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P8

  ..續本文上一頁●中品下生者:命欲終時,遇到善知識,向他細說極樂國土種種的快樂,和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行者聽了之後,隨即命終,譬如像身強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間,已經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上生者:阿彌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接行者。行者看見化佛所放的光明,遍滿其室,心裏非常歡喜,他就坐在寶蓮花裏,跟在化佛的後面,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中生者:命欲終時,因生前造作諸惡,故地獄衆火,一時俱至。好在遇到善知識,爲他演說阿彌陀佛的威德、光明、神力,他聽了之後,立即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地獄猛火立時化爲清快涼爽的風,吹來無數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薩來迎接他,像轉一個念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下生者: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惡,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像這樣的人,應墮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道裏,經曆多劫,所受痛苦,無窮無盡。這樣愚癡的人,臨命終時,碰到善知識,爲說妙法,教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他以極真誠懇切的心來念佛,具足十念,念念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到金色的蓮花,像太陽一樣,停在他面前,只有像轉一個念頭那麼短的時間,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況之後,你就曉得往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也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絕對與死不同。是故許多人視“往生”等同于“死”,那是有眼不識泰山,把“寶”當作“草”,贻笑大方。

  除此之外,往生還有比上面所說的盛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就是:許多世人由于種種原因,從這一個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去,當移民時,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移民,因爲這個世界太苦了,很難修行,成佛不易,所以大家決定移民到極樂世界去,當往生時,也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

  淨空上人在無數次的開示中,都強調念佛人往生,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樣,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老人家的結論是:“念佛人往生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人很清醒,神識清楚,神情安祥,看到佛菩薩來迎,還會告訴旁邊的人:佛菩薩來了!我看見了!我要走了!你就曉得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後才走的。跟佛菩薩走時,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可見念佛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如果死了,才去投胎,那已經是第二世,不是這一生了。”(見法師主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一書)

  淨空上人還說:“念佛法門乃一個令人不死的法門”。這個說法也是有根有據的:

  昙鸾大師是後魏時代的人,少年出家,因病而感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想學神仙不死之術,遂到江南去找陶隱居,懇求仙術。陶隱居給了他仙經十卷,欣然而返。途中至洛下,遇到叁藏菩提留支,便向留支請教:“佛法中有不死之法,勝過這些仙經所說的嗎?”留支告訴他:“世上哪裏有長生不死之法?縱然得到長命,暫時不死,最終還是要六道輪回,這有什麼可貴?要論真正的長生不死,就是佛所說之道。”隨即送他一部《觀無量壽佛經》,並說:“學裏面之法,就不會再在叁界之中受生死,也不會再在六道之中輪回,壽命之長,恒河沙數劫量,都不能相比,這才是佛教所說的長生。”他聽了非常歡喜,即把仙經燒掉,立志專修專弘淨法,求生西方。晚年還感得龍樹菩薩現身對他說:“我就是龍樹,久居淨土,你是同道,故來相見。”

  以此印證淨空上人之所說“念佛乃不死之法”,誠不我欺也。

  11、畢竟不退

  《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什麼東西不退轉呢?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依蓮花化生之後,即永不退墮于叁界六道;二、行不退,叁界的見思惑既落,塵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進趨佛果,即永不退墮于同居土;叁、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

  根據一般經論所說,要修到十地法雲地的菩薩,才能圓證叁不退,但《彌陀經》說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圓證叁不退,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還能使念者、聞者,皆得“畢竟不退”。聽過佛號,他的阿賴耶識中種有阿彌陀佛名號的種子,所以臨終才會念佛。若無善根,即不能臨終要其妻請僧救度,亦不會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彌陀名號,一曆耳根,真的如吃小金剛,永世不化啊!

  一句佛號,能令人畢竟不退,這就爲我們製造了許多自利利他的機會,如平日與人見面,念一句“阿彌陀佛”,既可代表問候與祝福,同時還可爲他人種下將來必定得度的善因,自他兩利,何樂不爲?

  12、暗藏道妙

  釋迦牟尼佛曾勸其父王:“行念佛叁昧,稱是功德,有無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議,爲一切叁昧中王!”可見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學理,非一般凡夫所能了解。

  這個法門,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其實暗藏道妙,諸如:

  ●念佛念到由“事一心不亂”而至“理一心不亂”,即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境界。

  ●念佛人的心念佛,佛也念衆生,即密宗所說的“叁密相應”。

  ●念佛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律宗所說的“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就是天臺宗所說的“止觀”中的“止”;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

  ●不管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此即《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至理。

  ●念佛人都攝六根,令六根對六塵時,意識不起妄想分別執著,此即唯識宗所說的“轉識成智”。

  ●一心念佛,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即是般若宗所說的“空有不二”境界。

  蕅益大師真不愧爲一代宗師,他說:“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致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要不是大師點出,我們還真不知道在一句佛號裏,竟然具備百行,統攝萬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至此我們也才明白:持佛名號,若論行事,愚夫愚婦,都能做到。若論窮理,等覺菩薩,尚未徹底,真的是“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究竟”。

  有人曾經說過,這一句佛號是斬群邪之寶劍、破地獄之猛將、照黑暗之明燈、渡苦海之慈航、出輪回之徑路、脫生死之良方、成佛仙之秘訣、換骨髓之神丹。非常貼切的把彌陀聖號之無窮妙用都一一的點將了出來了。

  知道了念佛法門具有如斯衆多之特色,和在一句佛號裏便具有無窮無盡的妙用之後,你能不“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和死心塌地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嗎?

  六、淨土叁經的特別提示

  大家都知道,淨土叁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就在淨土叁經之一的《無量壽經》裏,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應特別留意。

  若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佛說:如來(即佛)以無窮無盡的大悲心,憐愍沈淪在叁界六道之中的衆生,所以才出現于世,講經說法,目的純粹是爲了拯救衆生,要給予一切衆生獲得最真實的利益。

  佛的話雖寥寥數語,但一語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懷,乃是爲了要拯救衆生,要給予一切衆生最真實的利益。

  到底什麼才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呢?綜觀淨土叁經之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因爲:

  ●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才能使世人確知,在十方叁世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絕對可以作爲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和在無量無邊的宇宙中,尚有一個“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可以作爲我們最理想、最美麗的歸宿。易言之,由于佛的這個推介,使到全人類都看到光明和亮麗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脫死,把無量劫來的生死徹底了斷,劃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難,必須斷盡“見思惑”才能辦到,而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們連其中之一品都斷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只要一心念佛,發願生西,臨終佛來接引,便能往生佛國,一往生即證無生,永了生死,壽與佛齊!

  ●離輪回。即脫離六道輪回。一切衆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裏頭,輪回受苦:生在地獄道,寒冰猛火,燒煎交加;生在餓鬼道,腹大咽細,常受饑餓;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殺;生在修羅道,貌醜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憂愁煩惱,苦多樂少;生在天道,縱然福大命長,但天福享盡,複須墮落塵寰。由此可見,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憐我們自從無始,即于其中,頭出頭沒,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沈溺茫茫苦海,無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彌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脫輪回,永享妙樂!

  ●出叁界。即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界。佛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因人未出叁界,必…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