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P3

  ..續本文上一頁物。這些植物都有賴于陽光、水分、泥土的滋潤才能茁壯成長的。所以,即使一個人獨自躲在山林裏,也還是需要間接地依賴大自然的種種事物。

  就像這樣子,世間的萬物互爲因緣,彼此相依相存而得以生存、增長;然而因緣既有和合,便也當有分散。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則滅。生滅的變換,就是無常。

  事實上這種變換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只是我們不曾細心留意罷了!

  ⊙刹那生滅

  人並不是到了某一個特定的階段便突然間變成白發蒼蒼、面有皺紋的。身體的新陳代謝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只不過它顯得很細微、很渺小,使得我們無法輕易察覺。直到這種新陳代謝完成了很大的部分時,我們才如夢初醒。這時候,才聽見有人感歎說:“啊!人老了!”

  植物的枯萎凋落也是一樣的。首先,可能是一片葉子開始枯黃、掉落;然後是第二片、第叁片......樹枝也由頂梢開始,逐漸地一寸一寸往根部幹枯、萎縮,一直到整棵樹枯死爲止。

  由于這種無常的變化十分微小,我們便往往因此而誤以爲它並不曾發生。以爲人是不會死的,雖然,我們的理智和常識會告訴我們這是絕不可能的。我們的內心卻一再存著僥幸或佯做不知不覺地一直拖延、逃避下去。

  就像我們總是以爲金錢、財富、名譽、地位是可以被永久擁有的那樣。我們並不曾注意到:這些財富也是因緣和合的,是無常的。就以財物爲例子吧!大火能燒、大水能淹、強盜能奪、賭博會輸、耗費會盡。我們擁有這些財物只是因爲需要運用它,而不是爲了可以永久擁抱它。我們必須清楚地認知這一切都是刹那生滅的,總有一天,在某種因緣分散的情況下,將會磨滅、消失。我們必須有一種“萬物爲我所用”的態度,所有的物質都是一種工具、一種媒介以完成某件事務,切莫被它們所役使、所奴役。

  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在無常和因緣的法則下,一切的疾病、敗壞和死亡都是自然而正常的。我們無須爲此而不安和生起恐懼、害怕。生而有死,那只是一種自然的演變;又有什麼是值得害怕的呢?

  ◆一開始便走向結束

  我們常常以一種慣性的思維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比如我們說:這是一個年輕人—在說這句話時,我們忽略了其實這個人身體內的新陳代謝正在一步一步地使他走向衰老、使它不再“年輕”。然而,我們並不考慮這些。我們只盯著眼前這一刻的現象看,然後以一種“慣性的”、“想當然爾”來認識他、形容他。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透過緣起和無常的法則來觀察一切事物的話,那麼,一個年輕人,其實是一個正在步步接近年老的人;一棵茂綠的樹,則是將來的枯枝,甚至爛泥;一個初生嬰兒,其實是等待死亡的開始。

  這並不是一種悲觀的態度。我們這樣說法,只是因爲這是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清楚而透徹地認識它,那麼,我們才可能采取正確的步驟。

  就一般的情況來說,清楚知道死亡的終將來臨後,我們將會更加倍的珍惜有限的生命,趕緊在生命結束前,履行一切的義務和職守。知道一棵茂綠的樹有朝一日會變成枯枝,將警醒我們:應該更細心地照顧它,仔細爲它澆水、施肥,施以適當的助緣使它得以繼續茂盛生長。

  有人以“一開始便走向結束”這句話來形容生滅的情況。這個形容倒是十分恰當、貼切的。不是嗎?當電影一開始放映時,放映機裏的底片便一寸寸地被播放在螢幕上,同時,尚未放映的底片也隨著一寸寸減短,以致越來越接近劇終的畫面。

  在佛學的術語中有四個名詞是用來形容這種從開始走向結束(生滅)的過程的。

  當我們要說明一個人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時,我們便說其中包括了四個部分,那就是:生(出世)、老(成長及衰老)、病(身體逐漸敗壞,也就是得了病或身體機能衰退)、死(四大分離了,精神和物質的因緣和合也不再相互依存。)

  形容一個念頭的起伏時,我們用:生(念頭生起,在腦海中出現)、住(念頭在腦海中逗留、持續)、異(念頭轉換了)、滅(原先的念頭消失;新的念頭可能取而代之。)

  形容一個世界的生滅,則用:成(種種因緣和合,形成一顆行星)、住(因緣和合的情況被保持,其中也有一些變化,但不致影響全體)、壞(巨大的變化開始發生,因緣明顯地分解、敗壞。)、空(星體毀滅了。)

  說起來,即使是這篇文章本身也有他的變化,那就是:起(文章起首)、承(內容)、轉(高潮,重點或轉折)、結(文章寫完或是被讀完了)。

  第叁章 無常是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

  —雜阿含經

  人生充滿著種種的遺憾和痛苦,在佛經中將它們歸納成爲八種典型,名爲“八苦”。這“八種痛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6、怨憎會苦7、所求不得苦8、五陰熾盛苦。

  中國古代有位詩人曾經感歎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苦,便正是來自于“不如己意”,也就是“無法令自己感到滿意”,和自己所要求的、所渴望的有所差距,所以覺得不滿意,覺得遺憾,覺得很無奈。基本上,一切痛苦的産生不外如此。

  雜阿含經上說:“色無常,無常即苦......”所謂的“色”,指的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句經文譯成白話就是:“身體的表現是無常的(不能永久保持不變的),因爲無常變遷,所以帶來痛苦......”

  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便是來自于“身體”是無常的這個原因,以及受、想、行、識等“精神作用”是無常的原因。簡單地說,那就是:生命(精神作用與身體的因緣和合産生生命)的無常現象産生種種痛苦。

  身體的衰老、敗壞和得病影響心理的情緒和感受,使得身體上的痛苦蔓延到心理上。

  以老而言,當一個曾經年輕、漂亮的少女發現自己有一天竟然變成了一個雞皮鶴發的老太婆時,她的內心生起惶恐、不安等種種抗拒的情緒,使得內心充滿痛苦。然而,事實終歸是事實,不管她再怎麼不願意接受“我已經老了”的這個事實,一切終歸無法改變。也許她並不甘心就此罷休,而嘗試以化妝、整容來企圖掩蓋這事實。當這種努力再次失敗時,雙倍的痛苦將降臨在她的身上。絕望的感覺再次嚴重地侵襲著她。

  病苦,那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生病時,由于四大的不調而往往導致體溫的增高或者身體其他方面的不適。如果我們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地躺在病床上休養的話,我們所承受的將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內心的焦慮、急燥也必定會啃蝕我們的心。萬一久病不起的話,那更糟了。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我們:恐懼、疑慮、不安,總之就是苦不堪言。

  死,有人把它叫做“大限”,也就是“最後的期限”的意思。死,意謂著生命的終點。所有美好的感受(來自于感官的刺激)、喜愛不舍的事物(我們所渴求永久擁有的:我們的欲望)和我們所依賴的這個身體和精神作用都將滅去。我們對種種欲望的貪求被中止,于是,苦隨之而生起。“我再也不能擁有我所喜愛的一切了。”面對死亡時,我們的內心如此呐喊、掙紮。

  而生,正是一切痛苦的開始,所以列居首位。同時,這裏必須特別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老、病、死等苦的形成原因正是“貪生”和“求生”—對生命無限延續的渴望。

  爲什麼人會貪生怕死呢?究竟生有何歡,能令我們如此留戀;而死亡的背後又存在著一些什麼可怕的事情呢?

  ◆生何歡。死何懼

  心理學家約翰·C·馬格思和理查德·L·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學”一書中,綜合了死亡恐懼的心理基礎,得出結論說,人之所以恐懼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七種:

  1、死亡將人的一生做了一個總結,無論日子多好,死亡是一個終結。

  2、無法在死後繼續照顧子女家人。

  3、死亡可能給親友帶來打擊。

  4、死亡使得自己許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廢。

  5、懼怕死亡時的痛苦與淒慘。

  6、死後遺體會變得怎麼樣?會發臭?會枯萎?不可想像。

  7、死後世界到底怎樣,沒人知道,雖然有人說是極樂世界,但是到底死後會到天堂還是地獄?總是困擾著人們。

  簡而言之,這種種的擔心害怕、憂愁苦惱其實都根源于對“我”的執著。人們錯認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在串連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擔心“我”死後會怎麼樣?會到那裏去?有時,我們把身體當作是“我”,擔心死後被埋在土裏會不會腐爛、發臭。有時我們又認爲在我們的身體之中有著另外一個“不死”的“我”,不斷地在投胎轉世或者依附在不同的軀體上,也就是一般人所相信的靈魂。有時我們認爲身體是“我的”,財物是“我的”,親友是“我的”,而擔心“我”死了之後,“我的”一切會怎麼樣?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當一個人因爲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憤怒和頹喪而捶胸頓足來出氣時,他以爲他在敲打著那個討厭的“自己”。實際上他所捶打的只是身體—這四大元素的組合物的一部分而已。那裏有一個叫著「我”的主體藏在其中呢?

  另外,有更多的人—幾乎可說是自古以來的每一個,都錯誤的執著感覺爲一個“我”。每一個人都喜歡各種感官刺激所帶來的喜悅感,沈迷于器官上的享受而貪著于財、色、名、食、睡等欲望的快樂。誤以爲這種種的事物和它們所帶來的美好感覺是真實而不會改變的。人們爲了得到和保留這種種美好的感覺而追逐、爭鬥,得到就狂亂地占有著、消耗著,耗盡之後又再重新追逐、爭奪......一旦這個“我”的行動被宣布中止,也就是必須面對死亡的時候,人們便對于這種一向被依賴著的、妄執著的官能剌激將會失去的事實感到恐懼。

  但是事實上這一切都只是因緣的和合與分散;是生滅的不斷相續,如此而已。這一連串的生滅、生滅之中又如何可以找到一個固定不變的主體來稱其爲“我”呢?

  ⊙苦的原因

  接下來,讓我…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