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P4

  ..續本文上一頁們再來回頭看看八苦中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求不得苦”。而事實上,這叁種苦的型態,在某個角度上也正好說明了一切痛苦的原因。那就是:得不到自己所要求的事物,或者說:我們的欲求無法得到滿足。

  樂的反面就是苦。

  和所喜愛的人、事相聚是快樂的;因此和所愛的分離(不能相聚)就是痛苦。

  和所厭惡的人、事或感受産生聯系是痛苦的;反之,則是快樂的。

  因此,總結一句:苦的原因就是“所求不得”。如此一來,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人生都是痛苦的大集合。爲什麼呢?

  我們喜歡“生”,但有生必滅;失去生命是苦。

  我們喜歡種種美好的感受,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是無常的,不會永久持續著的;當美好的感受消失時,也正是痛苦生起的時候。

  我們貪愛年輕的美貌,但是人總會老,一旦年華不再,便只有慨然長歎,又那能不苦呢?

  我們討厭死、討厭不好的感受、討厭衰老—我們總是企求著不必面對這一切負面的情形,但在因緣和無常的法則下,所有的“轉變”都是必然的。如果要說這世間有著唯一不變的事情的話,那恐怕就是變化本身了!

  痛苦時,我們企求它趕快消失、過去;快樂時,我們盼求它能永遠保留、持續。其實,痛苦和快樂一樣:總會過去—痛苦從來不曾停頓在那裏,它和快樂一樣都是在不停的生滅、生滅......動搖而不安地流動著呢!

  其實在“痛苦”時,我們也並不是“一直”都在承受痛苦的。譬如說:當一個人面對老苦時,也許他大部分的時候,都在恐懼著即將來臨的死亡和抗拒著年華的逝去;但是當他在吃著美味的食物時,還是會覺得“很好吃”,看電

  影時也還是會爲劇中一些滑稽的情節而開懷大笑。真正的“苦”只在我們接觸到那個令我們産生苦的、不好的感受的事物時才會出現。

  如果一個老人不停地去照鏡子,不停地去看到(接觸)老的情形,而又不斷在心裏生起抗拒的情緒,或者,他不停地在腦海裏思考著這個問題、想像著他是如何地厭惡衰老,那麼他也就在思想裏不停地和這令他苦惱的事物一再接觸—這使得苦生、苦滅,苦生、苦滅的循環過程頻繁地出現。痛苦,于是就像一層一層的波浪那樣:剛退下去又湧上來,重重疊疊、反反覆覆。這個人也就這樣長期地陷在痛苦的波浪中。

  ⊙無常是自然法則

  如果我們不去認爲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以及種種情緒等精神作用的“組合體”,是常而保持不變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再以身體來執著爲“我”,以感覺來執著爲“我”,以思想、意志、認識作用及它所引發的判斷和經驗來當作是“我”或“我的”,那麼所有的無常現象也只不過是因緣聚或因緣滅的自然法則而已。

  快樂是一種感受和念頭的生滅現象,是因緣和合的産物;痛苦也一樣只是一種感受和念頭的出現和消失,是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在某種特定形式下的配合所生。它們的性質完全一樣,那裏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呢?

  在自然界的法則下,植物和動物一樣都面對有生必有死的無常現象;可以說,這世間並沒有得以免于無常變化的事物。

  然而我們可曾聽見一棵大樹或一根小草在枯死時哀嚎啼哭,眷戀綿延、百般不舍?暗黃的枯葉灑脫地隨輕風無聲飄落;幹枯的樹枝靜靜地在風雨、蟲蛀的侵蝕下粉化爲泥。

  人呢?爲什麼人在面對生死無常時卻這般拖泥帶水、苦不堪言?是的,只因草木無心,人卻有情。

  所謂有情,即是愛與不愛,喜歡或討厭,以及在愛與不愛之間的一種迷亂、矛盾的狀態。因爲愛上了某個人,我們便會對他(她)展開追求;在追求的過程中患得患失,得到了便覺得喜悅、愉快,失去時則悲傷、不舍。終于,所愛的人被留在身邊,兩個人便會這樣形容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們的感情穩定,彼此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其實,穩定了嗎?可以被完全了解嗎?我們已經知道,無常的性質是動搖不安的、不穩定、不堅固的;因緣的聚合、離散也是不斷地發生著的,四大時時新陳代謝,思想刹那生滅!整個世間,包括你我,包括每一個相愛的人,每一種你所珍愛的事物都如你本身一樣,在無常的洪流中從來不曾止息地流動著,如何穩定、如何了解?

  同樣的,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我們對某種感受或某種器物生起“喜歡”時。一旦喜歡一輛車子的話,我們便會設法去得到它。我們可能先去打聽它的價錢,再來就設法賺錢、存錢,找尋合意的車子和商店,最後把它買下來、駕著回家。你,終于“擁有”一輛車子了!問題是:你自己和這輛車子的身上都正在一連串相續的無常生滅之中—你正逐分逐秒、逐年逐日的靠近死亡,而車子也將隨著它被使用的次數和磨化的程度逐漸敗壞。也許是車子先損壞了,也可能是你先死了。那麼,究竟又有誰曾擁有誰?

  前面已經提過,所謂“時間”,只是一個假設。所謂的“永遠”,指的只是一長串的生滅過程;所謂“一下子”,那就是一小串的生滅過程。比方說,以一個小時的開始爲“生”、結束爲“滅”的話,則一天爲二十四個生滅。如果說,一個人在一天中有一萬個念頭的話;一天,也就等于是一萬個念頭生滅的過程。余此類推,整個世間的存在實相,也就不難被洞悉、了然!

  人嘛!卻總是:愛生惡死、喜美嫌醜、貪新棄舊、求好惡陋;總是對種種事物分別、揀擇,一會兒喜歡、一會兒討厭;喜歡的就拼命追,討厭的則拚命嫌,卻不知道連這個喜歡和討厭本身也是無常的!

  ◆沒有永恒不變

  當我們喜歡一件事物時,並不是每一分鍾都在“喜歡”它的。只有在接觸到有關事物時,喜歡的感覺才會浮現。

  譬如說一個人“喜歡”吃糖。只有在他吃到糖、看到糖、嗅到糖、摸到糖、感覺到有糖、聽到別人在說“糖”或想到糖時,喜歡的感覺才會生起。如果把他的感覺、思想、記憶和一切的感官作用都抽離了的話,他還可以用什麼去“喜歡”糖?

  我們的感受、情緒、思想、反應、判斷、意志、認識、經驗等等心理作用就好比一雙手。一雙去抓住那些給我們好的感受的、樂的感受的事物的手—我們緊緊地抓住這些美好感受所留下的印象,一再地渴望、企求它的重複出現。一旦這種渴求得到了滿足,我們所喜愛的事物再度給我們的感官帶來愉快、喜悅的刺激時,我們便告訴自己:這是快樂。

  然後,隨著這種感官所體會到的愉快、喜悅的刺激消逝時,我們又告訴自己:這是痛苦。

  如果我們不去緊緊抓住一切,如果我們不把那些感受視作是屬于我們的,如果我們清楚認識:人,只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並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體(我),這一切都只是正常的、平常的,大自然的法則;這一切都只是緣聚、緣滅的自然演變,本來如此、自然如此!

  第二篇 面對無常

  第四章 如何在無常中生活得更好?

  ⊙想到生的樂趣,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無論貴賤,無論貧富,其時都是“一雙空手見閻王”......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

  在本書的前面,我們曾經談到關于“無常是一種簡單的日常知識”這件事。在第一篇:“認識無常”中,我們則討論、分析,並且真實地對世間的種種事物作了一番觀察,也得到了幾個簡單的結論,那就是:世間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質的,或是精神的,都是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由于一切都是由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的配臺,也就是“因緣和合”的情況之下所産生的,所以一旦其中的條件或元素有所離散或分解,變化于是發生。我們把這種動搖的、不穩固、不安定及會敗壞的現象叫做“無常”。

  認識無常,掌握了這種“簡單的日常知識”之後,對于我們有些什麼幫助呢?

  有句話說:“知道了一件事,而不去做,那就是還沒有真正知道。”同樣的,認識無常、知道無常之後,卻不能利用這種知識來給予我們本身一些助益的話,那麼,這種認識將是沒有意義的。在本章中,我們將會對“如何在無常中生活得更好”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首先,讓我先提出一個問題,請你仔細的想一想:知道了無常的現象之後,是不是會使得一個人變成悲觀、消極的呢?

  ◆無常非悲觀

  懂得去追究世間的實相,去分析事物的生滅,而洞察緣起的道理和無常的現象的人,是一個積極而真正懂得生命的人。爲什麼呢?因爲惟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唯有在了解自己所處的形勢、狀況之後,才能妥當地處理、面對一切事物。這不是要比那些渾渾沌沌,盲目被欲望和感官刺激所奴役的人強過千百倍嗎?

  如果不懂得你所擁有的一切將會失去,你又怎會懂得珍惜;如果不是懂得人生能夠相聚的時間不長,又哪會惜取機緣、彼此關心呢?如果不懂得生命苦短的話,人們不免虛耗生命、不求上進。如果懂得酒醉終歸會醒,也就不會再有借酒澆愁的癡人了。

  但是,這種知道和懂得,必須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實知見。不是單憑聽見他人說說,或者背幾句“人生無常”的句子便算數了。所謂如實知見,就是所知道的要像“看見”真實的情況那樣。必須做到心細如發、明察秋毫才是。

  本書上所記載的知識或者別人口中所說的道理始終是他人的知見,並不是我們本身所具有的知見;充其量,本書或別人所能給予的只是指示或說明。這些指示或說明使得我們比較容易發現無常的實相。可以這麼說:真實的知見來自于真實的觀察。

  要了解身體的無常,便必須從對身體的直接觀察下手;要了解心的無常,就必須時刻觀察內心的動念;要了解世間的無常,便必須時時注意、觀察周遭的環境和事物。

  這種種的觀察和了解不正是在對生命作一番積極的探知嗎?卻又何來悲觀?

  認識無常,那是爲了更了解生命的真相;而洞悉生命的實相,則是爲了使自己活得更好!

  ◆無常並非絕望

  無常的現象,使得所有快樂轉眼消逝;同時,無常的現象,不也公平地讓再大的痛苦也終歸消散嗎?

  切莫愚癡…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