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終接引。信法殊勝,希有難遇。
乙、生死苦海,願爲渡船,願生極樂,見佛聞法,願來娑婆,廣度含識,不願自求,人天福報。
丙、信願如目,力行如足。念佛正行,譬如煮飯,猛火燒開,細火煨爛,勇猛精進,專修無間。
(略解)我們由某地到某地,雖然很近的路,也須帶些路費,況想往十萬億刹的極樂國,豈可不准備資糧嗎?但要准備的,並不是黃金、美鈔,只需要信、願、行叁樣。怎樣准備呢?文內甲、乙、丙叁項說的很明白。你們需要深信、切願、力行,才算充實准備。否則淺信浮願,悠悠泛泛的念佛,那不過種種善根。如果資糧充足,則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刹那之頃,即可到達。所以說,遨遊樂邦。
二、念佛往生須修叁福
世出世間,修福爲先,淨業正因,功不唐捐。
1、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讀大乘,殷勤修行。
(略解)古德雲: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人天路上,修福爲先。我們今生得了人身,又得聞佛法,皆是前生修福所致。念佛是修慧,更須修福。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到了兩足尊的佛位。怎樣修福呢?如文中第一項,孝順父母等,爲世間福,是做人的根本。第二叁兩項,爲出世間福,是淨業正因。念佛的人必須努力修習,才與佛心相應,才能蒙佛接引。至于叁皈、五戒、十善業道、菩提心等,前次業經講過,不再贅說。
叁、念佛往生須知四遍行
念佛法門,遍行一切,人、法、時、處,無不赅攝。
1、遍一切人:老幼男女,貧富貴賤,法界有情,皆可念佛。
2、遍一切法:律教禅密,統爲攝心,一句彌陀,萬法歸宗。
3、遍一切時:忙閑寒暑,苦樂無記,二六時中,都可念佛。
4、遍一切處:行往坐臥,僻靜熱鬧,出聲默持,隨身法寶。
(略解)我勸人念佛,嘗把念佛的道理,很詳細的講給人家聽,得到的回答,都說您講的念佛的道理,很好;但是,或說太老,太少,太貧,太賤,沒有資格去念佛;或說學教,學律、學禅、學密,又何必去念佛;或說太寒、太熱、太苦、太忙,沒有工夫去念佛;或說住的地方、環境,不適宜于念佛。究其實際,皆是錯誤的觀念。怎樣講呢?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唯有念佛法門,最爲方便中的方便,殊勝中的殊勝。真是人人可以念佛,法法可以念佛,時時可以念佛,處處可以念佛。“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天下還有這樣便宜的事嗎?”(夏蓮居居士語)
四、念佛往生須知生死的道理
心佛衆生,叁名一體。吾人自性,本不生滅。一念不覺,方有生死;欲了生死,須斷妄念;欲斷妄念,莫如念佛。行人念佛,系以一念,而製多念,以淨念而伐染念,日久功純,就有念而達無念。所謂“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是也。念既無,雲何妄?妄念既斷,生死自了。
(略解)佛經有雲:“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就是叁名一體的意思;但是我們衆生的心,與佛的心,爲什麼一迷一悟,相懸天淵呢?只因真如不守自性,一動妄念,便成無明。所以生死輪回,永無窮期。本師世尊成道之後,發現衆生,皆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種智,在說法四十九年中,徹底悲心,無問自說淨土法門,針對衆生妄念,叫他念佛。又利用衆生的執著,叫他執持名號,這是對症發藥,就路回家的辦法。所以說:“以一念而製多念;以淨念而伐染念;就有念而達無念”,誠爲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徑內特別捷徑。這真是我們衆生出生死輪回的要道呀!
五、念佛往生須知心佛的關系
佛生于心,心隨佛現,念念相續,聲聲相應,出口入耳,複歸于心循環無間,萬修萬去。
(略解)心外有佛嗎?全佛就是心;佛外有心嗎?全他就是自。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叫做心佛不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何以言之?十萬億程之蓮邦,不離吾人當前之一念。無量光壽之宏名,本顯橫遍豎窮之心體。刻實論之,心佛一體,念佛便是念心,如是心想佛、口念佛、耳聽佛,好像一個鐵環,周而複始,循環不斷。永明延壽禅師說:“萬修萬人去”,是保證決定往生。
六、念佛十法須融通應用
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爲簡便;持名之法雖多。記數尤爲穩當。廣說方便,都爲百種,茲約十法可以融通:
1、高聲念。2、低聲念。3、追頂念。4、金剛念。5、默境念。6、痛切念。7、出入息念。8、四字念。9、六字念。10、晨昏十念。
(略解)念佛本分爲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四種。惟以持名念佛,最爲簡便。又持名念佛的方法也很多;但初學念佛的人,以拈珠記數最爲穩當,每天或數千聲,或數萬聲。到了功夫純熟,不記數也可,至于念佛的方法,在續藏內,有念佛百法一篇,講的最詳細,我現在約爲十法,可以融通應用,不必拘定那一種,這文內十種方法,大多一看就可明白;但實行時候,必須先經法師指導,且互相薰習,才能如法呀!
七、念佛入門須先攝意根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首重意根,知妄即離,如何攝意,四要須知。
念佛四要
┌一、要虔誠,最忌欺僞。
│二、要痛切,最忌虛浮。
┤
│叁、要恒久,最忌間斷。
└四、要專一,最忌夾雜。
(略解)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念佛的時候,必須把握著這六根,不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牽引,方能淨念相繼,但這六根裏頭,最難把握的,就是意根,所以表內四要,都是攝意根的法子,你們如能把意根攝住,其他五根,都伏首聽命了。
八、念佛四訣須時時檢點
念字從“心”不僅用口,“今”爲現在,莫管過未(過去、未來)欲知其訣,口、耳、聲、意,一向專念,自得心開。
念佛四訣
┌口須念的清清楚楚,不可夾雜閑字。
│耳須聽的明明白白,不可糢糊放過。
┤
│聲須調的勻勻淨淨,不可忽高忽低。
└意須養的綿綿密密,不可倏續倏斷。
(略解)訣者是口訣,叫人口中常念,易于注意,大家不可以爲這四訣,淺近易知,可是實行起來,真不容易,古德說:他念佛一百聲,而真正一心清淨,落在佛的上面,不過叁五聲,所以對于口、耳、聲、意四項,必須時時檢點,是否如法?我慚愧念佛已竟十二年,到現在少分還沒有做到,如文中莫管過未四個字,就是很難做到的,通常念佛的時候,不是思前,便是想後,夏蓮居老居士有兩句詩雲:“莫管過去與未來,念准當前這一句”,當時行人體會詩意,便得著受用的很多。
九、念佛往生須具欣厭二行
愛不重,不墮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如何輕愛?努力一念,往生津梁,須具欣厭。
1、厭離行:娑婆穢境,衆苦共集,生老病死,怨會愛離,所求不得,憂悲煩惱,富貴榮華,緣盡誰保?
2、欣樂行:求生淨土,爲度衆生,七寶莊嚴,微妙清淨,金地瓊林,蓮花化生,神通自在,所求皆應。
(略解)我們念佛修行,必須對于于身、家、花花世界,一概覺得虛妄不實,汙穢不淨,生一種厭離的心,又須對于極樂世界,依正種種莊嚴,生一種忻往的想,念佛的工夫,越加緊,則欣厭的心想越熾盛,果能到了欣往和厭離的極處,自然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決定往生西方。倘對于身家眷屬,名利恩怨,有一絲一毫放不下,便不能往生。
十、念佛往生須一向專念萬行回向
1、一句彌陀,作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松。
2、一向專念,念茲在茲,一切雜事,都不想思。
3、勸人念佛,無上法施,行住坐臥,不忘生西。
4、大小萬行,回向西方,願共衆生,同往樂邦。
(略解)一向專念,萬行回向八個字,是持名念佛的綱宗,關于淨土宗的千經萬論,教人怎樣怎樣用功,皆不出這八個字的範圍,所以本講,也以此作爲結論。至于一向專念,前次業已講過了。萬行回向者,就是說念佛的人,須要擴大心量,以佛心爲心,願人人皆往生淨土,不可作自了漢,所有一言、一動、一飲、一啄,即說一句好話,行一件小善,無不回向西方極樂世界,若遇順逆喜怒,一切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這一句佛,提起一拶,即見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偈頌
生寄死歸,一切放下,保持正念,千鈞一發。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眷屬同助,西方相見。
寶蓮齊開,誰人不羨,無常迅速,行人勉旃。
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挽回劫運,淨化人間。
(略解)這個偈頌,是作論的通例,每到一篇完結,照例發願,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方爲契合佛旨,至于偈中意思;第一首:因爲念佛的人,多有一生精進,偏到臨命終時,放不下兒女私情,名利恩怨,便不能保持正念,所以叫做“千鈞一發”。真真危險呀!要把“生”看作住旅館;“死”看作回老家,才能含笑而去。第二首:是說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保持正念,是佛菩薩加被行人的力量,自力他力,交相感應,生前一切業力不起現行,唯憑願力,引導其前,往生極樂,但眷屬們,千萬不可悲哀哭泣,在十二小時以內,切不可搬腳牽手的胡抖擻,大家要安詳念佛,幫助病人順利往生。第叁首:是說病人壽數未盡,慢慢會好的,如無壽數,便藉佛力,引導識神,一刹那間,蓮花化生,見佛聞法,永證不退,這樣一生成佛,大家豈不羨慕嗎?第四首:是作者觀察,最近世界大勢,共業感召,叁次世界大戰,恐難幸免,殺人的武器,日有進步,戰火一開,雙方都拿出秘密武器來,那時慘酷破壞的情形,超出已用的原子彈之上,佛說劫火洞燒,大地平沈,也有實現的可能。但是共業之中,還有別業,你們不聞輪船飛機失事,常有少數人幸免于難嗎?這便證明雖同在劫難之中,如肯真心念佛,仍可消除業障,減輕禍患,我嘗說:當此大難將臨的末法時代,若爲自利,除了專念彌陀,回向極樂,決不能了脫生死;若爲利他,除了行菩薩道,弘揚淨宗,決不能挽回劫運。唯願全世界人類,同發菩提,同念彌陀,同生淨土,同圓種智。(完結)
附錄叁則
持名念佛實驗方法
謹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謂不假方便者,因念佛就是方便,不必于念佛之外,更求方便也。但衆生根器不同,故所用的方法亦異,律航于念佛之余,參究佛說及祖師的開示,體驗實行,比較有效者數法,擇要錄出,以就正于大德並提供參考,非敢于念佛之外,別立方便也。
一、並耳念佛
念佛宗旨,本爲攝心專注一境,令散亂心,漸成片段,乃至一心不亂。若欲達此目的,必須將阿彌陀佛四字宏名,字字都念的清清楚楚,聽的明明白白,但耳根對聲塵,須由聽力強銳,方能格外清晰。並耳者,即合並兩個耳根的聽力,用在一個耳根上,試看古人射箭,今人放槍,當他瞄准時,皆閉一眼,用一眼,視力格外分明,而聽力亦複如是。律航初學此法時,先將右耳聽力作意並在左耳,聽一百聲,再將左耳聽力並在右耳聽一百聲,然後兩耳平均一百聲,如是循環練習,不過一月,大見功效,一往妄念紛馳,現因聽力特別增強,漸受約束,偶起妄念,隨即覺知,日久自成習慣,不必作意並耳,而自然並耳矣,經雲:“此方興教體,清淨在音聞。”則持名念佛者,誠不可不加強聽力。
二、隨工念佛
律航嘗勸人念佛。得到的回答,多說:“念佛很好,可惜沒有工夫。”唉!這沒有工夫四個字,不知耽誤多少人不得往生,因此,建立“隨工念佛”一個名詞。隨工念佛者,即隨著工作而念佛,先講兩段故事,作爲證明。
1、打鐵念佛
2、織布念佛
從這兩段故事上,足證隨著工作,可以念佛,並可成佛,只要對于念佛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則無論什麼工作,皆可隨著念佛,決不妨礙。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與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製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此後學佛者,焉得借口“沒有工夫”而自甘暴棄呢?
叁、痛切念佛
古德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又雲:“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當痛念生死。”由是知吾人爲了脫生死而念佛,決非悠悠泛泛所能濟事,故律航于晨昏兩課時,增設痛切念佛一門,共分五段,每段先作觀想,隨即念佛,其法如下:
1、先面佛長跪,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叁聲,同時心中觀想“我自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不知念佛法門”,即以頭著地,兩手輪番屈指自數,出聲念南無阿彌陀佛二十聲,再擡頭長跪。
2、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叁聲,同時心中觀想“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擡頭長跪。
3、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叁聲,同時觀想“此生如不能生西,即仍在六道中輪回,刀山劍樹,驢肚馬腹,勢必難免,可悲可怕”,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擡頭長跪。
4、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叁聲,同時觀想“今生父母眷屬現在(將來)墮在何趣,若不自度度他,問心難安”,遂即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擡頭長跪。
“注”行人的父母如已去世用現在二字,否則用將來二字。
5、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叁聲,同時心中觀想“無量劫來,父母眷屬,皆在六道中受苦,若不能普度一切,則念佛何爲?”于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油然而生,與佛心冥合矣,隨則以頭著地,如前念佛二十聲,仍擡頭長跪。高聲自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行人仿佛親聆阿彌陀佛空中開示雲雲,隨即至心虔誦往生咒十遍,或七遍(至少叁遍)起立禮佛叁拜,同時默祝四生六道,一切含靈,鹹憑法力,離苦得樂。
上來痛切念佛,律航自實行後,覺得步步緊拶身心,念念切近精實,不覺不知,由念而痛,由痛而悲,由悲而哀,以致哭不成聲,及至誦咒之後,又覺得身輕心愉,如釋重負,共計五段,每段需二分鍾,總共不過十分鍾,其功德無量無邊,實不可思議,謹作供養,聊備參考。
《念佛入門白話解 (律航法師遺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