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物。这些植物都有赖于阳光、水分、泥土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的。所以,即使一个人独自躲在山林里,也还是需要间接地依赖大自然的种种事物。
就像这样子,世间的万物互为因缘,彼此相依相存而得以生存、增长;然而因缘既有和合,便也当有分散。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则灭。生灭的变换,就是无常。
事实上这种变换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著,只是我们不曾细心留意罢了!
⊙刹那生灭
人并不是到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便突然间变成白发苍苍、面有皱纹的。身体的新陈代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著,只不过它显得很细微、很渺小,使得我们无法轻易察觉。直到这种新陈代谢完成了很大的部分时,我们才如梦初醒。这时候,才听见有人感叹说:“啊!人老了!”
植物的枯萎凋落也是一样的。首先,可能是一片叶子开始枯黄、掉落;然后是第二片、第三片......树枝也由顶梢开始,逐渐地一寸一寸往根部干枯、萎缩,一直到整棵树枯死为止。
由于这种无常的变化十分微小,我们便往往因此而误以为它并不曾发生。以为人是不会死的,虽然,我们的理智和常识会告诉我们这是绝不可能的。我们的内心却一再存著侥幸或佯做不知不觉地一直拖延、逃避下去。
就像我们总是以为金钱、财富、名誉、地位是可以被永久拥有的那样。我们并不曾注意到:这些财富也是因缘和合的,是无常的。就以财物为例子吧!大火能烧、大水能淹、强盗能夺、赌博会输、耗费会尽。我们拥有这些财物只是因为需要运用它,而不是为了可以永久拥抱它。我们必须清楚地认知这一切都是刹那生灭的,总有一天,在某种因缘分散的情况下,将会磨灭、消失。我们必须有一种“万物为我所用”的态度,所有的物质都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以完成某件事务,切莫被它们所役使、所奴役。
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在无常和因缘的法则下,一切的疾病、败坏和死亡都是自然而正常的。我们无须为此而不安和生起恐惧、害怕。生而有死,那只是一种自然的演变;又有什么是值得害怕的呢?
◆一开始便走向结束
我们常常以一种惯性的思维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比如我们说:这是一个年轻人—在说这句话时,我们忽略了其实这个人身体内的新陈代谢正在一步一步地使他走向衰老、使它不再“年轻”。然而,我们并不考虑这些。我们只盯著眼前这一刻的现象看,然后以一种“惯性的”、“想当然尔”来认识他、形容他。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透过缘起和无常的法则来观察一切事物的话,那么,一个年轻人,其实是一个正在步步接近年老的人;一棵茂绿的树,则是将来的枯枝,甚至烂泥;一个初生婴儿,其实是等待死亡的开始。
这并不是一种悲观的态度。我们这样说法,只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清楚而透彻地认识它,那么,我们才可能采取正确的步骤。
就一般的情况来说,清楚知道死亡的终将来临后,我们将会更加倍的珍惜有限的生命,赶紧在生命结束前,履行一切的义务和职守。知道一棵茂绿的树有朝一日会变成枯枝,将警醒我们:应该更细心地照顾它,仔细为它浇水、施肥,施以适当的助缘使它得以继续茂盛生长。
有人以“一开始便走向结束”这句话来形容生灭的情况。这个形容倒是十分恰当、贴切的。不是吗?当电影一开始放映时,放映机里的底片便一寸寸地被播放在萤幕上,同时,尚未放映的底片也随著一寸寸减短,以致越来越接近剧终的画面。
在佛学的术语中有四个名词是用来形容这种从开始走向结束(生灭)的过程的。
当我们要说明一个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时,我们便说其中包括了四个部分,那就是:生(出世)、老(成长及衰老)、病(身体逐渐败坏,也就是得了病或身体机能衰退)、死(四大分离了,精神和物质的因缘和合也不再相互依存。)
形容一个念头的起伏时,我们用:生(念头生起,在脑海中出现)、住(念头在脑海中逗留、持续)、异(念头转换了)、灭(原先的念头消失;新的念头可能取而代之。)
形容一个世界的生灭,则用:成(种种因缘和合,形成一颗行星)、住(因缘和合的情况被保持,其中也有一些变化,但不致影响全体)、坏(巨大的变化开始发生,因缘明显地分解、败坏。)、空(星体毁灭了。)
说起来,即使是这篇文章本身也有他的变化,那就是:起(文章起首)、承(内容)、转(高潮,重点或转折)、结(文章写完或是被读完了)。
第三章 无常是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
—杂阿含经
人生充满著种种的遗憾和痛苦,在佛经中将它们归纳成为八种典型,名为“八苦”。这“八种痛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所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
中国古代有位诗人曾经感叹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苦,便正是来自于“不如己意”,也就是“无法令自己感到满意”,和自己所要求的、所渴望的有所差距,所以觉得不满意,觉得遗憾,觉得很无奈。基本上,一切痛苦的产生不外如此。
杂阿含经上说:“色无常,无常即苦......”所谓的“色”,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这句经文译成白话就是:“身体的表现是无常的(不能永久保持不变的),因为无常变迁,所以带来痛苦......”
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便是来自于“身体”是无常的这个原因,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作用”是无常的原因。简单地说,那就是:生命(精神作用与身体的因缘和合产生生命)的无常现象产生种种痛苦。
身体的衰老、败坏和得病影响心理的情绪和感受,使得身体上的痛苦蔓延到心理上。
以老而言,当一个曾经年轻、漂亮的少女发现自己有一天竟然变成了一个鸡皮鹤发的老太婆时,她的内心生起惶恐、不安等种种抗拒的情绪,使得内心充满痛苦。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不管她再怎么不愿意接受“我已经老了”的这个事实,一切终归无法改变。也许她并不甘心就此罢休,而尝试以化妆、整容来企图掩盖这事实。当这种努力再次失败时,双倍的痛苦将降临在她的身上。绝望的感觉再次严重地侵袭著她。
病苦,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生病时,由于四大的不调而往往导致体温的增高或者身体其他方面的不适。如果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地躺在病床上休养的话,我们所承受的将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内心的焦虑、急燥也必定会啃蚀我们的心。万一久病不起的话,那更糟了。死亡的阴影笼罩著我们:恐惧、疑虑、不安,总之就是苦不堪言。
死,有人把它叫做“大限”,也就是“最后的期限”的意思。死,意谓著生命的终点。所有美好的感受(来自于感官的刺激)、喜爱不舍的事物(我们所渴求永久拥有的:我们的欲望)和我们所依赖的这个身体和精神作用都将灭去。我们对种种欲望的贪求被中止,于是,苦随之而生起。“我再也不能拥有我所喜爱的一切了。”面对死亡时,我们的内心如此呐喊、挣扎。
而生,正是一切痛苦的开始,所以列居首位。同时,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老、病、死等苦的形成原因正是“贪生”和“求生”—对生命无限延续的渴望。
为什么人会贪生怕死呢?究竟生有何欢,能令我们如此留恋;而死亡的背后又存在著一些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生何欢。死何惧
心理学家约翰·C·马格思和理查德·L·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学”一书中,综合了死亡恐惧的心理基础,得出结论说,人之所以恐惧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七种:
1、死亡将人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无论日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
2、无法在死后继续照顾子女家人。
3、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4、死亡使得自己许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废。
5、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
6、死后遗体会变得怎么样?会发臭?会枯萎?不可想像。
7、死后世界到底怎样,没人知道,虽然有人说是极乐世界,但是到底死后会到天堂还是地狱?总是困扰著人们。
简而言之,这种种的担心害怕、忧愁苦恼其实都根源于对“我”的执著。人们错认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串连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担心“我”死后会怎么样?会到那里去?有时,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担心死后被埋在土里会不会腐烂、发臭。有时我们又认为在我们的身体之中有著另外一个“不死”的“我”,不断地在投胎转世或者依附在不同的躯体上,也就是一般人所相信的灵魂。有时我们认为身体是“我的”,财物是“我的”,亲友是“我的”,而担心“我”死了之后,“我的”一切会怎么样?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一个人因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愤怒和颓丧而捶胸顿足来出气时,他以为他在敲打著那个讨厌的“自己”。实际上他所捶打的只是身体—这四大元素的组合物的一部分而已。那里有一个叫著「我”的主体藏在其中呢?
另外,有更多的人—几乎可说是自古以来的每一个,都错误的执著感觉为一个“我”。每一个人都喜欢各种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喜悦感,沉迷于器官上的享受而贪著于财、色、名、食、睡等欲望的快乐。误以为这种种的事物和它们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是真实而不会改变的。人们为了得到和保留这种种美好的感觉而追逐、争斗,得到就狂乱地占有著、消耗著,耗尽之后又再重新追逐、争夺......一旦这个“我”的行动被宣布中止,也就是必须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便对于这种一向被依赖著的、妄执著的官能剌激将会失去的事实感到恐惧。
但是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因缘的和合与分散;是生灭的不断相续,如此而已。这一连串的生灭、生灭之中又如何可以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来称其为“我”呢?
⊙苦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
《情到深处人孤独 (黄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