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P14

  ..续本文上一页十年,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假如十年专讲普门品,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如果他十年当中讲十部经,那他什么都不是。你才晓得“精进”之可贵啊!民国五十八年星云法师找我去佛学院教书,我曾经建议他,并劝他,让每一个学生专学一部经,我说:“法师啊!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佛光普照全球啊。”他听了之后说:“好是好!但那就不像佛学院了。佛学院里面开的课,要像一般学校一样。”我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最后他没接受,我在那里教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假如那时候真的接受我的建议,一百个人我们打个对折,现在就有五十多个专家出来弘法,那还得了!大家要听阿弥陀经,请阿弥陀佛来跟大家宣讲;想听地藏经,就有地藏菩萨来宣讲。个个都是专家,这样佛法才能真正普遍的弘扬。所以希望你们做专家,不要去做通家;表面上样样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一样通了,结果是样样都通;虽然是样样都通,还是专弘一样。这种作法是给大家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那一尊佛、那一尊菩萨不是样样都通!可是他还是标榜一样。这个教我们“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做“精进”;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5.禅定和般若

  第五“禅定”。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成,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须要禅定才能得到。出世间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那里呢?在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也是禅定。密教里面修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由此可知,每一个宗派、法门,所用的名词虽然不一样,其实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罗蜜里,“禅定”统统都包括了。连我们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摄在其中。这小小定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这一生当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这就是“定”。如科学家,从事研究一样东西,他不被别的事物影响,他就会成功;他就得佛家讲的“三昧”——科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乱,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刚才讲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乱。因此,忍辱是个基础,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枢纽。“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下了一个定义,明了这个定义,才知道修禅定并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还有无量的方法,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师是由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佛所说的原理、原则。他的解释:“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金刚经上有两句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要用什么态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即是不著相!内里头不要动心,不要起心动念,就是“定”。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修禅定的鬻香长者,是到那里去找他呢?这位长者不在家里打坐,也不在道场修定。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场去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热闹的市场,像美国大的 MALL。长者在那里面逛,那是为什么?修禅定啊。他在那里修什么?修“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看他在逛 MALL,实际上他是修禅定,他不像人家盘腿面壁。所以我们遇到高级的禅者,我们都会瞧不起他。那个地方热闹他就往那儿去,殊不知,他在那里修养高级禅定。我们只佩服那些能盘腿面壁几个钟头或几天的禅者。一看!就说:“这个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晓得人家逛 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为什么“禅定”这么重要?为什么一定教我们“外要离相,内要不动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呢?如果诸位念过唯识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门里,佛将一切法,即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这一百类,八个是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物质),统统是有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质是梦幻泡影,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也是梦幻泡影。佛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叫我们对这些境界不要起心动念,我们的真心就恢复。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来一模一样。那时候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对于一切法明了、通达,且于一切法不执著,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帮助别人呢?这是源于诸佛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因为只有佛菩萨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一个体;既是同体,帮助还要谈什么条件呢!就如我们这个身体右手痒了,左手来抓一抓,还要谈条件吗?不需要了!为什么呢?同一体嘛。今天我们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在这里分自分他、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把这些迷惑颠倒统统打破,才能看到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这个慈悲心、爱心是从“无缘慈,同体悲”发出来的,不谈任何条件的。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有方法,都有程式,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忍辱”。能够专精不懈,这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这是“禅定”。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透彻、不明了,这是“般若”,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绝对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当了菩萨(迷惑颠倒的菩萨)。若不懂六度,不能把这六条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受了菩萨戒也是泥菩萨啦!

  (五)十愿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全部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叫学佛,才是学菩萨,才有一点像菩萨。菩萨修行,单单修六度还不能成佛,要念佛求生净土。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是达不到。换句话说,在六波罗蜜的基础上,再往上提升一层,那是什么法门呢?是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成佛的法门,是理一心不乱的法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这是最后修学的,是不能躐(越)等的。假使六波罗蜜没有修成功的话,这十大愿王实在讲连边都沾不上。

  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如虚空法界一样,所以他的十愿,愿愿都是究竟圆满。第一、“礼敬诸佛”。诸佛指的是什么呢?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诸佛。“情”是一切有情众生;就是一切动物。“无情”是植物、矿物。所以诸佛是包括所有一切。把我们对佛的那种恭敬心,转而对一切众生,这就是普贤心,跟一般菩萨的心不一样。学佛的人对佛很恭敬、很虔诚,其实这个恭敬、虔诚,还不是真的。为什么呢?诸位想想,你在听经时,如果遇到一个更重要的人,一件更重要的事,听经就变成次要的,佛也不要了。可见得,这种虔诚、恭敬还是不真纯,要是真正至诚恭敬,听经闻法便是人生第一大事。但就事实而言,假如有一个人在你听闻佛法的时候告诉你:“现在有一笔生意,马上可以赚一百万美金。”保险你掉头就走,再也不回来听经了。可见得,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虔诚,是禁不起考验的。一面对考验,才晓得这个恭敬心、虔诚心,一文不值!一点都不真实。普贤行的恭敬是真实的,对一切众生跟对佛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得罪一个众生就是得罪佛啊,就是对佛不敬啊。对人要敬,那对桌椅板凳呢?它也是众生哪!这个“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那对它怎么恭敬呢?是不是每天对它顶礼三拜呢?这样学法就变成佛呆子了。对物,你把它摆得整齐,把它保养得干干净净的,这是对它的礼敬。书本,摆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是对书本的恭敬。所以,做事情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这是对事的恭敬。对人、对事、对物要平等的恭敬,就是普贤菩萨的大行。所以六度菩萨行扩大、圆满了,就叫做普贤行。因此,普贤行是最圆满、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第二、“称赞如来”。第一礼敬诸佛,为什么第二句讲“称赞如来”,他不叫“称赞诸佛”呢?这里用意很深!“礼敬诸佛”是从形像上说的。从相上来讲,一律要“恭敬”。见到善人恭敬,见到恶人也要恭敬;不分善恶、不分邪正;正法恭敬、邪法也恭敬,没有不恭敬的。“称赞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这里就有差别了,善的,我们称赞他;不是善的,我们不称赞他——恭敬而不称赞——差别就在这里。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就有这样的典范:他对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敬、赞叹,唯独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第一、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是个外道,代表愚疑。所以善财童子只有恭敬而不赞叹他。第二、是甘露火王。代表嗔恚。此人脾气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马上就治罪——下油锅、上刀山,就这样整人。善财去了,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三位是筏苏蜜多。是个淫女,善财也只恭敬而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嗔、痴(三毒烦恼),他恭敬而不赞叹。所以赞叹是以性德为标准,一定是善的、一定是正法才赞叹;如果不是善法,不是正法就不赞叹,仍然是要恭敬。因为恭敬是清净心、平等心,即使对于其他一般宗教我们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们也要赞叹。像天主教是正教,他帮助人生天,当然那不是究竟,但是,能生天总比在三恶道强得多吧!所以我们也赞叹他。如果是叫人造罪业堕三途的邪…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