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14

  ..續本文上一頁十年,這個人就是阿彌陀佛。假如十年專講普門品,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如果他十年當中講十部經,那他什麼都不是。你才曉得“精進”之可貴啊!民國五十八年星雲法師找我去佛學院教書,我曾經建議他,並勸他,讓每一個學生專學一部經,我說:“法師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後,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他聽了之後說:“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學院了。佛學院裏面開的課,要像一般學校一樣。”我說:“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最後他沒接受,我在那裏教一個學期,就離開了。假如那時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議,一百個人我們打個對折,現在就有五十多個專家出來弘法,那還得了!大家要聽阿彌陀經,請阿彌陀佛來跟大家宣講;想聽地藏經,就有地藏菩薩來宣講。個個都是專家,這樣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揚。所以希望你們做專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樣樣學,結果是樣樣都不通。一樣通了,結果是樣樣都通;雖然是樣樣都通,還是專弘一樣。這種作法是給大家做一個表率,做一個榜樣。那一尊佛、那一尊菩薩不是樣樣都通!可是他還是標榜一樣。這個教我們“一門深入”的修學才叫做“精進”;精進的利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5.禅定和般若

  第五“禅定”。禅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禅定。世間禅定是講四禅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高級的天界,須要禅定才能得到。出世間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諸佛如來所修的,我們稱爲出世間上上禅定。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定”。並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那裏呢?在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觀,止觀也是禅定。密教裏面修叁密相應,相應就是禅定。由此可知,每一個宗派、法門,所用的名詞雖然不一樣,其實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羅蜜裏,“禅定”統統都包括了。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攝在其中。這小小定是什麼呢?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這一生當中,自己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動搖,這就是“定”。如科學家,從事研究一樣東西,他不被別的事物影響,他就會成功;他就得佛家講的“叁昧”——科技的叁昧。念佛人一心不亂,他就得念佛叁昧,像剛才講谛閑老法師那個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亂。因此,忍辱是個基礎,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進,精進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樞紐。“禅定”,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給我們下了一個定義,明了這個定義,才知道修禅定並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禅定的無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還有無量的方法,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師是由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所講的,都是依據金剛經佛所說的原理、原則。他的解釋:“禅”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內不動心。金剛經上有兩句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要用什麼態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就是“禅”,即是不著相!內裏頭不要動心,不要起心動念,就是“定”。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去參訪修禅定的鬻香長者,是到那裏去找他呢?這位長者不在家裏打坐,也不在道場修定。他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場去了。這是佛經上講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熱鬧的市場,像美國大的 MALL。長者在那裏面逛,那是爲什麼?修禅定啊。他在那裏修什麼?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看他在逛 MALL,實際上他是修禅定,他不像人家盤腿面壁。所以我們遇到高級的禅者,我們都會瞧不起他。那個地方熱鬧他就往那兒去,殊不知,他在那裏修養高級禅定。我們只佩服那些能盤腿面壁幾個鍾頭或幾天的禅者。一看!就說:“這個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曉得人家逛 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級的禅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

  爲什麼“禅定”這麼重要?爲什麼一定教我們“外要離相,內要不動心”?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爲法呢?如果諸位念過唯識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門裏,佛將一切法,即萬事萬法歸納爲一百大類。這一百類,八個是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十一個色法(物質),統統是有爲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起心動念、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佛真正明了這些事實真相,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恢複。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來一模一樣。那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對于一切法明了、通達,且于一切法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爲什麼幫助別人呢?這是源于諸佛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因爲只有佛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跟自己是同一個體;既是同體,幫助還要談什麼條件呢!就如我們這個身體右手癢了,左手來抓一抓,還要談條件嗎?不需要了!爲什麼呢?同一體嘛。今天我們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衆生跟我們是同一體,同一個真如本性。所以在這裏分自分他、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才能看到事實真相——幫助一切衆生就是幫助自己。這個慈悲心、愛心是從“無緣慈,同體悲”發出來的,不談任何條件的。

  總而言之,一切作爲都有方法,都有程式,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是“精進”。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禅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不明了,這是“般若”,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絕對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當了菩薩(迷惑顛倒的菩薩)。若不懂六度,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日常生活裏面,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啦!

  (五)十願

  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全部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才叫學佛,才是學菩薩,才有一點像菩薩。菩薩修行,單單修六度還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淨土。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我們是達不到。換句話說,在六波羅蜜的基礎上,再往上提升一層,那是什麼法門呢?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成佛的法門,是理一心不亂的法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這是最後修學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羅蜜沒有修成功的話,這十大願王實在講連邊都沾不上。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廣大如虛空法界一樣,所以他的十願,願願都是究竟圓滿。第一、“禮敬諸佛”。諸佛指的是什麼呢?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諸佛。“情”是一切有情衆生;就是一切動物。“無情”是植物、礦物。所以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們對佛的那種恭敬心,轉而對一切衆生,這就是普賢心,跟一般菩薩的心不一樣。學佛的人對佛很恭敬、很虔誠,其實這個恭敬、虔誠,還不是真的。爲什麼呢?諸位想想,你在聽經時,如果遇到一個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聽經就變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可見得,這種虔誠、恭敬還是不真純,要是真正至誠恭敬,聽經聞法便是人生第一大事。但就事實而言,假如有一個人在你聽聞佛法的時候告訴你:“現在有一筆生意,馬上可以賺一百萬美金。”保險你掉頭就走,再也不回來聽經了。可見得,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虔誠,是禁不起考驗的。一面對考驗,才曉得這個恭敬心、虔誠心,一文不值!一點都不真實。普賢行的恭敬是真實的,對一切衆生跟對佛完全一樣。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得罪一個衆生就是得罪佛啊,就是對佛不敬啊。對人要敬,那對桌椅板凳呢?它也是衆生哪!這個“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那對它怎麼恭敬呢?是不是每天對它頂禮叁拜呢?這樣學法就變成佛呆子了。對物,你把它擺得整齊,把它保養得幹幹淨淨的,這是對它的禮敬。書本,擺在書架上,擺得整整齊齊,是對書本的恭敬。所以,做事情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圓滿,這是對事的恭敬。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賢菩薩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薩行擴大、圓滿了,就叫做普賢行。因此,普賢行是最圓滿、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第二、“稱贊如來”。第一禮敬諸佛,爲什麼第二句講“稱贊如來”,他不叫“稱贊諸佛”呢?這裏用意很深!“禮敬諸佛”是從形像上說的。從相上來講,一律要“恭敬”。見到善人恭敬,見到惡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惡、不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沒有不恭敬的。“稱贊如來”是從性上講的。這裏就有差別了,善的,我們稱贊他;不是善的,我們不稱贊他——恭敬而不稱贊——差別就在這裏。善財童子在五十叁參裏,就有這樣的典範: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禮敬、贊歎,唯獨叁個人有禮敬沒有贊歎。這叁個人,第一、是勝熱婆羅門。這個人是個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財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贊歎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氣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馬上就治罪——下油鍋、上刀山,就這樣整人。善財去了,有禮敬沒有贊歎。第叁位是筏蘇蜜多。是個淫女,善財也只恭敬而不贊歎。這叁個人代表貪、嗔、癡(叁毒煩惱),他恭敬而不贊歎。所以贊歎是以性德爲標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贊歎;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贊歎,仍然是要恭敬。因爲恭敬是清淨心、平等心,即使對于其他一般宗教我們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們也要贊歎。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幫助人生天,當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總比在叁惡道強得多吧!所以我們也贊歎他。如果是叫人造罪業墮叁途的邪…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