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P12

  ..續本文上一頁驕。

  驕與慢不同,驕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産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與別人相比,自己認爲比他人高一籌,而心高舉。(10)、悭: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悭就是悭吝,是因爲貪而形成的一種吝啬,但是悭與貪不同,“貪”是希求多;“悭”是擁有很多財物,而舍不得施與他人。有些人有貪,沒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貪,貪的人不一定悭;因爲有些貪多的人,有人來乞求,他願意施舍;悭的人貪得無厭,那兒願意給人?所以悭的人對于自己的財物、知識、能力都不願與人分享。悭的人最容易收藏東西,見到有人來向他求乞時,苦的要死,因爲他認爲自己的財物減少了。

  (二)、中隨煩惱:與一切不善心俱起。我們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隨煩惱生起時,因爲心中無慚愧,令其他的煩惱繼續活動。

  (1)、無慚:自己沒自尊,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不自我反省,不自以爲恥。假設偷東西的人,經過自我反省後,很後悔,稱爲慚。

  (2)、無愧: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他人指責非議不以爲恥。假設一個人要偷東西,怕他人知道,而放棄偷盜的念頭,則稱爲愧。

  大、中、小隨煩惱是以它的斷除難易來分類。在一個人的修行過程中,小隨煩惱更難斷除,中隨煩惱比較難,大隨煩惱更難斷除,根本煩惱最難。一個修行者如果還有忿、恨等煩惱的話,還有下面與修禅定有關的其他煩惱。

  (叁)、大隨煩惱:一共有八種,便一切汙染心。

  (1)、不信:對四聖谛、叁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對于真理的實、叁寶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叁件事情沒有信心。

  (2)、懈怠:對已做、未做之善業不努力做,既是懶惰。對于好事,不願意去做;對于壞事,也不願去斷除。懈怠的人不願做事,最愛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覺。

  (3)、放逸:不警覺煩惱之生起,不約束自心,放縱它去造業。與懈怠相似。懈怠是懶惰不做;放逸是貪、嗔、癡驅使你不做。比如現在叫你靜坐,你貪愛要看明天的那場戲,就坐在那兒想,結果因爲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靜坐時就想起他,越想越氣,因嗔而放逸,索性不靜坐了。放逸的人愛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

  (4)、昏沈:于所觀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這樣會妨礙我們修種種的觀行。例如:有人靜坐時修數息觀,從一數到十,沒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頻頻點頭,對與剛才所做的事,什麼都不知道,好像要睡覺了,稱爲昏沈。

  (5)、失念:于所觀境,不能明記清楚。對于現前之念,沒辦法掌握,不能記得它。如念頭專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他地方,而不記得剛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與昏沈之差別:失念與昏沈都是不能明記剛才所發生的境界。失念時神志清楚,但東想西想;昏沈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麼都不知道。

  (6)、散亂:內心妄念紛飛,流散雜亂。此種散亂的煩惱是因爲失念而引起的。佛說我們的心像猴子般跳來跳去,現在把它放在眉心,結果因爲失念而妄念紛飛,心念流散雜亂起來。散亂不僅是對剛才的境,不能明記,而且心念一直在轉變,思潮起伏,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失念則未必如此,例如:靜坐時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間想起還有一件事沒做完,要怎樣安排與處理等,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這是失念但不散亂。

  (7)、掉舉:于所觀境,心不安定,常回憶過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樂事,在靜坐時一直回味,時不時想到它。當一個人修到初禅後要入二禅時,他一直會回憶初禅的境,稱爲掉舉。

  (8)、不正知:對于所觀之境,不能正確明了;對自心不知安在何處。例如靜坐時觀察呼吸,對于出入息的進出、粗細不能明了。

  叁、總結:

  (一)、煩惱之生起:內心先有煩惱業習種子爲因,現前種種境界爲緣,因緣會合煩惱生起,無有煩惱者,隨緣生故無自性。

  (二)、煩惱之滅除:不正見及疑在見道後即刻不生,其余煩惱必須通過修道一分一分地除去。覺悟後常能以智慧觀照,生起正念、正知,則煩惱業習便無緣生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則煩惱永不生,既是斷煩惱。

  (叁)、煩惱是苦,苦不一定有煩惱。證悟有余涅槃的羅漢還在苦中,在進入無余涅槃之前還有行苦。業種子以煩惱爲助緣而加速受報,並造新殃。業種子無煩惱爲助緣便不得增長,然非斷滅。煩惱雖無自性,空無人我,但因果業報不虛。

  叁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義: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衆生在叁界六道中輪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沈,無依無靠,甚爲可憐;這好比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南洋討生活的人兒,他們離鄉背景,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地在一個人地生疏的新環境裏生活,真是可憐;又比如爲了避開戰火的蹂躏,從越南逃來新加坡的難民,他們無依無靠,連一個親人也沒有,只依靠他國與社會熱心人士的救濟,過著寄人籬下地淒慘生活。這與我們在生死輪回的業海中飄浮,無依無靠的情景時一樣的。以世間法來說,我們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來講,以生死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用的,因爲你我都還在生死輪回之中,怎麼能做別人的依怙呢?比如,兩個不會遊泳的人同時跌進海中,誰能夠搭救、扶持誰呢?我們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中浮沈,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叁寶才能做我們衆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二、叁皈依:

  (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爲模範、爲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此外,我們凡夫誰也靠不住,因爲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來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今生是好人,來世可能墜落,這樣的人我們怎樣依靠呢?所以唯有脫離六道輪回,大覺大悟的聖者--佛陀,才能做爲我們的依怙。

  佛陀覺悟世間的真相,他的叁業清淨,沒有過失,這就是他的清淨處。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煩惱,誰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個斷除煩惱的聖者,所以我們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願度一切衆生,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所以我們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並不是依賴佛陀,不能像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我們皈依佛是以他爲導師,親近佛。我們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願心,希望能夠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羅漢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羅漢,他們生生世世追隨佛陀,因爲阿羅漢證悟後深深的體驗到解脫的自在,他們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們真正的皈依處。

  我們皈依佛後,應以佛陀爲導師,向他學習,如見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禮拜他。佛陀在生死輪回,還沒覺悟的時候,所做之一切都是爲了衆生;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修種種的難行、苦行都是爲了度化衆生;佛陀修行圓滿,證得涅槃,不辭勞苦的爲衆生闡釋佛法,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偉大的聖者,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所以我們應該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禮拜佛陀。禮拜佛陀並不是向他祈求什麼,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皈依法: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咱們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詭則,既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狀態,有一定的性質,都稱爲法。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稱爲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在這些教法當中,有很多種類,例如: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是皈依涅槃清淨的法,既是我們要皈向解脫者內心清涼、清淨、不生不滅、無爲之快樂的法。

  (叁)、皈依僧:僧就是和合衆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這些實踐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稱爲僧,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然而這裏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聖賢僧,就是佛陀在世時,僧團中有很多證果的聖人,他們依據佛法修行,結果解脫證果,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榜樣。看到聖賢僧,我們應該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斷除煩惱,于聖者一樣解脫生死,證得涅槃。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實行,我們應該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稱爲叁寶。

  (四)、叁寶的種類:

  (1)、化相叁寶:1、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釋迦牟尼佛--佛寶,降生人間;2、當時跟隨佛陀的有無數出家的凡聖弟子--僧寶;3、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演說開示的種種教理,如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法寶。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稱爲化相叁寶。

  (2)、住持叁寶:1、我們現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像--佛寶;2、我們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的出家衆弟子--僧寶;3、凡是佛弟子所結集的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寶,稱爲住持叁寶。有這些住持叁寶,才能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而我們有因緣遇到,這是人間最難得的事。因爲在六道輪回中很難遇到佛、法、僧,故稱之爲叁寶。因爲我們見到佛、法、僧,會生起解脫、清淨之心,有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脫;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叁寶,我們就很難有因緣解脫,所以佛、法、僧是難能可貴的,合稱爲叁寶。

  二千多年前化相叁寶中的佛陀,已離我們遠去,無緣見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叁寶中的玉琢、石刻、金鑄、紙繪,乃至木雕的佛像,這些只不過是假像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佛像,會興起佛的心想,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戀慕佛陀。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能夠繼續在我們的心裏種下善根,依這個化相叁寶,提升我們的內心,對于叁寶更進一步的皈向。

  (3)、自性叁寶:我們到寺廟去禮拜佛陀,能生起清涼與清淨的心,希求涅槃的心…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