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讀誦
魏泰嶽人頭山銜草寺釋志湛
譯文
釋志湛,齊州山荏(今山東長清縣東北)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操行純厚,寡言少語,一副菩薩心腸。每當進入諸禽獸中,群獸不亂。住于人頭山深谷中的銜草寺,此寺爲劉宋求那跋摩所建。他以讀誦《法華》爲常業。臨終之日,沙門寶志奏梁武帝曰:「北方山荏縣人頭山銜草寺須陀洹果聖僧,今日入涅槃。」揚都道俗聽寶志此言後,皆遙致禮拜。志湛端坐而入寂,氣絕之後,兩手各伸一指。有西天竺僧解此相雲:「若所證爲二果(即斯陀含),入寂時伸二指。」可見志湛是初果須陀洹。門人把他埋葬于人頭山,並爲之立塔,用石灰塗抹,鳥獸不敢在上面拉糞便,至今猶存。
又,範陽五侯寺有一個僧人,已不知其姓氏、法號。一生常誦《法華》,剛死時,埋在當地一堤壩下,後來改葬時,只見他骨肉俱已腐爛,只有舌頭不壞。
雍州有一僧人,亦常誦《法華》,在白鹿山一帶隱修,感得一童子常來供養。等他死之後,置屍岩下,余骨皆枯腐,只有舌頭不爛。齊武成世,並州東一山上有人掘地,見有一塊土其色黃白,與旁邊之土顔色不同,感到有點奇怪,後終在附近尋得一物,狀如兩唇,其中有舌還呈赤色,他把這件事上奏齊帝。帝問那些見多識廣之大臣,大家都說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沙門大統法上奏曰:「此乃生前念誦《法華經》滿千遍者,死後得六根不壞之報也。」齊帝聽後,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你是信佛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此舌應另移靜處,設齋供養。」高珍奉敕至彼,召集衆平時念誦《法華》之僧人,執爐潔齋,圍著那個舌頭咒願曰:「菩薩涅槃年代已久,如果佛法流行無謬者,請顯現感應。」大家才咒完,只見那舌頭已開始蠕動,雖然沒有聲音,但其狀若念誦經典,見者無不肅然起敬。高珍把這情況報告了皇帝,皇帝事下敕令用石函藏之,遷于山室。
又,北魏時,有一個乘禅師,受持讀誦《法華》,精勤不懈。命終之後,投生于灑東薛氏家爲第五子。他一生下來就能說話,自說宿世因緣,不願在俗。其父任北泗州刺史時,隨他前往後,便到當地山中之七帝寺,找到當年自己的弟子,就對他說:「你還記得當年我從這裏渡水往狼山嗎?我就是當日的乘禅師。」其父母不想讓他出家,就替他娶了妻室。成家之後,就忘了前世之事了。但常産生離世出俗之念頭,好獨居靜思。
又,太和初年(公元四七七年),京城有一位宦官,因爲形體不全,自形慚穢,便請求讓他入山修道。皇上准奏,他就帶了一部《華嚴經》,日夜讀誦,禮悔不止。夏天歸山,至六月末,突然胡須盡生,又現丈夫相。皇帝聞訊,對佛教倍增崇敬,于是該國因之《華嚴》一經十分盛行。
原典
釋志湛,齊州山荏(1)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立行純厚,省事少言,仁濟爲務。每遊諸禽獸而群不爲亂。住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讀誦《法華》,用爲常業。將終之日,沙門寶志奏梁武曰:「北方山荏縣人頭山銜草寺須陀洹果聖僧者,今日入涅槃。」揚都道俗聞志此告,皆遙禮拜。故湛之亡也,寂無余惱,端然氣絕,兩手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雲:「若二果(2)者,舒兩指。」驗湛初果(3)也。還收葬于人頭山,築塔安之,石灰泥塗,鳥獸不敢陵汙,今猶存焉。
又範陽五侯寺僧,失其名,常誦《法華》。初死之時,權殡堤下,後遷改葬,骸骨並枯,唯舌不壞。
雍州有僧,亦誦《法華》,隱于白鹿山,感一童子常來供給。及死置屍岩下,余骸枯朽,唯舌如故。齊武成世,並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土其色黃白,與傍有異,尋見一物,狀如兩唇,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二帝問諸通人,無能知者。沙門大統法上奏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壞報耳。誦滿千遍其征驗乎。」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奉敕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執爐潔齋,繞旋而咒曰:「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幸無謬者,請現感應。」纔始發聲,此之唇舌,一時鼓動,雖無響聲,而相似讀誦。諸同見者,莫不毛豎。珍以狀聞,诏遣石函,藏之,遷于山室。
又元魏北代,乘禅師者,受持《法華》,精勤匪懈。命終托河東薛氏爲第五
子,生而能言,自陳宿世,不願處俗。其父任北泗州刺史,隨任便往中山七帝寺,尋得本時弟子,語曰:「汝頗憶從我渡水往狼山不?乘禅師者,我身是也。房中靈幾可送除之。」父母恐其出家,便與納室,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興厭離,端拱靜居。
又太和初年,代京閹官,自慨形余,不逮人族,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許之。乃赍一部《華嚴》,晝夜讀誦,禮悔不息。夏首歸山,至六月末,髭須盡生,複丈夫相。遙狀奏聞,高祖信敬由來,忽見驚訝,更增常日。于是大代之國,《華嚴》一經,因斯轉盛。
注釋
(1)齊州山荏:今山東長清縣東北。
(2)二果:即小乘聲聞修行所得四果之第二果——一來果。
(3)初果:即小乘修行四果之初果——預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