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13

  ..續本文上一頁鍋、調溫度.....,不按這個法則,飯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鍋也有先後,乃至于學習,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學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嚴。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修學次序,先從發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一切衆生的願心;然後斷煩惱、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成了佛,才有能力廣度衆生,才能夠圓滿實現第一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否則的話,光說,做不到,便成空願。也許有人會問:“一定要成佛?做菩薩不行嗎?”須知,菩薩雖然度生,不能度階位比他高的菩薩;縱然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度同階位的等覺菩薩;成了佛,等覺菩薩也在度化之內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夠廣度九法界一切衆生。有這個願,慈悲的力量就會發出來,就能夠精進不懈。現在人,雖然是天天念四弘誓願,願心,沒有發出來。爲什麼呢?因爲還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惡心。所以他有分別,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衆生無邊誓願度”底下加注解——某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是真願,不是圓滿的願。因爲圓滿的願心一發,就是菩薩,是沒有分別的。所以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叫初發心菩薩,叫發心住。這種心就叫菩提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議的,絕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們“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就是教我們如何過日子,怎樣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並且做到恰到好處。要知,方法裏面還有方法,方法重重無盡啊!所以這兩句話不局限在狹隘的學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用上。如這一段給大家介紹的六度,是六大綱領、六個方法;每一度裏,又有許多的方法,可見方法是重重無盡啦。只要能夠善于運用,那有不自在的!那有不快樂的道理呢?這是持戒波羅蜜。

  3.忍辱

  第叁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當年翻經的法師,看到中國人有一種倔強的個性。在古書上常常記載著:“士(讀書人)可殺不可辱。”談到忍,什麼都可以忍,連殺頭也沒有關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經法師就將這一名詞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專對中國人倔強的個性翻的,它原來的字義只是“忍耐”,沒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訴我們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沒有忍耐,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讀書求學而言,念大學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夠忍耐四年,就畢不了業。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也要有耐心,能夠忍得住,這一堂佛法才能聽得圓滿。由此可知,一個人沒有耐心,無論他條件多好,也是一事無成。因爲成功永遠屬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世尊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六度,特別強調“布施”和“忍辱”,其他講得很少。換句話,這兩個是修行成敗的關鍵。

  俗話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從前處人還容易,現在處人比從前不知道要難多少倍!原因在那裏呢?從前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人;現在的教育,只教我們做事。所以我們不知道怎樣做人。對自己的情緒千變萬化都無法理解,不要說去了解別人。你說處人怎麼不難呢!

  爲此,佛教給我們忍耐。忍耐分爲叁大類。第一、是對人爲的加害要能夠忍受。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絕對有好處。爲什麼呢?能忍,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第二、是自然的變化。如冷熱、寒暑的變化,能夠忍;饑餓、幹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夠忍耐。第叁、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艱辛的,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就很樂了,爲什麼呢?因爲功夫上軌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沒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繞圈子的時候,那是很苦啊!路上車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啊!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暢快了,一切阻攔都沒有了。我們學佛也是如此,開頭學都是摸索無量的法門、宗派。到底那宗好?我想學什麼?有的人很幸運,叁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像幸運的人,走一段小路馬上就接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輩子都摸不到門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這當然與自己的善根、福德有關系,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佛菩薩必定加持。這就是“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一個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薩常常在那裏守護照顧,到他真正肯接受了,再給他啓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那佛菩薩爲什麼不來點醒你呢?點了,是你不接受!告訴你這個方法,你心想:唉!這未必好,我聽人家講那個法門比這個殊勝啊。你還跟佛菩薩擡杠、爭論。如此佛菩薩只好不來了。這一點希望諸位細心去領會。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沒有更進一層的境界;耐心也是精進的預備功夫,有耐心才談得上“精進”。

  4.精進

  “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進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現在有人說: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應該淘汰的。這是他對于佛法六度中的精進,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發的謬論。進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進。精是純而不雜。目前,西方有許多大科學家,一生當中有許多特殊的發明。他就是專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終于有了新發現!世間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無量法門當中,必須是“一門深入”,才能夠成就。想要門門都學,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門門都學,那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一門成就了,其他無量法門一看、一聽當下都通達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沒有開悟、沒有通達之前,門門都學就會變成障礙!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們舉一個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會恍然大悟:古人修學得以成就都是專攻一門。

  民初,谛閑法師有一位徒弟,這徒弟四十多歲才出家。他的年齡跟老法師差不多,他們是從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閑法師家庭環境比較好一點,所以念過書。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帶出去,所以算是見過世面,出外旅行過的。他那個同學家境清寒,沒有念書。長大之後,生活非常困苦,學一個“鍋漏匠”的手藝。什麼叫鍋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補起來再用。他就天天挑個擔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體會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時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閑法師,在廟裏住了幾天,就跟老法師說:“我要出家。”法師說:“爲什麼?”“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說:“你不要開玩笑啦,住幾天還是去做生意吧!”爲什麼不讓他出家呢?老和尚考慮他年歲太大了!在當時,四、五十歲就是老人,體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課學不會,念經也念不來,這樣,住在寺廟裏,讓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難過啊!學講經吧!他不認識字,得從念書做起,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于是,老和尚就拒絕他。結果他就硬賴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給他搞得一點辦法都沒有,再想著小時候在一起啊,這份感情.......。老和尚就說:“這樣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你得答應我幾個條件。”他說:“這沒有問題,我認你做師父了,你說什麼我統統聽,統統接受。”老和尚說:“這很好!我給你剃頭,剃了頭之後,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廟裏。受戒,五十叁天你受不了。再說甯波鄉下,有很多小廟、破廟、廢廟沒人住,就找一個小廟給住下來。”老法師在附近,找幾個護法、信徒每一個月給他送一點錢、送一點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個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給他洗衣服,並燒中午、晚上兩餐飯。然後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交代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將來一定有好處。”這個人沒有讀書,但是聽話、老實,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六字聖號。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個廟裏,叁年都沒有出門,一句佛號,一點也不雜,這就叫精進。這一天,他離開寺廟,到城裏去看他的親戚朋友。晚飯吃完,就跟那位燒飯的老太太說:“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這個老太太心想:“師父叁年都沒出門,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所以叫我不要給他燒飯了。”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廟裏去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有沒有人請吃飯?那是個破廟,廟門都不關的,到廟裏,喊師父,沒人應,就再去找一找。看見師父站在寮房裏,面對著窗戶,手拿著念珠。叫喊,他不回應;走到他前面,才知道,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這個老太太嚇了一跳,她從來沒有看見人死是站著的,于是趕緊報告那幾位護法。這些護法一瞧,也不曉得怎麼辦,就派人到觀宗寺報告谛閑法師。那個時候沒有車,請人去報信,走去再走回來,需叁天。你看他,站著往生,還要站叁天,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辦後事。諸位要知道,叁年能成功,精進啦!谛老看到之後,非常贊歎說:“你沒有白出家啦,你的成就,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啊!”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叁年成功,了脫生死,這樣殊勝的成就到那裏去找啊?一句阿彌陀佛,就叫專精,不夾雜、不間斷,是成功的關鍵。

  無論世出世間法,想在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進。無論是念佛、參禅、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這一個原則。就教而言,如果一個人發心,自己修學也能夠幫助別人。最好一生,只學一部經,專講一部經,這就是精啦。每講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進步。如果有人專講阿彌陀經,能夠講上…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