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是“云何安住其心?”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在净宗就很简单:云何安住其心?阿弥陀佛!云何降伏其心?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学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对一切众生要慈悲,否则与极乐世界不相应。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业决定受报。与其造恶业,不如造善业;与其造善业,不如修净业。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作为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净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语录;至于在家居士,如古时之王龙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农、方伦居士等,对净土法门,亦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宝贵的指示,特录于下,以飨读者: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居士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居士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有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殊胜方便。
——江味农居士
修禅要无心无境,所以在禅定中,不管见何境界,皆是魔事。修净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见境界,凡所见与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见与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还要知道:纵使所现之境,确为佛境,然若执之过甚,则亦成魔。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远公一生,三见圣相,而亦不理不说,此正所以教后人:勿因贪恋、欣喜、分别、执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与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稳定凝重,何况不符。
说念佛是做无生的工夫,错了,实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离此娑婆,生在极乐国,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离浊世,生净土想。倘若误认为:念佛是求无生,那是自破其法,把净土的效用,连根掘起,可知这一错非同小可,而必须加以纠正。
不念佛时,并不觉得有念头,念佛时,反而觉得念头多者,这些念头,并不是念佛后才生起的,乃是本来就有,经念佛才发觉耳。一切众生,平日胸中,皆有无限妄想,憧憬未来,作生死根本,作三恶道根本,而主人翁向来迷于尘境,总不觉得。一旦经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觉悟,精勤念佛,方才发现妄想众多,扰乱心体。此后若继续精勤,念佛不辍,则彼妄想,自渐次消灭,终得圆证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时,但著重一字,便等于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时,应著重“阿”字,缓念时,应著重“陀”字,则心自定,试之!
有相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无相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应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应身佛,是为凡夫而说之法。法身是无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为圣者而说之法。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庄严,皆是虚妄,未离生灭。可知教念应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学者若不懂得实相念法身佛,还是照旧念应身佛,先做到往生极乐国再说。
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么说无住生心呢?须知净是净,禅是禅,这两门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处,凡夫住六尘而生心,住于贪嗔痴烦恼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佛国净土,境虽不同,其有生则同。生佛国的最后,还要把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无生无灭,无为无相的涅槃,这不但是往生以后的事,也是过三贤十圣以后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这是净土宗的境界,并不是禅宗的境界。
——方伦居士
十三、科学时代的往生实例
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被称为科学时代,在那一百年中,缘熟而往生西方净土者,不知凡几,虽《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尽量搜罗记载,亦难免挂一漏万,无法尽录。于此仅录在那个时期往生的实例十则,其中出家和在家众各半,以资证明凡信愿持名,不管僧俗,决定往生。又所录之出家众,皆乃近代佛门高僧,其伟大生平事迹,大家均耳熟能详,故不再赘言,仅志其往生时所现之瑞相,由所现之瑞相,显示其人,必定往生。
(一)
印光大师,乃净宗第十三代祖。
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了。”又改选初四日,也说:“迟了!”最后择为初一,才点头说:“可以!”
十一月三日晚上,进用稀粥一小碗,接著告诉真达和尚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四日凌晨一点半起来,坐著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后,即大声念佛,二点十五分取水洗手完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生西方净土。”说完后,面向西方,端坐椅上念佛。凌晨五点,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祥往生,如入禅定,时年八十岁。
往生百日后荼毗,得五彩舍利珠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头顶盖骨裂成五瓣如莲花形状。
节录自《印光大师永思集》
(二)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
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时常劝人听时钟念佛,依照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设想为阿弥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号者,则以第一个滴为“南无”,答为“阿弥”,第二个滴为“陀”,答为“佛”。他的听时钟念佛,不失为一个摄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师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并向院中的老人讲说净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著「悲喜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时年六十三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节录自《弘一大师永思集》
(三)
谛闲大师,一生教阐天台,行专净土。
公元一九三二年春夏之间,大师在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复应无锡居士之请,为讲省庵劝发菩提心文。因年事已高,炎热过劳,讲毕,即示疾。回浙江宁波,而精神日渐疲乏,乃息心休养,预备往生净土。虽没有什么痛苦,但饮食日减,身体日弱,遂将天台宗一切事务,交付妥当,令门人宝静等继续弘持。至七月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说道:“佛来接引,我要往生了!”即令侍者,为之沐浴,更衣。继命寺众齐集大殿念佛。又令人扶行,趺坐龛中。午后一点十五分,于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含笑而逝。面色光洁,顶暖逾时不散。世寿七十五岁。
节录自《历代净土高僧传选集》
(四)
倓虚大师,一生亦教阐天台,行专净土。教导后学,修习止观念佛,逢人也谆谆劝以念佛法门。其门下因念佛的功夫深厚,预知时至而往生的人,不计其数。
公元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大师讲《金刚经》至经中之十七分时,忽然感到疲倦,从此饮食减少,仍谈笑自如,风趣横生,经医生检察无病。同年六月十六日回到弘法精舍,准备后事,对大众说:“人生如戏,生如是,死亦如是,现在已经演完,该收场了。”有人劝他服药,大师说:“药能治病,不能治命,人命以无常为定律,无常到来,谁也难逃。我自己的生死,自己能作主,也自知去处。”并对弟子等人,诸多咐嘱,勉励各自珍重。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时,自己把脉说:“脉博已乱,请扶我起来,我要去了!”说完后,趺坐结弥陀结,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地往生。时年八十九岁。
弟子们为大师启建佛七共四十九天,圆满后荼毗,火化时白云缥渺,其香气传闻数里,获舍利子数千颗,骨花五大盘。
节录自《影尘回忆录》
(五)
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
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并在右耳,听一百声。然后两耳平均听一百声。或者摄心记数,初三声注入左耳,次三声注入右耳,再四声两耳一起听闻,共为十声。如此循环练习,才一个月就可大见功效,偶尔生起妄念,随时觉知,日子久了养成习惯,不必作意并耳而自然并入了。大师以此度化他人,得其传者,皆称绝妙。
公元一九六○年春天,律航大师将他在台湾住持的慈善寺交由广化法师接替,…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