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P16

  ..續本文上一頁從此隱居靜修,預備往生資糧。五月二十八日早晨,趺坐于連接大殿的寮房中,隨衆持誦早課,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看見一場大法會,異常莊嚴,人數之多,世間未見。又見到已往生之蓮友多人,因而自知往生的日子將到了,隨即謝絕外緣,一心念佛,由每日一萬聲增至五萬聲。

  初七日立遺囑,交代後事。十一日未時(下午一至叁時),沐浴完畢,到客堂,向西方而坐,對大衆開示說:“你們有幸得以信佛,又得出家,是幸運之中最幸運的人。現今告訴你們,修行的法門非常多,而以念佛法門最爲方便、最圓頓殊勝。你們看我念佛二十余年,現在臨命終,一心不亂,求生西方,這是最好的證明。”又站起來舉起兩袖說:“看我不是很好嗎?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後來又說:“此生多麼幸運,老了而能出家,又得你們這些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時爲妻室兒女啼哭糾纏,哪裏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怎能往生?”說完就獨自回寮。

  過不多久,呼喚廣化法師來,廣化問他是否往生的時間到了?大師點點頭。隨即鳴鍾召集大衆助念,大師也隨衆念佛,剛開始聲音緊湊而急促,漸漸小聲而安定,隨即安祥地往生了,當時是下午酉時(五至七點)。時年七十四歲。停靈叁日,而容光煥發如生。荼毗後,獲五彩舍利子數百顆,頭頂骨現出蓮花的顔色,半露舍利子,好像深紅色璧石所鑲嵌的珍珠。

  節錄自《律航法師遺著》

  (六)

  二次大戰之後,香港何東爵士夫人,何世禮將軍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東夫人信佛,兒女非常孝順,家中仍有佛堂,彼此並無沖突。她的往生,給香港人很大的啓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們以及家中親眷一齊召來,她說,我們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母子一場,你們今天念聲佛號送送我。這最後的要求,于情于理都講得過。她盤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鍾就走了,從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時不說話,臨終表演給大家看,結果度了一家人。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無童壽經講記》一書

  (七)

  臺北蓮友念佛團有一位李濟華老居士,于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向蓮友講《阿彌陀經》大義,講了一個半小時,聲音宏亮,講完之後,向大家說:“我要回家了!”大家以爲他年紀大,七十九歲了,要回家休息。沒想到他下了講臺到客廳,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有人說,他兩叁個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星期假日到老朋友處聊聊天,似有辭別之意。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講記》一書

  (八)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從小就跟隨祖父持誦《金剛經》,終身不間斷。他所著的《金剛經講義》,風行海內外,是一本哙炙人口的著作。他常常領衆念佛禮忏,並講大乘經典,皆指歸淨土,譬如講《金剛經》時說:““則非”、“是名”兩句,即是開念佛法要也。“則非”者,是說明自性清淨,本無有念;“是名”者,是說明妄念繁多,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也。必應念至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妄盡情空,一心清淨而後可。此即是所謂的一心不亂,不亂即所謂清淨也。如其心淨,即佛土淨矣!”

  自一九叁叁年起,一心常在定中,晚間無夢。但每遇春末夏初之黃梅季節,必定生病數個月之久。一九叁八年四月,天氣陰冷潮濕,仍然臥床不起。弟子等助念,終日不斷,自己則常隨默念,神志非常清楚。到了五月中旬,疾病日漸嚴重,而神志卻更加清醒。五月十八日晚上,忽然說:“金光遍照,佛來接引!”于是合掌在大衆念佛聲中,安然而往生。時年六十七歲。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卷首

  (九)

  謝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縣人,十七歲嫁到鄭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工補助家用,生叁男二女。她雖然不識字,可是天性純良,很懂道理。不幸長子在二十九歲時病故,緊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夢見觀音菩薩領他去看地獄,醒了之後就發心學佛,因爲真正見到地獄,所以念佛非常努力,病也就好了。作爲母親的她,看見孩子如此年輕,就已這麼努力,她不能落後,便也跟著用功了,讓孩子帶她去皈依。同時擺脫了家務,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而且長齋念佛,一直很用功。到了七十八歲時,她每天都念佛八萬聲,達到不念而念的境地。一九八叁年,她已八十八歲,臨終前八天,她對孫媳說:“我已經見佛了,就要往生了,以後不吃飯了,你不必再給我送飯了。”她孫媳謹遵所言。此後八天她都不食飯,每天只是跏趺坐,搭著衣,念佛不斷。念到第八天,她欣然的說:西方叁聖來接引了!又說:佛的白毫光殊勝得沒法子形容!說畢即合掌念佛,安祥坐化。火化時,在場的人都聞到異香,並撿到舍利子叁十多粒,遠近贊歎!

  摘自律航法師《百日念佛自知錄》

  (十)

  楊媽媽是貴州叁穗縣人。

  她從小就成爲鎮遠楊家童的寄養媳婦。十七歲時,與楊維新先生結婚。十九歲時,因爲難産,非常痛苦而昏迷,夢見: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貴子。承蒙白衣觀音,送一個孩子放在她懷裏,又用甘露水灌入她的口中,忽然覺得身心清涼而醒過來,孩子已經呱呱墜地了。

  這個時候,她才知道自己已經昏死一日一夜,幸好公婆信佛,祈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保佑媳婦母子平安,願婆媳兩人長齋拜佛,以報佛恩。大悲水一灌進口中,她就醒了,從此以後,她就長齋念佛。

  不久,她先生入學選拔貢生而早逝,公婆先後過世,兒子也出外求學而後從軍抗戰,家中只剩下她和丫鬟羅蓉蓉,每天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早晚課寒暑無間。她活到九十幾歲,白發轉青,牙齒掉落,又再長出新的。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她兒子楊少新,已榮升爲司令官,衣錦還鄉,率領外國妻子刁斯皮,兩位孩子戎戎和球球,兩位女兒梅姑和梅娘,以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師等回來團聚。當時只有她兒子隨母吃素念佛,其他人都信基督教,他們都認爲楊母是魔鬼。

  次年,孫女梅姑和孫女婿奚不得牧師在鎮遠建立悔心布教所,宣傳基督教義,吸引了許多信衆。

  長孫戎戎,去湖南求學沒有成功,因爲交一些壞朋友而染上惡習,病危送到醫院診療,護士施惠人代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垂佑而很快痊愈,因爲被護士小姐照顧和救命之恩所感動,而被說服,改信佛教,在公元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向彌勒寺超凡和尚祈求受叁皈依和五戒,法名了緣,臘月初日,娶護士小姐施惠人爲妻。

  梅姑因爲夫婿奚不得牧師車禍逝世,傷心欲絕,也被惠人勸化而信佛,于公元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九日皈依鎮遠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將悔心布教所,改造爲悔心居士林。六月十九日舉行落成及西方叁聖像開光典禮,同時也啓建護國息災法會叁天。通知教友,歡迎各界參加,請老和尚主持,並請祖母楊夫人爲居士林林長。楊夫人在法會中精進不辍,十九日下午舉行通俗演講。楊夫人登臺說:“第一,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將居士林交給戎戎負責。第二,我勸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方法並沒有什麼技巧,只要日夜不停地念下去,工夫到家,決定往生。第叁,我現在預先告訴諸位,我快要往生了,希望在座大德都可以親自看見,以做爲念佛的榜樣,增加信心和願力!”

  到了二十一日法會圓滿,有一千多人皈依。楊母登臺對大家微笑地說:“我早已提倡青年信佛和佛化家庭。你們這些青年,現在都已皈依叁寶,我家也是佛化家庭,這是我的孫媳婦惠人的功勞,使我能夠實現畢生的願望。叁天以來,承蒙諸位功德加被,我的淨業已經成就了。月前,觀世音菩薩約定今天要來接我,所以我現在要向諸位告假了!”

  戎戎、惠人和梅姑等人一齊跪下,母親立刻阻止她們發言,並且嚴厲地說:“人誰沒有死呢?連佛也涅槃了,但在我還沒有走之前,我先請教諸位佛教的前輩,古人有盤腿端坐逝世(又稱坐化或坐脫)、站著逝世(立亡)、吹著笛子水葬、自身起火焚燒,甚至以倒立姿勢逝世;逝世的方式很多,敢問他們有沒有笑著逝世的,如果沒有我就笑著逝世!”她說完就哈哈大笑,笑聲越來越小而逝世。

  親屬們哭泣,老和尚立即告訴他們:“不許哭!不許動!孝子賢孫應趕快爲她念佛,以使她往生的品位增高!”接著立即齊聲念佛。

  丫鬟羅蓉蓉忽然趕來大哭地說:“她老人家一個月以前寫了一張遺囑,留下一尊玉佛,告訴我說:她逝世時,特別允許我哭,其他任何人都不許哭、不許搬動她的身體,直到明天這個時候,才能夠擡回家裏辦理喪事!”說完,她就禮拜老和尚和大衆,笑著說:“諸佛大菩薩,請你們各自爲法保重,傻丫頭要開始哭了!”

  于是蓉蓉就跪在楊夫人的身旁,放聲大哭,哭聲也越來越小,當哭聲停止時,她也往生了。

  老和尚說:“羅居士也已經往生了,請諸位加緊助念佛號!因爲有生必有死,想要不死,先要無生。只要皈依佛教,遵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修行,必然能夠證悟沒有生滅的永恒境界。楊夫人和羅小姐就是事實的明證,你們大家都親眼看見,一位大笑而死,另一位大哭而死,都是往生淨土的瑞相。諸位有緣皈依佛門,已經有大善根,如果你們依照楊夫人教你們的念佛方法,身體力行,一定可以了生脫死,即身成佛!”

  翌日,大家將遺體移回楊家辦理喪事,楊夫人和羅蓉蓉的面貌仍栩栩如生。

  摘自陳柏達居士著《淨土的見證》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爲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天臺雲。四種叁昧。同名念佛。念佛叁昧。叁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叁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爲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秖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叁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叁世諸佛。便爲诳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切忌今日張叁。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爲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不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叁昧

  蕅益大師

  念佛叁昧。名寶王叁昧。叁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叁昧。無不從此叁昧流出。無不還歸此叁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叁根普利之巧便也。衆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正隨緣而不變。名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名生滅門。依真如門說圓實教。依生滅門說偏權教。離真如無生滅。權是實家之權。故可爲實施權。離生滅無真如。實是權家之實。故須開權顯實。爲實施權。有藏通別教之叁。開權顯實。統惟圓教之一。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

  所謂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叁昧。又常行等四種叁昧同名念佛。一一叁昧。各具十二。則四十八種。複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以例念自念雙。亦可各叁。廣曆四叁昧。四教則成一百四十四種。一一種。複有無量境觀差別。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說阿彌陀經。仍在前來種種叁昧之外。觀經雲。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爲中下。仍複最頓最圓。蓋所持之心。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叁谛。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叁觀。

  請嘗言之。六字彌陀。爲因名故名。爲因心故名。爲亦名亦心故名。爲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應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與心何預。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則不持時。名何不現。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誰半屬名。誰半屬心。且不持時。名中半名雖無。心中半名應在。離既各無。合雲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彌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緣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實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既爾。能念觀智。例此可知。

  複次。束此境叁。總名妙假。舉正報該依報。舉化主該徒衆。舉假名該實法。一句名號。叁千曆然故。複次。束此觀叁。總名爲空。以覓心無朕故。複次。名若是心。複何爲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複何爲心。心若非心。名何預心。于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虎溪雲。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此之謂也。

  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而撚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觀之中。久久熏習。性德漸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蓮宗諸祖。所以極力弘揚也。誰有智者。舍此別求歧徑哉。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