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興福
梁蜀都沙門釋明達
譯文
釋明達,俗姓康,祖籍康居(西域古國名),童年出家,嚴持齋戒。初受十戒,便五根清淨;受具足戒後。業行更峻。脅不著席,一日一食。外守軌則,內植道因,慈悲爲懷,遊化是務。于梁天監初(公元五○二年)從西域來到蜀部(今四川)。當時巴蜀叁峽一帶,常有盜賊攔路搶劫,州郡出兵剿討,務求將這些盜賊追拿歸案,明達悲憐這些盜賊,便想去拯救他們。遂獨自去到盜賊所在之處,對他們進行勸說,讓他們改惡從善。起初盜賊不聽勸告,過了不久,突然雷霆驟起,狂風大作,群賊十分驚慌,才向明達求饒。明達就叫他們准備了上千盞燈,真誠祈求叁寶。一切准備就緒,昏霁的天候立刻明朗。後來,這些盜賊都歸順了朝遷。遂使路障肅清,往返無阻,兵威不設,而萬裏坦途,此乃明達之功矣。
有一次,明達在路上行走,適遇有人把一頭豬捆綁在地上,其時,只聽豬用人話對明達說:「願上聖救我。」明達遂把自己的衣衫脫下來,贖下了這頭豬,並把它放走了。他曾經在夜裏向弟子要水洗腳,弟子照他所說的端水幫他洗,但腳上的泥巴麼也洗不掉。遂用熱湯洗,還是洗不掉。他就自己用水一沖,結果泥巴一下子就沖掉了。明達對弟子說:「是魚膏也。」更加無法測出其修行的境界。
又有一次,他行至梓州(今四川叁臺、中江一帶)牛頭山,准備在那裏建造寺塔。他不先找木石
,而是先找工匠,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其時叁月,水源枯竭,江中水變得很淺,他即下水取木,遂于水中取出一長木材,長短大小正好作寺中之柱,大家都十分高興,就把那根木料豎了起來。至四月時,江水猛漲,漂下來許多木頭,到了村邊江岸時,就不再漂走了。大家把這些木料搬上來,用這些木料很快就把寺塔建造起來了。他非常儉樸,所穿衣衫均是粗衣,破了就自己補,從不穿皮革製作衣服。有時入定于繩床之上,突然火起,僧衆趕快把火撲滅,大家並不覺得熱,相反地有清涼之感。有一個僧人,久患痙攣之疾,來求明達治療。明達拿了根錫杖給他,讓他拄著錫杖走路,沒過多久工夫,那個僧人就自己大步走了回來。類似這樣的事舉不勝舉
又,在布薩時,他常身先衆坐。曾有一個小偷,越牆進寺院偷拿東西,走出寺院後,便自覺迷惘,又回到寺裏來,明達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他知過認錯,就把他放走了。他在楚、蜀一帶,聲譽甚隆,致使該地不少氓流,或執爐請供,或散花布衣,或舍俗皈依,或自覺從法,凡此等等,不可勝計。于天監十五年(公元五一六年),隨始興王還荊州。是年冬天終于江陵,世壽五十五。
原典
釋明達,姓康氏,其先康居(1)人也。童稚出家,嚴持齋戒。初受十戒,便護五根(2),年及具足,行業彌峻。脅不著席,日無再飯。外儀軌則,內樹道因。廣濟爲懷,遊行在務。以梁天監初,來自西戎至于益部(3)。時巴峽蠻夷,鼓行抄劫,州郡征兵,克期誅討。達憨其將苦,志存拯拔,獨行詣賊。登其堡壘,慰喻招引。未狎其情,俄而風雨晦冥,雷霆震擊,羣賊驚駭,恻爾求哀。達乃教具千燈,祈誠叁寶,營辦始就,昏霾(4)立霁。山澤(5)通氣,天地開朗,翕然(6)望國,並從王化。襁負排薮,獺獸前趨者,其徒充澤,遂使江路肅清,往還無阻。兵威不設,而萬裏坦然。達之力也。
後因行役中,路逢有人縛(左犭右屯)(7)在地,聲作人語曰:「願上聖救我。」達即解衣,贖而放之。嘗于夜中,索水洗腳,弟子如言,而泥竟不脫。重以湯洗,如前不去,乃自以水灌之,其腳便淨。達曰:「此魚膏也。」更莫測其所從。
行至梓州(8)牛頭山,欲構浮圖及以精舍,不訪材石,直覓匠工,道俗莫不怪其言也。于時叁月水竭,即下求木,乃于水中得一長材,正堪剎柱,長短合度,佥用欣然,仍引而豎焉。至四月中,涪水大溢,木流翳江,自泊村岸,都無溜者。達率合皁素,通皆接取,從橫山積,創修堂宇,架塔九層。遠
近並力,一時繕造,役不逾時,欻然成就。而躬襲叁衣,並是麤布。破便治補,寒暑無革。有時在定,據于繩床。赫然火起,衆往撲滅,唯覺清涼。有沙門僧救者,積患攣躄,來從乞瘥,達便授杖令行,不移晷(9)景,驟步而返。斯陰德顯濟,功不可識,其例甚矣。
又,布薩時身先衆坐。因有偷者穿牆負物,既出在外,迷悶方所,還來投寺,遂喻而遣之。故達化行楚蜀,德服如風之偃仆也。故使叁蜀氓流,或執爐請供者,或散華布衣者,或舍俗歸忏者,或翦落從法者,日積歲計,又不可紀。以天監十五年,隋始興王還荊州。冬十二月終于江陵,春秋五十有五。
注釋
(1)康居:西域古國,位于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
(2)五根:即眼、耳、鼻、舌、身。
(3)益部:今四川。
(4)昏霾:喻世亂。此處應指天候惡劣的情況。霾,落風沙;昏,昏亂。
(5)山澤:山陵與川澤。《易
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6)翕然:㈠趨舍一致貌;㈡安定貌;㈢鳳飛貌。
(7)(左犭右屯):同「豚」,即小豬。
(8)梓州:今四川叁臺、中江等縣.
(9)晷: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