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期盼一切恒常不變。若果真的一切都是永久的話,那麼,痛苦又怎麼可能被消除,而讓安然、自在所替代?我們豈不是注定了非得要一輩子在痛苦中掙紮、糾纏?
如果不是無常,我們又怎會由蒙眛無知而變爲清醒、知覺。過去我們並不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在我們知道了;過去我們在痛苦難過時,總會以爲這種折磨是永遠漫無止盡的,現在認識了無常,知道痛苦終于會成爲過去,因此而對痛苦的現實多了一分安慰與寬心—這種種轉變,也是無常的表現啊!
無常,所以一切變得可能。如果不是無常的話,也就沒有所謂的人生。一切將是停頓的,就像電影中被定格的畫面一樣:沒有動作、沒有聲音......甚至連這個被定格的畫面也沒有。
有人認爲,對無常的認識不禁會令人感到絕望。既然一切終歸壞滅,那麼,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呢?這種想法未免太過消極了。我們先來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是當你在水裏遇溺時,難道就不設法求生了嗎?你當然不會那麼愚蠢—在這個生命發生劇烈的轉變而導致死亡之前,這個生命暫時還是屬于你的,就像一輛還沒有成爲廢鐵的汽車一樣,是可以被你物盡其用的。
在不住流動的溪流中,我們移動我們的肢體,劃動著在水流中泅泳;在生命的洪流中,不也一樣嗎?
在生命來到盡頭以前努力著,使自己活得更好、更愉快,不也很好嗎?
◆無常帶來希望
前面曾經說過:無常,所以一切變得可能。這個“可能”,也就意味著創造和希望。
在無常的法則下,我們擁有了爲未來的日子創造幸福的可能。千萬不要以爲這種幸福是永恒不變的—這將爲你帶來痛苦,並且破壞你的幸福。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夠時時保持內心的安然、平靜。不要被外在的種種擾亂你內在的安樂、甯靜。如果你的身上已經中了一支毒箭,爲什麼要讓你的心也被射中另一支毒箭呢?讓身體的痛苦只是屬于身體的因緣和合,切莫因此而使自己變得慌亂而手足無措;冷靜、理智地處理你的身體所面對的問題:如果傷口正在流血,那麼,就替它止血吧!如果傷口有毒液的話,就進行消毒吧!爲什麼要因此慌亂而怨恨憤怒,使你的心理也加重負擔呢?何必讓身體上的傷口來劃傷你的心?
如果你是一個母親,那麼,好好地愛你的孩子吧!如果你正在讀書,那麼,好好地准備你的功課和考試吧!這是你的責任和職守;只要你不以“你是一個母觊”的身分要求什麼,你就不會因爲這個身分而苦。只要你不爲考試的成績而患得患失,那麼,作爲一個學生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你已經履行了作爲一個母親的責任,已經完成了對你的孩子所應有的教育與照顧,那麼,你還憂心些什麼?如果作爲一個學生的你,已經盡力、用心地求學,那麼你已經爲你的考試成績創造了一個好的因緣。好的條件當然會産生好的結果;那你還擔心些什麼呢?
其實,人生的幸福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是不是?一切只在于平常、自然!
◆無常使痛苦的人生起勇氣
如果你現在正受到嚴重的困擾,被難過的情緒所層層捆縛,那麼,你最想聽到的一句話應該是:“這一切很快就會過去!”這句話將帶給你的歡喜、雀躍何止萬分!
而如果你確實知道,並且肯定:“這種痛苦是不會永久的!”這不是可以使得頹喪、悲傷莫名的你激起無限的勇氣嗎?
無常使樂轉苦;同時也使苦轉樂;無常的轉變是自然演變的一種現象。使我們痛苦的並不是無常,而是對常、對永恒、對不變的執著。只要我們真正洞悉無常,我們便可以坦然面對無常;如果可以坦然面對無常,又何來絕望?何來所求不得?
正因爲我們貪戀著感覺所帶來的快樂,而對這種感覺的轉變生起痛苦、抗拒。如果不貪戀快樂的感覺,那麼,所謂不好的感覺也只是一種自然生滅,又何來苦惱?
因此,當我們覺得痛苦時,冷靜地觀察它、分析它、看透它—是的,它終究會成爲過去。事實上,它只是某個事物的生滅,某個念頭或感覺的生滅。
不要向痛苦低頭,因爲它並不能永遠困擾你;不要被痛苦迷惑,因爲它也只是因緣和合的,一旦因緣分解,它便會轉變以致消失得無影無蹤。
◆認識無常是爲了活得更好
認識無常是爲了活得更好;認識無常也是爲了滅除煩惱、痛苦;所以,佛法才說“無常”。
佛法是滅苦之道,也就是熄滅苦惱的方法。佛陀爲了熄滅人生的種種苦惱而出家修行,他所追求的,就是對世間實相的洞察,對苦惱根源的發現。佛陀像是一個專科醫生那樣,爲人生的苦惱找出了根源,然後將這個“毒瘤”一刀切除,使得毒性不再蔓延,使我們的身體恢複健康。所以,佛法也是清淨之法。
由于無常的變遷爲我們帶來了種種煩惱、痛苦,所以對它有所認識是必要的。當我們認清無常的真相之後,也就找出了苦惱的根源:對“常”的執著。如此一來,病源已明,病也就易于痊愈了。所以,我們才會說:認識無常是爲了活得更好。
甚至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比較輕松的態度看待無常,那就是:無常的變化使得人生充滿樂趣,時時爲我們帶來驚奇!
無常,使我們的生活不致于枯燥乏味。使得我們對一本小說有著追讀下去的興趣的,不也正是這種“未知的結局”嗎?那麼,有時也把人生當作一本還沒有看完的小說,並以此來保持一份對生命的熱誠和繼續努力下去的歡喜吧!雖然明知小說必有結局、終章,但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究竟是悲劇收場或是大團圓的喜劇性落幕?這些都是使得我們充滿興味地去閱讀一本小說的推動力。同樣的,雖然明知會有死去的一天,但那是一個怎麼樣的結束,不也是很令人感興趣的嗎?更妙的是,在這本叫做“人生”的“活書”裏,主角是我們自己、作者也是自己!在經曆了幾番悲喜、層層苦難之後,我們是否也可以像那些證果的聖人們那樣,了無挂礙地說一句:“我的生死煩惱已經結束了,清淨的行爲都已經建立,應該履行的義務職守都己被履行,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任何煩惱束縛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那就得視乎我們是否努力精進了!
總的來說:使我們生起痛苦、煩惱的,並非“無常”本身,而是我們對“無常”的拒絕接受和對常的執著、不舍。可以說,苦惱是由于對無常的無知所引起的。因此,只要真實認識無常、坦然面對無常,並且,努力地把握眼前的每一個“此刻”,把心安住在每一個“現在”—不去眷戀、追悔過往,也不欣求、擔憂未來;那麼,你一定可以活得比從前更好!
(注意:是確定的“現在”,而不是那個存在于你的觀念中但事實是早已成爲“過去”的“現在”。因爲,當你的觀念捕捉到這個“現在”時,它早已成爲“過去”了!)
第五章 如何在無常中相愛?
⊙世亂爲何起,起自不相愛。
—墨子
有人這樣來告訴我:“我想一個開悟證果的人,他的狀態,就好像是植物人那樣。”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想法!一個認識無常、修行佛法的人,竟然會變成這樣?和那一具“會走動的屍體”—所謂的“行屍走肉”還有什麼差別?
我真無法想像爲什麼會有人把證果的聖人想像成這樣一個絕情絕義、灰身泯智,連哭笑都不會的模樣!這太恐怖了!
愛、仁慈、關懷、同情、同甘共苦和建立良好關系,是人類行爲中的重要部分。在認識了無常之後,我們應該是更珍惜、更感恩于此刻幸而還有一具可以被用來關懷、同情別人的身體和一顆健全的心靈;認識了無常,將使我們有更廣大的寬容,因爲我們知道:所有別人加諸于我們身、心上的苦惱,終將成爲過去。百年易過,只要放寬視線,也就不會再爲了眼前的一點芝麻小事而糾纏不清了。怎麼可能會變成一個“活死人”呢?
有些人說:“反正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不要太關心你身邊的人,不然的話,一旦你失去了他們時,你會很痛苦。修行人,還是“絕情”一點的好。”真的是應該這樣嗎?當親人死去時,我們的傷悲究竟是來自于我們對他(們)的關心,或是對他(們)的“占有”?我們不正是爲了再也沒“有”看見他的權利、跟他說話的機會,等等......而悲傷嗎?我們那“我擁有他”的感覺受到了打擊;我們的執著被動搖了;我們不肯放手卻被迫放手—不正是這些原因而使我們陷入深深的自憐之中的嗎?
感情,只是工具,或媒介。如食物、如語言、如陽光、水分。我們需要食物,所以餓了吃飯是自然的事情。我們以言語交談、溝通,那也是自然的事情。何獨感情例外?感情,只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交流的媒介,聯系兩個不同個體的工具,只要不貪愛它、執著它,又何來痛苦?貪愛佛法、執著佛法難道就不會令苦生起?當你所堅持的“佛法的立場”和世間人的立場有所沖突和歧異時,又苦不苦?
詩人奧丹說:“我們必須互愛,不然還不如死亡。”如果認識無常而使你再也沒有勇氣去關心別人,那麼,還不如不要佛法。如果世上的人們都不再彼此關愛,那還不如即刻死去。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其實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不能因爲人世無常便以此爲借口來逃避或推卸責任。難道對身邊的親友漠不關心的人便可以免于無常變遷嗎?
我們應該勇于面對無常,而不是軟弱無能地被無常的洪流所沖擊而束手無策。唯有面對無常、接受無常、承擔無常,才可能使心安定下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無常中彼此相愛、彼此關懷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如何升起的—
◆情到深處人孤獨
很久以前,有過這麼一首歌,歌中有著這麼一句:“情到深處人孤獨”。爲什麼當感情越來越深厚時,人卻會感覺到“孤獨”呢?
那是因爲我們往往在付出感情的同時,也加入了過多的“自我對他人的要求”。
感情,本來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之下的一種自然“産物”,也是人際之間的一種承擔和負責,是不帶有任何“自我對他人的要求”的。然而…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