起,大地是我們生活的根本,何況地底下有無限的寶藏,例如資源,我們開采資源,受用不盡。佛講的地是比喻我們的心地,心地裏的寶藏是無盡的,心地蘊藏有無限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佛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德能、才藝都與佛一樣,沒有差別。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此寶藏。問題在你自己不知道開采它。佛陀教育就是教人開采心地寶藏,而孝親尊師就是開采心地寶藏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若想發揮自己本性中本具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一定要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是性德,爲何佛教這麼重視、提倡它,因您若不從這裏做起,您自己的本性、德能、智慧永遠不能顯現出來,所以佛法是師道、是教育!如育嬰孩,始于胎教,故佛陀教學重視孝親尊師。

  慈心是佛心,佛菩薩的心;慈心從孝敬心擴展出來的大慈大悲心,在佛法中,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的精神,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沒有孝敬心,絕對不會有慈悲心,我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順天下一切人的父母,這個心要擴大。我敬自己的老師,進而尊敬一切衆生,這樣就是大孝、大敬,就成爲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這是佛法修學的程序。慈心是德之用,是現在心,非指過去,或未來,指現在一念心,至誠是心之本體。慈之德用是十善業,修學十善業,十善之體就是慈,佛門慈悲爲本,慈這個字是會意的字,上面是茲,下面是心,就是現在一念心,佛跟我們說,善惡果報是真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實,佛都不能改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要想得善果,一定要修善業,業是事業,我們要從事善的事業,將來就可得善的果,我們一般人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善的果報,一定要從事善的事業,才能得善的結果,絕對不可能有做惡業而能得善報,做善業得惡報的道理,這些我們要明了與信守的。十善共有十條,它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觀念,有叁條屬于我們身體造作的,第一就是不殺生,因爲一切有情它有生命,有靈性,它都是貪生怕死,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爲第一個戒條。我們不願意別人殺害我們,我們也不能殺害一切衆生,所以推己及人,儒家講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加諸于一切衆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叁條是不邪淫,這叁條是佛法的根本戒,您能夠信守,便能夠得大富、大貴。若不能遵守,殺生的果報是短命,有許許多多的災難。偷盜的果報是貧窮。邪淫的果報是鴛鴦雀鴿報。所以佛在戒律裏面把這叁條列在前面,用意非常之深,故佛不是勉強我們做!自己做自己得好處,得利益;若不能修,一切都不如意,因此佛家修學是以慈悲爲本。另外有四條屬于口業,就是言語。言語要謹慎,孔老夫子教學,它有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問對關系很大,言語不能傷人,要柔和、有信用與誠實,所以語業上有四條戒律,第一是不妄語、不欺騙。第二是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第叁是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第四是不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目的都是欺騙。另外意業有叁條戒,不悭貪、不嗔恨、不愚癡。這是十善業,我們若能修學,將來果報是升天,天上的條件就是十善業道。佛教我們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殺則傷慈,傷害自己的慈悲心失卻慧命!不孝親、輕慢師,皆失慈心喪慧命,這個道理一定要明了,明白後才會認真去做。

  第二“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叁句話好比童蒙養正,在佛法修學上,您將來要想成就慧業,這是很重要的修學條件,受持叁歸,就是覺、正、淨叁寶!叁寶從慈心生出,慈心生覺、正、淨。覺就是佛,正是法、淨是僧,這是叁自歸,如前所說,第一是覺而不迷,第二是正而不邪,第叁是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法門雖多,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學的就是覺、正、淨。它是在自己心裏面的,故佛法是內明,是內學,要從自己心地上去做功夫,如果從心外去修,那就變成外道,佛法指的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者。因爲佛法著重于內心的修養,內心的覺悟,故佛法是自性叁寶。皈依是叁自歸,皈依自性叁寶,將內心的覺、…

《認識佛陀教育 (淨空法師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