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在隋唐之前,已有梁寶唱、慧皎等所編纂之十幾部僧傳,《梁高僧傳》之「源流」部分,已對此作了介紹,今不一一贅述。道宣續慧皎之《梁傳》所編纂的這部《唐傳》,自問世之後,就引起了佛教界、史學界特別是佛教史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史書都予著錄,各種藏經也均有刊載。現在較常見的線裝藏經如《碛砂藏》、《嘉興藏》、《頻伽藏》及朝鮮的《高麗藏》和日本的《弘教藏》、《□字藏》、《大正藏》等均有此傳,但卷數略有小異,有的爲叁十卷,有的爲叁十一卷,有的則爲四十卷;所收錄的人數也不盡相同,有正傳叁四○人、附傳一六○人說,也有正傳四一四人、附傅二○一人說。爲了使讀者對幾種卷數和收錄人數不同的版本有一個梗概的了解,現對有關版本作一個簡要的考察。
據著名曆史學家陳垣先生考證:收有《唐高僧傳》的大藏經,「現在通行者有叁種本:一爲叁十卷,即高麗本及頻伽本是也;二爲叁十一卷,即宋元本、碛砂藏本是也;叁爲四十卷,即嘉興藏本及揚州本是也。」(《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版,第叁十四頁至叁十五頁。)此中叁十卷本與叁十一卷本之差異在于,後者在前者的二十卷和二十五卷後各增一卷,又把前者之二十七卷和二十八卷合爲一卷,故宋元本比高麗本多出一卷;至于叁十卷本與四十卷本的差異,史上說法較多:
一、《唐高僧傳》作者道宣在自己的另一部著作《大唐內典錄》中,于《續高僧傳》外,另有一《後集續高僧傳》,十卷。
二、《舊唐志》中也有兩部《續高僧傳》之記錄。
叁、《開元釋教錄》僅載《續高僧傳》叁十卷,並沒有《後集續高僧傳》十卷。但作者智升又有:「《內典錄》更有《後傳》,尋本未獲」之語。
陳垣根據以上資料,懷疑宋元本所增加之七十余傳,即是采自《後傳》,也就是說,《大唐內典錄》中所說的《後集續高僧傳》,後來被糅入現行之《唐高僧傳》中。至于何以由原來之叁十卷,一變而爲四十卷,陳先生認爲主要是因爲此傳自《開元錄略出》後,就分爲四帙,而明本多以十卷爲一帙,故有四十卷之說。陳垣先生此番考證,後來得到佛教界、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在未有更多新資料足以推翻此說之前,至少可把它備爲一說。
與《後集續高僧傳》被糅入《唐高僧傳》相聯系的另一個問題,是幾種版本所收錄僧數的差異問題,對此,陳垣先生也進行了深入的考證。他認爲,正因爲《後集》陂糅入了《唐高僧傳》,由此造成收錄人數的增加,他以《唐高僧傳》中實際收錄的僧人,並非迄于貞觀十九年,而是終于麟德二年,進一步印證了「糅入」說。至于《後集》何時被糅入《唐高僧傳》中,陳先生以慧琳《一切經音義》及可洪之《藏經音義隨函錄》均作叁十卷,且無所增諸傳之音等,說明「增多七十余傳,自宋始」。
四、對于本傳卷數之差異,還有一點必須于此說及,即現在流行最廣的兩種本子,即金陵刻經處本與《大正藏》本,它們的卷數分別爲四十卷和叁十卷。我們在本書的題解中已經指出,由于金陵刻經處本幾經校勘,錯訛相對少些,故本書以金陵刻經處本爲底本;但現在通行的各種工具書及有關資料對于《唐高僧傳》卷數及其各卷與各科內容對應關系的介紹,則多持叁十卷說,爲了使讀者便于查閱,本書在介紹全傳卷數及各卷與各科的對應關系時,取《大正藏》本的叁十卷說,有鑒于此,這裏有必要把金陵刻經處本和《大正藏》本各卷與各科的對應關系做一比照,使讀者能一目了然:
《大正藏》本 金陵刻經處本
一、譯經 第一至第四卷 第一至第五卷
二、義解 第五至第十五卷 第六王第十九卷
叁、習禅 第十六至第二十卷 第二十至第二十六卷
四、明律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七至第二十九卷
五、護法 第二十叁至第二十四卷 第叁十至第叁十二卷
六、感通 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六卷 第叁十叁至第叁十六卷
七、遺身 第二十七卷 第叁十七卷
八、讀誦 第二十八卷 第叁十八卷
九、興福 第二十九卷 第叁十九卷
十、雜科 第叁十卷 第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