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情到深处人孤独 (黄威南居士著)▪P4

  ..续本文上一页们再来回头看看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求不得苦”。而事实上,这三种苦的型态,在某个角度上也正好说明了一切痛苦的原因。那就是:得不到自己所要求的事物,或者说:我们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

  乐的反面就是苦。

  和所喜爱的人、事相聚是快乐的;因此和所爱的分离(不能相聚)就是痛苦。

  和所厌恶的人、事或感受产生联系是痛苦的;反之,则是快乐的。

  因此,总结一句:苦的原因就是“所求不得”。如此一来,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人生都是痛苦的大集合。为什么呢?

  我们喜欢“生”,但有生必灭;失去生命是苦。

  我们喜欢种种美好的感受,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是无常的,不会永久持续著的;当美好的感受消失时,也正是痛苦生起的时候。

  我们贪爱年轻的美貌,但是人总会老,一旦年华不再,便只有慨然长叹,又那能不苦呢?

  我们讨厌死、讨厌不好的感受、讨厌衰老—我们总是企求著不必面对这一切负面的情形,但在因缘和无常的法则下,所有的“转变”都是必然的。如果要说这世间有著唯一不变的事情的话,那恐怕就是变化本身了!

  痛苦时,我们企求它赶快消失、过去;快乐时,我们盼求它能永远保留、持续。其实,痛苦和快乐一样:总会过去—痛苦从来不曾停顿在那里,它和快乐一样都是在不停的生灭、生灭......动摇而不安地流动著呢!

  其实在“痛苦”时,我们也并不是“一直”都在承受痛苦的。譬如说:当一个人面对老苦时,也许他大部分的时候,都在恐惧著即将来临的死亡和抗拒著年华的逝去;但是当他在吃著美味的食物时,还是会觉得“很好吃”,看电

  影时也还是会为剧中一些滑稽的情节而开怀大笑。真正的“苦”只在我们接触到那个令我们产生苦的、不好的感受的事物时才会出现。

  如果一个老人不停地去照镜子,不停地去看到(接触)老的情形,而又不断在心里生起抗拒的情绪,或者,他不停地在脑海里思考著这个问题、想像著他是如何地厌恶衰老,那么他也就在思想里不停地和这令他苦恼的事物一再接触—这使得苦生、苦灭,苦生、苦灭的循环过程频繁地出现。痛苦,于是就像一层一层的波浪那样:刚退下去又涌上来,重重叠叠、反反覆覆。这个人也就这样长期地陷在痛苦的波浪中。

  ⊙无常是自然法则

  如果我们不去认为这个四大和合的身体,以及种种情绪等精神作用的“组合体”,是常而保持不变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再以身体来执著为“我”,以感觉来执著为“我”,以思想、意志、认识作用及它所引发的判断和经验来当作是“我”或“我的”,那么所有的无常现象也只不过是因缘聚或因缘灭的自然法则而已。

  快乐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生灭现象,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痛苦也一样只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出现和消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在某种特定形式下的配合所生。它们的性质完全一样,那里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

  在自然界的法则下,植物和动物一样都面对有生必有死的无常现象;可以说,这世间并没有得以免于无常变化的事物。

  然而我们可曾听见一棵大树或一根小草在枯死时哀嚎啼哭,眷恋绵延、百般不舍?暗黄的枯叶洒脱地随轻风无声飘落;干枯的树枝静静地在风雨、虫蛀的侵蚀下粉化为泥。

  人呢?为什么人在面对生死无常时却这般拖泥带水、苦不堪言?是的,只因草木无心,人却有情。

  所谓有情,即是爱与不爱,喜欢或讨厌,以及在爱与不爱之间的一种迷乱、矛盾的状态。因为爱上了某个人,我们便会对他(她)展开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患得患失,得到了便觉得喜悦、愉快,失去时则悲伤、不舍。终于,所爱的人被留在身边,两个人便会这样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感情稳定,彼此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其实,稳定了吗?可以被完全了解吗?我们已经知道,无常的性质是动摇不安的、不稳定、不坚固的;因缘的聚合、离散也是不断地发生著的,四大时时新陈代谢,思想刹那生灭!整个世间,包括你我,包括每一个相爱的人,每一种你所珍爱的事物都如你本身一样,在无常的洪流中从来不曾止息地流动著,如何稳定、如何了解?

  同样的,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对某种感受或某种器物生起“喜欢”时。一旦喜欢一辆车子的话,我们便会设法去得到它。我们可能先去打听它的价钱,再来就设法赚钱、存钱,找寻合意的车子和商店,最后把它买下来、驾著回家。你,终于“拥有”一辆车子了!问题是:你自己和这辆车子的身上都正在一连串相续的无常生灭之中—你正逐分逐秒、逐年逐日的靠近死亡,而车子也将随著它被使用的次数和磨化的程度逐渐败坏。也许是车子先损坏了,也可能是你先死了。那么,究竟又有谁曾拥有谁?

  前面已经提过,所谓“时间”,只是一个假设。所谓的“永远”,指的只是一长串的生灭过程;所谓“一下子”,那就是一小串的生灭过程。比方说,以一个小时的开始为“生”、结束为“灭”的话,则一天为二十四个生灭。如果说,一个人在一天中有一万个念头的话;一天,也就等于是一万个念头生灭的过程。余此类推,整个世间的存在实相,也就不难被洞悉、了然!

  人嘛!却总是:爱生恶死、喜美嫌丑、贪新弃旧、求好恶陋;总是对种种事物分别、拣择,一会儿喜欢、一会儿讨厌;喜欢的就拼命追,讨厌的则拚命嫌,却不知道连这个喜欢和讨厌本身也是无常的!

  ◆没有永恒不变

  当我们喜欢一件事物时,并不是每一分钟都在“喜欢”它的。只有在接触到有关事物时,喜欢的感觉才会浮现。

  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吃糖。只有在他吃到糖、看到糖、嗅到糖、摸到糖、感觉到有糖、听到别人在说“糖”或想到糖时,喜欢的感觉才会生起。如果把他的感觉、思想、记忆和一切的感官作用都抽离了的话,他还可以用什么去“喜欢”糖?

  我们的感受、情绪、思想、反应、判断、意志、认识、经验等等心理作用就好比一双手。一双去抓住那些给我们好的感受的、乐的感受的事物的手—我们紧紧地抓住这些美好感受所留下的印象,一再地渴望、企求它的重复出现。一旦这种渴求得到了满足,我们所喜爱的事物再度给我们的感官带来愉快、喜悦的刺激时,我们便告诉自己:这是快乐。

  然后,随著这种感官所体会到的愉快、喜悦的刺激消逝时,我们又告诉自己:这是痛苦。

  如果我们不去紧紧抓住一切,如果我们不把那些感受视作是属于我们的,如果我们清楚认识:人,只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我),这一切都只是正常的、平常的,大自然的法则;这一切都只是缘聚、缘灭的自然演变,本来如此、自然如此!

  第二篇 面对无常

  第四章 如何在无常中生活得更好?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

  在本书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关于“无常是一种简单的日常知识”这件事。在第一篇:“认识无常”中,我们则讨论、分析,并且真实地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作了一番观察,也得到了几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或是精神的,都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由于一切都是由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的配台,也就是“因缘和合”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所以一旦其中的条件或元素有所离散或分解,变化于是发生。我们把这种动摇的、不稳固、不安定及会败坏的现象叫做“无常”。

  认识无常,掌握了这种“简单的日常知识”之后,对于我们有些什么帮助呢?

  有句话说:“知道了一件事,而不去做,那就是还没有真正知道。”同样的,认识无常、知道无常之后,却不能利用这种知识来给予我们本身一些助益的话,那么,这种认识将是没有意义的。在本章中,我们将会对“如何在无常中生活得更好”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首先,让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仔细的想一想:知道了无常的现象之后,是不是会使得一个人变成悲观、消极的呢?

  ◆无常非悲观

  懂得去追究世间的实相,去分析事物的生灭,而洞察缘起的道理和无常的现象的人,是一个积极而真正懂得生命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惟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唯有在了解自己所处的形势、状况之后,才能妥当地处理、面对一切事物。这不是要比那些浑浑沌沌,盲目被欲望和感官刺激所奴役的人强过千百倍吗?

  如果不懂得你所拥有的一切将会失去,你又怎会懂得珍惜;如果不是懂得人生能够相聚的时间不长,又哪会惜取机缘、彼此关心呢?如果不懂得生命苦短的话,人们不免虚耗生命、不求上进。如果懂得酒醉终归会醒,也就不会再有借酒浇愁的痴人了。

  但是,这种知道和懂得,必须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实知见。不是单凭听见他人说说,或者背几句“人生无常”的句子便算数了。所谓如实知见,就是所知道的要像“看见”真实的情况那样。必须做到心细如发、明察秋毫才是。

  本书上所记载的知识或者别人口中所说的道理始终是他人的知见,并不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知见;充其量,本书或别人所能给予的只是指示或说明。这些指示或说明使得我们比较容易发现无常的实相。可以这么说:真实的知见来自于真实的观察。

  要了解身体的无常,便必须从对身体的直接观察下手;要了解心的无常,就必须时刻观察内心的动念;要了解世间的无常,便必须时时注意、观察周遭的环境和事物。

  这种种的观察和了解不正是在对生命作一番积极的探知吗?却又何来悲观?

  认识无常,那是为了更了解生命的真相;而洞悉生命的实相,则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好!

  ◆无常并非绝望

  无常的现象,使得所有快乐转眼消逝;同时,无常的现象,不也公平地让再大的痛苦也终归消散吗?

  切莫愚痴…

《情到深处人孤独 (黄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