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高僧傳 題解

  唐高僧傳

  題解

  《唐高僧傳》,又稱《續高僧傳》或《高僧傳二集》。其稱《續高僧傳》者,蓋因在此之前,已有一系統之僧傳——梁慧皎之《梁高僧傳》,而慧晈之《梁高僧傳》史上常徑稱《高僧傳》;加之此傳在體例等方面乃續《梁高僧傳》而作,因此有《續高僧傳》之稱。此外,因此傳成書于唐代,系唐代僧人道宣所撰,故佛教史上又多以《唐高僧傳》名之。

  然近人楊文會居士對于以上二名均不滿意,他認爲稱《唐高僧傳》尤爲不妥,理由是此傳之所收錄者,唐代以前的僧人居多,故于金陵刻經處本的案語中,他改《梁高僧傳》爲《高僧傳初集》,改此傳爲《高僧傳二集》。楊氏所言雖不無一定的道理在,但因此書以《唐高僧傳》命名已久,曆代相承,學界對它已有約定俗成之感,故現一仍其舊,以《唐高僧傳》名之。

  《唐高僧傳》全書凡叁十卷,按作者道宣在序言中說:它所跨越的時間,始自梁初,終于唐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計一百四十四年;所收僧人叁百叁十一位,此外,旁出附見者又一百六十人。

  但據著名曆史學家陳垣先生考證,第一,《唐高僧傳》並非如作者本人所言,迄于唐貞觀十九年,而是迄于唐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亦即較作者所言,往後推了二十年。陳垣先生以〈玄奘傳〉中之「奘卒于麟德元年」、〈昙光傳〉中所稱「今麟德二年」等史事爲佐證,令人信服說明他之考證是正確的。

  第二,傳中所收錄之僧數,亦非如道宣在序言所說的,「正傳叁百叁十一人,附見一百六十人。」在如實地統計了傳中所載僧數後,陳垣先生指出:「今考本書正傳四百八十五人,附見二百十九人,與自序絕異。」

  本來,作者對自己著作所包容時間及收錄僧數應該是最清楚的,但由于作者在寫完序後,對著作之內容及收錄僧人屢有增補,由此造成序言與僧傳本身在時限、僧數上的差異,這是讀本僧傳時應該首先予以注意的。

  讀《唐高僧傳》應該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本僧傳之體例、結構。就體例言,本僧傳基本承襲《梁高僧傳》,它亦分全傳爲十科,但各科之名目與《梁傳》略有不同。其中完全延襲《梁傳》者,有「譯經」、「義解」、「習禅」、「明律」、「護法」、「興福」六科;改變科名而內容無大異者,有叁科,即改「神異」爲「感通」,改「誦經」爲「讀誦」,改「忘身」爲「遺身」;而置于全傳末後者,《梁傳》稱「唱導」,《唐傳》則稱「雜科」。科名雖迥異,但內容卻無大殊,差別只在于《唐傳》把《梁傳》中之「經師」和「唱導」合在一起,稱爲「雜科」。

  至于各科在傳中之分布,則大致如次:「譯經」仍居篇首,占四卷(卷一至卷四),「義解」次之,占十一卷(卷五至卷十五),「習禅」第叁,占五卷(卷十六至卷二十),「明律」第四,占二卷(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護法」第五,占二卷(卷二十叁至卷二十四),「感通」第六,占二卷(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六),「遺身」第七,占一卷(卷二十七),「讀誦」第八,占一卷(卷二十八),「興福」第九,占一卷(卷二十九),雜科最後,亦占一卷(卷叁十)。

  此外,在體例結構方面,《唐傳》還有一點是承襲《梁傳》者,即在各科之末後,都系以論贊,其主要內容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即在「搜擢源派,剖析憲章,粗識詞令,琢磨行業」。此論贊往往是作者點睛之筆,值得一讀。

  較諸《梁傳》,《唐傳》在收錄範圍上有很大的變化。這裏所說的收錄範圍,並非僅指時間範圍,主要是指地域範圍。由于《梁傳》成書于天下分治之南北朝,作者身居江南,其所收錄者,「偏在江左諸僧」,江北之僧人所收寥寥無幾,用道宣的話說,即「輯裒吳越,敘略魏燕」;《唐傳》即不同,因道宣所處之時代,天下一統,文獻齊備,不論吳越之高僧,抑或魏燕之大德,他都能有所了解,加以收錄。因此,《唐傳》除續收了《梁傳》之後的僧人外,還增補了一些《梁傳》所遺漏之北方僧人,使得《唐傳》所收錄的僧人更全面,更具廣泛性。

  作爲一部僧傳,《唐高僧傳》之佛教史價值,自是勿庸置言,值得指出的是,《唐傳》之學術價值遠超出佛教史範圍,據陳垣先生考證,自梁至唐的古代正史中之許多傳、志,「非《唐高僧傳》不能解釋者」甚衆,此外,它對于後人研究此一時期之文學、藝術乃至地理、民俗等,也提供了許多十分寶貴的資料。道宣在序言中說:他撰這部僧傳時,曾或博谘先達,或取訊行人,或錄自國史、集傳,或引自郊郭碑碣。此中的有些數據,雖有點類似于「野史」、「雜聞」,但也許正因爲如此,適可補「正史」之不足,故它于治史者實功不可沒。

  此傳的作者道宣其人,系唐代一位頗具影響之高僧。他于中國佛教的最大貢獻有二:一是對于律學之整治與弘揚,二是在整理佛教文史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律學言之,他整治、弘揚《四分律》,並以止、作二持概括之;倡圓融叁學,會通了大小二乘;開創、建立律宗,爲南山律宗之初祖。就佛教文史學方面說,他著述甚豐,且多爲名作,如《釋迦方志》(二卷)、《集古今佛道論衡》(叁卷)、《大唐內典錄》(十卷)、《廣弘明集》(叁十卷)等,都是治佛教史乃至文學藝術史者不可不讀之名著。唐代智升稱他「外博九流,內精叁學,戒香芬潔,定水澄奇,存法護城,著述無辍。」誠確評也。

  較諸《梁高僧傳》,《唐傳》之卷數、篇幅增加了一倍多。雖然入錄者亦多屬一代高僧,但由于此書之篇幅所限,故只能選錄其中之「佼佼者」;至于各個具體之僧傳,爲了保持資料之完整性,多取全文,少數篇幅較長的,只好選錄那些最能體現其生平事迹及思想、事業之資料。而凡是刪節部分,都用省略號標出。

  本書主要依據金陵刻經處本,因此版本曾幾經校勘,錯訛相對少些,但在全書卷數及各科與各卷之對應關系上,則取《大正藏》本之說法,因爲《大正藏》是目前海內外最流行之版本,加之,各種工具書對《唐高僧傳》的介紹亦多取《大正藏》的說法,爲了便于讀者查詢,本題解對全書卷數之介紹,取叁十卷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