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大腦(心)通過感官接受外界的種種刺激而産生思想、記憶等心理作用。
感官和外界的接觸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方向、對象和環境的不同,我們所接受的刺激也有所不同,産生的感覺也就隨之而轉變了。這種變易的現象,就是無常。所以說,人的感受和情緒也是無常的。
當眼睛接觸到令我們感到“舒服”或愉快的色彩或光線時,我們會說:這是美麗的、漂亮的;當某些色彩或光線讓我們産生“不好”的感覺時,我們則會說:這是難看而醜陋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與外界的接觸上。感官不停地給我們的“心”輸送不同的資料,因而産生喜歡、討厭和無所謂等不同的情緒。我們喜歡美好的感受、厭惡甚至憎恨不好的感受;對于不好不壞的感受,則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該吸引或該排斥。當美好的感受消失時,一種新的感受又産生了—我們會覺得若有所失。這種“若有所失”的感受使我們産生了悲傷的情緒。原先的美好感受被“失去”這種不好的感受所替代;而當我們失而複得或者又接觸到一個新的、美好的事物時,同樣的程序將循環一次...這就是喜怒哀樂的真相。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這種“感受的循環”一直不停地在我們身上發生著,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當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循環變換得太過頻繁時,我們便說:這個人很“情緒化”。
事實上,我們之中又有那一個人不是情緒化的呢?我們都被情緒所支配、控製,被它牽著鼻子走。只是有些人情緒的變化沒有那麼頻繁,感覺上“好像”是“不情緒化”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笑話:某個年輕男子在路上看到了一個漂亮的少女,于是他的眼光被吸引過去了。他的視線就這樣不由自主地逗留在少女的身上,不舍得移開。以致到最後,整個人掉進路旁的水溝裏。
這似乎只是一個無聊的笑話,但真實的情形卻是:這個笑話幾乎每天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當我們接觸到美好的事物而産生愉悅的感受時,我們總會對這美好的感受不停地“追逐”下去,渴望它能夠一直延續下去。以致最後掉入了煩惱的溝渠裏。
◆從“以前”到“未來”
佛陀曾經以一只猴子來形容人心的善變。我們的心意就像一只在樹林裏跳來跳去的猴子一樣,一下子抓住這棵樹枝,一眨眼又抓住另一根樹枝跳到別棵樹上去了。我們的念頭不就是這樣子嗎?這會兒想著:嗯,今天早餐面包所塗的果醬還蠻好吃的;一會兒卻又想著:明天要和朋友一塊兒去看戲,該穿那套衣服才好?再過一陣子,我們可能又坐在那兒發著「如果我有一百萬...”的白日夢了。
人們總是生活在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幻想中;一方面思念著已經成爲往事的種種過去,一方面卻又擔憂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我們總是說:“唉,如果當時...”或者“早知道的話,我就...”再不然就是“萬一...怎麼辦?”年紀大的人喜歡“想當年”,年輕的人卻憂慮將來。一顆心就這樣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回徘徊,以致蹉跎了光陰卻從來沒有珍惜過任何一個可以被創造“可能”的現在!
其實,時間就像一道河流,如果你不能配合流動的水勢,掌握每一個“動點”的話,那麼你就很快會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了。
從“以前”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時間是一串連續不斷的流動:“現在”曾經是“以前”的“未來”;而“未來”也終將成爲“現在”,隨著再成爲“過去”。我們將時間劃分爲叁個時式:過去、現在、未來。如果以年分作單位的話,就是去年、今年、明年;以月爲單位的話,那就是上個月、這個月和下個月;以秒作單位...如果我們不斷把時間的單位縮小的話,我們將會發現,時間其實是從來都不會固定在某一個點上的;它只是在不斷地流過去、流過去...
事實上,時間的定義只是:生滅、生滅、生滅、生滅...的連續循環。不是嗎?如果說一個人有七十歲的壽命,也就是說他擁有七十年的時間。在這裏,時間只是一個單位,用來測量生與死之間的差距。我們以日出(生;出現)和日落(滅;消失)的生滅過程來名爲一個白天。這也就再一次說明了時間,只是一個假設,用來標志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對無常現象作一番測量。
所以,“過去”這個時式所標志的都是一些已經“滅”了、消失了的事物;而“末來”卻是尚未“生”的、出現的事物。不管是已經消失的或是尚未發生的事物,都同樣是無從捉摸的。那麼,單憑想像去臆測那又有什麼意思呢?眷戀從前並不能令往事重現,欣求未來也不見得就能得償所願。唯有當前一刻才是觸手可及的。
你是不是真的能夠看清過去、現在、未來的急速交替呢?你是否懂得在“此刻”一旦成爲“過去”時,不拖泥帶水地將“它”放下呢?
一個只願緬懷往事或者對未來作種種妄想的癡人就好比一個腳步向前,卻頻頻回顧背後,或者眼睛望到了天邊,卻看不清面前的路面的人。這樣的一個癡人早晚會踩錯果皮,跌得個焦頭爛額;又或者一腳踩進面前的深坑!
◆思考、決定;判斷、經驗
每個人都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當我們遇到某件事物時,首先,我們將通過種種感官去感知它;在感官與外界的接觸中,將産生好的感覺、不好的感覺或無好無不好的感覺。之後,我們會進行思考,然後做出決定。比方說,我的手碰到了一盆熱水,産生了“熱”的感覺;這時,我便會想:“好熱啊!我不喜歡熱,我要避開它。”于是,便有了決定;這個決定的意念就是我們的意志。接著,我就會根據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適當的判斷:“這熱是從水傳來的(認識),那麼,讓我把手抽離水中吧!(判斷)”而這種判斷將在我們的心中留下痕迹,成爲一種經驗。
不管是思考、意志、判斷或經驗也都是無常的。我並不是每次一碰到熱水就會把手抽開的。如果是在一個刮大風、下大雨的冷天,說不定我就會這樣想:“好熱啊!但是這讓我覺得很溫和,我喜歡熱,我要把兩只手一齊放進去。”這樣一來,我就會作出不同的判斷而得到不同的經驗了。
所以說,思考、意志、判斷和經驗等心理作用,和我們的身體或感受一樣,是會隨著外在的條件和環境以及個人各別不同的情況而改變的。
可歎的是,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一旦某件事情在他的經驗中反複出現多次之後,他便會開始覺得,甚至認定這個“經驗”是固定的、不會改變的。他會說:“一定是這樣。”或者:“一定要這樣。”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固執、死板的人。
由于他對無常的真相沒有清楚、明確的認識,而導致他思想上的“死角”(或“盲點”),因爲他不知道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沒有固定不變的,而依賴記憶中的慣性思維來面對相似卻不同的事物,致使他無法理智地觀察所面對的事物,活用經驗,調整作法。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觀察無常以認識無常的重要性。對于無常現象的認識將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也更認識這個世間:從而學會如何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種種問題的方法。
第二章 無常的性質
⊙“......如無常,如是動搖、旋轉、......飄疾、朽敗、危頓、不恒、不安、變易、......如沫、如泡、......損減、衰耗......”
—雜阿含經
就如前面所引用的那段經文所說的:無常的性質是動搖、不安的。所以,我們也說:無常是變易的法則;是一根木頭從完好到朽敗的過程;是情緒起伏不定、變化難測的形容;是從多到少、從強到弱;也是生滅的表現。
無常,是不安穩、不固定的。那麼,是什麼使得它如此飄疾呢?
◆因緣和合
在第一章裏,我們對無常的現象作了一番觀察,發現:身體的無常是由于四大元素,即: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的聚合或消散;感受的無常則由于所接觸的對象有所不同......
總而言之,不外是由于主觀或客觀條件的和合或分散所引起的。
別譯雜阿含經中說:“一切衆生皆是有爲,從諸因緣和合而有,......若假因緣和合者,即是無常......”
什麼是因緣和合呢?
“因”是直接條件或主觀因素。
“緣”是間接條件或客觀因素。
“和合”就是適當的、很好的配合在一起。
“因緣和合”也就是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很好的配合在一起的意思。
比如說:我們的身體是因緣和合的,那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元素適當地配合在一起所組成的。
我們的感受也是因緣和合的。視覺是眼睛和色彩、光線的因緣和合:眼睛是因(直接條件),色彩和光線是緣(間接條件);聽覺是因緣和合的;耳朵是因(主觀因素),聲音是緣(客觀因緣);嗅覺也是因緣和合的,鼻子是因(能嗅),氣息(香、臭)是緣(被嗅);味覺是因緣和合的,舌頭是因(感官),味道是緣(被感知的對象);身體(皮膚)是因(主角),種種物體是緣(環境),所以觸覺是因緣和合的。
因,是必須具備的、主導性的直接條件。
緣,則是輔助的、配合性的間接條件。
因是主,緣是賓。
因是主角,緣是配角;這是一出戲中衆演員的關系。一出戲沒有主角則絕不可能上演,因此是必須具備的條件(因)。整體而言,則演員是因,道具是緣;道具是用來配合演員的表演、襯托劇情用的,屬于輔助的間接條件(緣)。
以一棵樹爲例,則種子是因,其余的泥土、水分、陽光等都是緣。當因、緣具足時,于是長成一棵樹。
這就是因緣和合的道理。
世間的一切物質、感受、感想、意志、判斷、經驗、認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是永久不變的定律。小至微生物,如細菌,大至整個世界,都必須彼此相依、互爲因緣才能夠存在的。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不依靠別人或其他事物的助緣而能夠單獨存在的。即使他躲到山林裏去,他也必須從樹上采摘野果、野菜來作爲食…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