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無論遇到善人或是惡人,順境或是逆境,無一不視爲是幫助自己消業障、增福慧的助緣,怎麼不歡喜呢?這個內心的喜悅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滿”。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換一句話說,個個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這是講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質生活是平等的。道場的財源,在古時候,一部份是帝王護持的,就是國家建立的十方道場。其次就是大富長者捐助的。實在講,化小緣建立的道場,在古時候並沒有。這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並不是如法的。特別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緣,在從前沒有這種事情;因爲出家人的生活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飯,外面去托缽;睡覺,找個樹蔭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間斷的。因此道場的建立就好像辦學校一樣,是爲了教化一方衆生而設的。所以,建道場是這一方,真正有學問、有遠見的人士,來提倡創建,或是大富長者出錢、出力建道場,再禮請高僧大德到此地來住持、修行、教化衆生。這好像辦學校,校舍建好了,就請品德、學問俱優的人士來做校長、老師;讓他們在這裏教導這一方衆生是一樣的道理。佛家的道場就是學校,所以無論是國家供養,或是地方大衆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場的,不論是什麼身分,在物質享受上決定平等,這叫“利和同均”。
道場裏,六和敬一條都不能少,否則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們依世間法來講,所謂“家和萬事興”。國家能和,再強的敵人也不敢輕易的欺侮!爲什麼呢?上下團結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團,大至國家,只要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叁條,沒有不興旺的。見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識;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盡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會動亂。爲什麼呢?因爲貧困的人,看不慣富人的享受,就會搶劫、造反,動亂就會出現。目前就商業方面來說,沒有人能夠超過日本。日本商社從戰後興起,時間不算長,今天躍居世界第一位,憑什麼?他們就是做到這叁條。世界各國,在工商業無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沒有這叁條。在日本,商社公司虧損了,高階層的人不發薪水,基層員工照發。你說員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員工有意見,絕對不罷工,照常上班,只在頭上紮條白布,表示“我有意見,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趕緊開會、溝通、協調。如此,問題解決了,生産也不延誤;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就是做到六和敬的這叁條。日本人的長處很多,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他們還能保存,還能做到,而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産,完全都鄙棄丟掉了,這是我們這一代真正對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當今的日本,我們應該感覺到非常的慚愧。
前兩周,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想結婚,問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告訴他:“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一個見和同解的,如此,兩個人奮鬥努力的方向、目標、興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幫助,家庭一定會美滿。”我再說:“不可以只談愛情!愛情是無常的!今天你愛他,他愛你,一旦結合,雙方毛病都露出來了,兩人不再相愛,家庭悲劇不就産生了!那無常的虛情假意,是絕對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這個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不容易的。
(叁)叁學
下面跟諸位介紹的是佛法的課程標准。
我們在本質上已經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課程是非常之多,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絕對不是一所大學的課程所能含蓋的。這無量無邊的課程,課本就是經書。諸位要知道,佛經不是全部流傳到中國來。因爲當時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國來,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都是選之又選,挑之又挑,好的才帶到中國,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傳到中國的經書全都是精華!來到中國之後,並不能夠全部翻譯,只好再挑選,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譯出。譯經的工作相當困難。從前譯場的經費靠國家支援,集合全國出家、在家、中國、外國各類人材之菁英,從事于大規模的翻譯工作。曆史上記載,鸠摩羅什大師的譯場,編製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我們在經書上所見的譯者,那是用譯場的主持人(好像學校的校長)來作代表,並不是他一個人翻譯的,而是譯場內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現在保存在中國的,是漢文系統佛經,是相當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經典已經散佚失傳了,殘留下來的很少。佛經除了漢文經典之外,第二個大系,是藏文經典。藏文經典一部份是從梵文直接翻譯,另一部份是從漢文轉譯的。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後,把佛法帶到西藏;所以佛法傳入西藏比中國晚六百年。在藏王對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後,又從印度傳進一支,因此,西藏的佛法是由中國和印度傳入的。
佛無論在那個國家、地區說法,其內容不外乎戒、定、慧叁學;其目的是對治我們這個時期、這個地區衆生的種種苦痛。地區指的就是地球,時期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萬二千年的法運。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的衆生,病痛到底在那裏呢?第一、造惡——造十惡業。佛用“戒”學來對治。戒學是對治惡業的藥。第二、人心散亂,不能得定、不能清淨。所以用定學來對治;“定”學是對治散亂的。最後用“慧”學對治愚疑。造惡、散亂、愚疑是這個時代、地區衆生的叁大病,佛就用戒、定、慧叁帖妙藥來對治。佛陀說法是因衆生而說的,衆生如果沒有病,佛就無法可說。這跟大夫因病用藥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衆生有病,佛就有法;衆生沒病,佛就沒法。就如金剛經上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衆生沒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會變成病。這如一個健康的人天天吃藥,那有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說佛法的一切經典依功用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叁大類。
佛經分“經、律、論”叁藏;定學就是經藏,戒學就是律藏,慧學就是論藏。這是圖書分類的方法,最早是從佛教傳來。此後,中國人也把所有的書加以分類。清朝康幹年間,把全國圖書做一個總整理,再分類,依經、史、子、集,分成四庫。庫跟藏意思相同,庫是倉庫,藏是收藏。所以“四庫”是從佛法“叁藏”得到啓示的。叁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聲聞藏、緣覺藏;大乘是菩薩藏,再分就愈分愈細了。總而言之,戒學是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是調行的——我們身心的行爲。因此,一個學佛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你說他怎能不快樂呢!
(四)六度
1.布施
我們知道佛法教學課程標准的內容,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樣過日子?要怎樣待人處世?佛在這些地方有沒有明確的教導?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的。這些問題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裏面已廣泛的爲我們說明,其內容就是菩薩行的六度。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要遵守這六個原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從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體而言,世間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財富。因爲沒有財富,生活會過得很苦,所以財富是第一個努力追求的目標。其次是追求聰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歡呆頭呆腦之外,還想要追求長命百歲——健康長壽!這叁大目標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滿足我們的願望、希求的,這叁樣東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爲什麼有人求不到呢?是因爲他不明了事實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實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曉得方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佛跟我們講的原理、原則,就是幫助我們有求必應。因此,這重要的守則,我們要細細的體會。佛告訴我們,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屬于果報;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有人發財了!財從那裏來?絕對不是他很聰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賺錢。因爲比他聰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靈活的人更多,爲什麼那些人不發財而他發了財?佛跟我們講財富之得來,是前生種的因。種的什麼因呢?財布施!所以六度裏面,布施列在第一。“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因此,想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叁種果報,一定要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叁種因。世間人今生得這種果報的,大多數是前生修得的,少數人是這一生修得的。這一生如果修得很積極,這一生就得果報,不要等來生,這就是果報。果報一定要靠修因,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
(1)財布施
“布施”在整個大乘佛法裏,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條。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度。這六條再要歸納,就是布施一條。所以佛首先教我們修布施波羅蜜。“布施”,一般人很難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聽說布施,就趕著捐一點錢到寺廟裏去。這是錯解!這樣的理解,布施太狹隘了!那裏是菩薩修的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爲別人,不爲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養。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羅蜜,天天都在行菩薩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說早晨起來,你把家人盥洗的東西都准備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燒好了,你是在布施、供養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薩道,修布施波羅蜜,在修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你看你心裏多快樂。能這樣領悟就不會說:“哎呀!家人都把我當老媽、下女、傭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們。”這樣天天發牢騷,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沒有了。你看,念頭一轉,牢騷、痛苦就變成布施波羅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樂和智慧的實益。在美國有些製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醫藥保險,人人都要買。爲什麼呢?怕自己生病…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