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12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醫藥費付不起,所以先買保險,由保險公司替你付醫藥費。在每個月繳醫藥保險費的時候,如果是爲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備,如此,將來一定會生病;不生病,這些錢沒有辦法開銷啊。如果念頭一轉:我是在修布施、修供養;幫助那些有病的人,供養那些有病的人。這樣布施出去,你一生永遠不生病。爲什麼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顧老人,將來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會有許多年輕人關懷你、照顧你、侍候你!種什麼因一定結什麼果報。再說一個人服務在公司行號裏,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爲了要多拿一點錢,或是爲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如果能存這樣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這個公司、是供養社會大衆,加薪與升遷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薩道。以菩薩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遠不疲不厭,會愈做愈快樂。這就是俗話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願做又不得不去做,就會疲倦、會討厭。反之,歡喜、高興做的事情,會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紹佛法,是我歡喜做的!這是法布施啊!你們不懂的,我來教給你們,告訴你們,是希望大家都能減少煩惱、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樂和智慧,來充實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滿!我在一九八四年,第叁次到洛杉矶,一下飛機,講堂已經布置好了,馬上就去講演。一天講九個小時,還要我站著講,底下的人坐著聽;坐著聽的人累了,我講的人不累,愈講愈有精神,愈講聲音愈大。爲什麼呢?因爲觀念、心境不一樣。假如我講經,計算一個小時要拿多少鍾點費,再看看聽的人不起勁,那就會疲倦、厭倦了。我不是爲了這個來的,我是以無比歡喜的心把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紹給大家。這個歡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營養。今天大家講求這個營養那個營養,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門裏面的“禅悅爲食”。禅是什麼?心地清淨;悅是心地歡喜,這才是最滋養的(最豐富的滋養),所以健康不在飲食!得歡喜心、得法喜,就會健康、長壽、年輕、不衰老。憂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臉的,容易生病,衰老也會非常之快。歡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從布施波羅蜜得來的。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諸位在此地,汽車都買了保險。爲什麼呢?發生車禍的時候有人賠償。如果你念頭一轉:我這是修布施,是幫助那些出車禍的人。如此你這個車永遠不會出車禍,永遠有佛菩薩加持你。諸位看看,念頭一轉,就是菩薩;念頭不轉,就是凡夫!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迷者——樣樣爲自己;覺者——樣樣爲衆生。樣樣爲衆生,自己得的好處真正不可思議,沒法子想像!樣樣都爲自己,得到的好處一點點,而且得到了就沒有了。你說,誰是聰明?誰是傻瓜?所以說要念念爲一切衆生,不要爲自己。今生,你有財富、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錢,能用在社會上,能用在大衆上,這是大智慧,是真正會用錢的。假使處處爲自己著想,那是很笨的,修來的一點點福報,沒幾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念頭一轉,將福報布施給衆生,福報就更增盛,直至無有窮盡。布施的內涵無量無邊。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只要念頭一轉,就是行菩薩道;轉不過來,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財布施,只是略舉幾個例子說明,諸位自己要多多去體會,多多去思惟,就會做得圓滿。

  財布施,在佛法裏面又把它分爲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身體。在醫學界裏,有許多捐贈眼角膜或捐贈內髒者,這是內財的一種。再者,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也是內財布施。如果我們給人家工作不求報酬,就是義務的工作(義工),這也是屬于內財布施。由此可知,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沒有那種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薩道。假如我們有一顆布施的心,那麼每天時時刻刻,統統是修六度,統統是修菩薩法。所以菩薩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裏?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覺——爲一切衆生,就是佛菩薩;一念迷——爲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惡的標准:凡是爲自己的都是惡,爲別人的都是善。這個初學的人聽了很難懂!人,爲什麼不爲自己呢?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兩種執著障礙。第一種是我執,第二種是法執。我執要是破掉了,就證阿羅漢果;法執破盡了,就成佛。那些念念爲自己的人,我執天天在增長,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長執著而已。因爲執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說這是惡。你不想出叁界,那就另當別論,想出叁界,一定要破我、法二執。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

  第二種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聰明、才藝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範圍也非常廣泛。它通常被分爲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佛法與世法。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只要我會、我能,就熱心的去教導他,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無量法施當中的一種。譬如說,甲燒得一手好菜,乙不會,但很想學,甲就盡心盡力的教導乙,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會做工程,我會做,我指導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對小朋友講解小學課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技術,沒有條件、不計酬勞的傳授,都屬于法布施。要是有代價、收學費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許有人會問:現在學校老師每個月拿薪水,他們教小孩,這算不算法布施呢?這就在于教師的一念心。如果教師是爲了教育下一代,不是爲名爲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爲薪水,或是爲了升等,想從講師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熱心,不疲不厭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沈、灰心了,教導也就不夠熱心,動力是有限的。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衆生,絕對沒有條件的,特別是在佛法。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爲最。此處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爲世間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獨佛法布施能夠幫助一切衆生,進而獲得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才藝,斷煩惱、了生死、出叁界、成佛道。這種布施才是最圓滿、最殊勝的,唯獨大乘菩薩法裏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諸佛如來無不贊歎。看看我們佛教界,布施經典是最重要的一項;其次是講經說法的錄音帶、錄影帶;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請,把佛法介紹給大衆,推廣到社會,這統統是法布施。可是現在我們把經本翻開,後面往往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就不是法布施了。這是什麼?是商人在賣書啊!法施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沒有了,那只是世間商人開書店做買賣而已!錄音帶也是“版權所有,不准拷貝”。甚至于少數請講經的,也要先談好供養——講多少小時,給多少供養——這也變成買賣了,這都不是布施。所以菩薩行一定只爲利益衆生,絕對不爲自己。假如某個地方沒有供養,但是大衆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薩就自己出路費滿衆生的願,絕對不勉強不爲難任何一個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

  (3)無畏施

  第叁種叫“無畏布施”。在衆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其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譬如國家受到外國的侵略、戰爭;在這人心慌亂的時候,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屬于無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強盜,而路又很長,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這也叫無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由此可知,只要叫衆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統統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說到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同修們,吃素食是屬于無畏布施,一切衆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爲什麼呢?因爲你不會傷害他;真正做得圓滿,得健康長壽的果報。再加上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們想要這叁種果報都得到,就要認真去修叁種布施。在中國曆史上,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最大、最圓滿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說:“古希天子。”自古以來希有的。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也不是他誇口。這是他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淨圓滿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才得這麼大的福報!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呢?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處世、待人、接物,只要轉一個念頭,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但是這個不圓滿、不究竟。究竟圓滿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幫助他人。我們應當怎樣放下呢?放下就要能“舍”。舍後面有一個字——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舍是什麼呢?各位,你有沒有煩惱?有!那爲什麼不把煩惱布施(舍)掉呢?你有沒有憂慮?你有沒有牽挂?你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回?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圓滿、得大自在了。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要從身外之物,練習慢慢的舍,舍到一切都能舍,, 最後連煩惱、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夠恢複自性的清淨光明。

  2.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無論大小,都有它的法則,一定要循著法則,才能夠做得圓滿、快速。六度裏面的持戒是要我們平常守法,並不單指受持五戒、十戒(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規矩,父子、夫婦、兄弟,這是倫常,他有長幼,有自然的一種秩序,絕對不能顛倒!一顛倒,家就亂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燒飯而言,燒飯也有順序——洗米、下…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