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P19

  ..續本文上一頁),是叢林製度的二位創始人。馬祖是禅宗道一禅師,俗姓馬,是禅宗第八代祖師,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建叢林,百丈製清規”,叢林中的一切規矩都是百丈大師草擬的,他們兩個人建立了中國叢林。叢林是什麼呢?就是佛教大學。是真正有規模、有製度,把佛教教學製度化了;不像從前是私人私塾式的互相傳授,規模很小,也沒有一個製度。從馬祖之後,中國佛教走上了製度化——變成大規模的學校。叢林很多都變成了專科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外國沒有的。叢林的教學、講學、教材、教法,沒有一樣不是達到最高藝術境界。我們從經典、音樂、雕塑、佛像、建築、供具,以及其他種種,只要稍微留意,都能夠發覺這些完善的教學。那麼到今天這許多非常美善的教學,現在也都失傳了。現在的佛門梵呗,實在講,都已經變質了,都不如從前的完美。佛教在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不只是缺乏藝術人才!佛教藝術人才要有高深的佛法修養,如此,他所表現的東西才是活的,才有真正的內容。像世間的藝術一樣,如果不充實哲學的內容,他創造的東西就不能盡善盡美。所以一幅畫、一首詩,或一首曲子,一定要蘊含高度的哲學修養在其中,才能顯現出真善美慧。今天佛教梵呗詞句都是古人做的,意境都很高啦,因爲唱的人心不清淨,所以唱出來音也不清淨。也因爲心靈沒有達到證悟的境界,所以唱了不但不能引發靈感,反而顯得俗不可耐啊!甚至于還不如基督教的聖詩,那樣能夠感人,這是佛教之衰!佛教人才的缺乏,不是佛教沒有內容,不是佛教沒有真實的東西,實在是缺乏真正的修行人。以繪畫、雕塑藝術而言,諸位如果到大陸看過敦煌壁畫、雲岡石窟和最近在北京房山發現的石經,便可以體會到中國佛教藝術的偉大和壯觀!石經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代表作,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發現的,比我們現在的大藏經,內容還要豐富得多。晚期翻譯的經典,有些還沒有收入藏經,石經全都收進去了。石經是用大塊的厚石板,兩面雕刻,每個字,有大姆指這麼大,字體非常之美,整部大藏經雕了四百年!這樣的工程,實在不亞于萬裏長城!最近被發現的是一部完整的,一共有幾萬塊石頭,分藏在七個山洞裏,大概還沒有完全拿出來,所以只開放兩個,我們進去參觀,真是歎爲觀止!不能不佩服古人之用心——怕佛教經典遺失,用這個方法保存佛經傳給後人。他們對後世的子孫真正是盡到了責任。

  佛教寺院的體系好像學校和博物館的結合體。我們現在是博物館跟學校分開,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合在一起,這是一種特殊的結構體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藝術,都具有高度的教學藝術,不能夠把它看成是單純的藝術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很高的靈性智慧,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領會不到的。以佛菩薩的造像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便以爲這是低級宗教、是泛神教;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是代表法門的。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無量無邊的理,用一個形像、一種方法是無法完全表達的,所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佛教藝術在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會把佛教當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

  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一切菩薩、羅漢是代表修德。不修,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出來,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顯現要靠修德。菩薩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門供養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性”起“用”。本性是空、是體,起用是有。體、相、用;“體”是空寂的,從“體”能夠現“相”,現“相”就有作用。菩薩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體”。所以在華嚴經裏面佛不說法——“本體”當然沒有話說;菩薩就說法了——起作用就有得說。從“相”上有得講,從“作用”上有得講,從“本體”上一句話都沒有。本體不但不能講,念頭都沒有,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便是從“本體”上說的,所以佛代表“體”,供一尊佛。“用”爲什麼供兩尊呢?無量無邊的“相用”分爲兩大類:一個是知,一個是行;就是解、行。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學說就是從佛教來的。佛家講“解行相應”,他老人家把名詞換成“知行合一”,搞起他的哲學了,其實他的哲學完全從佛法脫胎而得的。“解”、“行”;就是“理”、“事”。通常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即是代表“本體”。釋迦牟尼佛的兩邊,供養兩尊羅漢——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葉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實“行”。也有供奉釋迦牟尼佛,旁邊是文殊、普賢。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賢菩薩是“行”的代表。換句話說,不管有多少,總不外乎“解、行”兩大類。淨土宗供奉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他的意義,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不會供兩個佛叁個菩薩!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個部份,但是諸位要曉得,每一個部份都是究竟圓滿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釋迦牟尼佛是從名號上說的,名號都是顯德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寂默就是清淨,是對自己的。對人慈悲,對自己要求的是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的。阿彌陀佛是梵音翻過來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啊。什麼無量呢?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壽命無量……。無量的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沒有壽命,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要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那麼這個無量的無量,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呢?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六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啊!);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無量的意思。那麼用什麼方法,得到這個無量呢?就照觀音、勢至這兩個人的方法去修行。觀音教我們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一心念佛。他教我們“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就能成就。但是單是一句佛號,那就是小乘,加上觀音行就變成大乘。觀音行就是大慈大悲之行!對別人大慈大悲,對自己一句佛號專念,就一定得到“無量壽”,一定開發性德,無量無邊的功德便能統統現前。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代表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代表宇宙之間的一種真理。

  在佛教的建築方面,供佛的大殿,我們從外面看它是二層,裏面看是一層,這都有意義的。從外面看,真俗二谛;裏面告訴我們,真俗不二,萬法一如。這個意思就是說:外表是有差別,實質是一致的(沒有兩樣的)。佛教正規的建築,一進山門,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裏面供養四大天王——護法神——當中供著彌勒菩薩。這樣的供奉方式,使人一進山門,第一眼就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樣子,就是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先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學佛,一定要歡歡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麼都能包容,不與人計較。所以也代表(教給我們)平等心、喜悅相——對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裏都歡歡喜喜、平平靜靜的,不要跟任何人計較。有這些條件才可以入佛門學佛。所以彌勒菩薩面對著大門,告訴來者:要有我這個條件,才夠資格入佛門。

  旁邊的護法,分東、南、西、北四大天王。東方天王,代表負責任,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我們叫持家。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是帝王、是總統。要怎樣去做呢?一定要負責盡職。每一個人在這社會上,都有他一份的職責,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盡心盡力做到圓滿,這個社會和諧,國家一定富強。持國天王教給我們這個事理。

  南方增長天王。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啊!時代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乃至學問、智慧、才藝、能力都要增長,包括我們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門不落伍啊!佛門真是講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他不是跟著時代走,是領導時代走啊。怎樣把持國、增長,做得很圓滿呢?後面兩位天王教給我們實踐的方法。

  西方廣目天王,叫我們多看;北方多聞天王,叫我們多聽。這就是中國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是成就根本的學問,行萬裏路,就是今天所謂的觀光、旅遊、考察,到處去看看。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采納;缺點,我們警惕、改進。我們能夠“舍人之短,取人之長”,來建造自己的社會、建造自己的國家,那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這叫真正的護法!所以這些塑像供在那兒,是在給我們上課的!你要一看就曉得,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朝這理想目標精進!能這樣做,佛那裏是迷信、那裏是崇拜偶像呢!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道具,這道具也是表法的。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過急,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像彈琴一樣,琴弦松了,彈不了,緊了它就斷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負責盡職,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圓滿。南方增長天王,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劍——慧劍(智慧之劍),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都是一樣的意思。代表變化!我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這個世界現實…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