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P7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因爲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滅,裏面找不到一個“我”。諸法無我,又是不生不滅,所以沒有人進入涅槃。覺悟者證悟涅槃時,並不是感受到“我”證悟到涅槃,因爲當有“我”的概念生起時,它就生起凡夫見了,所以涅槃者很肯定,也不覺得有“我”證悟涅槃。在這世間裏,凡夫一直執著又“我”,認爲“我”這個衆生坐在大悲殿裏聽法,當你證悟涅槃,就很清楚的知道沒有我坐在大悲殿裏。者是很難想像的,但是實際上就是如此。因爲剛才我們是用一念一念生滅的心,正忙著在身體內、心念中、身體外、不是身體不是心以外尋找“我”。這樣,我們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滅,這些生滅的心都找不到我。那麼,當修行者證悟諸法不生不滅時,它知道這個生滅的心都是不生不滅時,那個我去了那裏呢?根本沒這回事,好像剛才我問那位居士,他真的見到它家裏的豬沒有豬,也不叫做什麼名字;同樣的,真正見到涅槃者,他就知道根本沒有“我”這回事,也沒有想起有沒有我進入涅槃,所以證悟涅槃是沒有人證悟涅槃。經中說沒有中生滅度,既是說沒有衆生進入涅槃。覺悟就是無人,也無我在輪回。覺悟者真正覺悟到沒有人,也沒有我,所以沒有證悟涅槃者。這樣的覺悟者,他內心歸于平靜無生、清涼自在、無爲、離一切妄想。爲什麼呢?那是因爲他離一切“妄想”。“妄想”就是衆生種種的心念,根據佛法說我們衆生從出世到現在都在妄想中,這些妄想告訴我們世間種種的事情。比如剛才所講的“雨水”,你認爲天上有雨水落下,這就是妄想,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因緣形成“水”從天上掉下來,並沒有雨水,雨水只不過是一個名稱罷了;進一步說“水”也是一個名稱。我們在名稱裏面生起種種妄想,所以當一個人沒有種種妄想之後,就不會認爲有雨水掉下來,那時候他內心歸于平靜,稱爲寂靜,所以涅槃是離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語言當中,凡夫執著語言,依據種種名稱,分別種種事物,是我們墜入種種語言、事物當中。因爲涅槃是離開妄想,不在語言範圍裏面,所以涅槃不可以用語言來闡釋。《法華經》上說:“諸法寂滅相,不可義言宣。”既是此意。

  雖然沒有證悟涅槃的人,但是凡夫的我們還是要依賴語言來了解它,結果佛陀慈悲,巧妙的運用語言來告訴我們,有所謂證悟涅槃的聖者,他們是:

  佛陀--證悟無上正等正覺得覺者。

  菩薩--證悟到無生法忍、無住涅槃的聖者。

  辟支佛--證悟涅槃的聖者。

  佛陀運用語言宣說這些值得我們學習的聖者,但是學佛者千萬不要執著有阿羅漢進入涅槃,因爲阿羅漢沒有說他進入涅槃,而是凡夫認爲有“人”進入涅槃。我在舉一個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來,剛好滴在一朵花上,這跟你用澆花器澆花是一樣的,而你卻認爲是“雨水”滴在花上;進入涅槃只不過是諸法的因緣已經散離了,他進入涅槃,但是沒有任何“東西”進入涅槃;既是說一個人的生死因緣已經沒有了,我們說他進入涅槃,但是並沒有“人”進入涅槃。

  我們學佛者,或時在座各位總會有一些疑問,那就是諸佛、菩薩、阿羅漢死後何去何從?佛陀去了哪裏?現在在何處?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沒來救度我們?佛陀說這些疑問是迷者的無明妄想,對事物如實知見的證悟者來說,在他們的智慧中並沒有此煩惱。凡夫有無明妄想,認爲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是誰?他就是佛陀,所以我們要找佛陀去了哪裏?如果沒有“我”,沒有“他”,有誰去了哪裏?所以我們不可以說證悟涅槃的佛、菩薩,他們現在在哪裏?根本沒有這回事。打一個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鏡上,叫做“眼鏡花”。因爲我們凡夫把在湖裏的水叫做“湖水”;在海裏的水叫做“海水”;在河裏的水叫做“河水”,所以這朵花在我的眼鏡上,我把他叫做“眼鏡花”。我把花從眼鏡上拿下,你就認爲“眼鏡花”不見了。但是當我們認真、理智的想一想,並沒有這回事,只不過我們凡夫執著名稱裏面有一實體,就有東西來,就有東西去,眼鏡花亦複如是。如果你認爲有眼鏡花,那就是執著眼鏡花這個名稱,而生起妄想。因爲這些妄想,所以我們就生起佛陀入涅槃後去了哪裏的疑問,證悟涅槃者離一切妄想,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我們凡夫沒有辦法知道涅槃的境界,唯有智者內證,不可以凡夫的戲論來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稱爲戲論,我們不可以此來分別、了解涅槃,以及證悟涅槃者何去何從。生死來去是衆生無明的妄想,這是我們凡夫迷惑之所見,把一切看成是實在。比如剛才我講的眼鏡花就是這樣産生的。因爲我們執著種種妄想而迷惑,見到有生、有死、有衆生、有我,認爲實在有而生起執著,就看到生、滅。實際上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所以涅槃並不是生、滅幻相以外,還有個不生不滅的境界。既是說:我們往往誤會在生、滅中沒有涅槃,而在生、滅以外可以得到涅槃,這是不對的。因爲我們妄想執著有生、滅,而看到生、滅之相,實際上在生滅當中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叁法印的第叁個法印是涅槃寂靜,它是指萬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但是凡夫不知不覺,大慈大悲的佛陀卻爲愚昧、執著的我們開示诠釋。

  四、總結:

  佛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如果有人演說佛法,其佛法中包含這叁個真理,那麼,這些佛法就是屬于出世間法,稱爲究竟、了義法。既是說他所演說的佛法已經徹底地講到究竟處了;如果不符合這叁法印,那麼,這些佛法只是屬于世間法的範圍而已。如果徹底、清楚地闡釋佛法的話,那必定具足這叁法印。比如有人說一切都無常,那是講錯了,因爲諸行無常不是一切無常。如果一切都無常,那豈不是佛無常,涅槃也無常嗎?所以我們用此叁法印來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否了義。

  有些佛法並不包含叁法印,比如:佛陀告訴我們在生死輪回中,如要離苦,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屬于世間法,它並不在叁法印的範圍。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們升天,不能朝向解脫,所以叁法印是用來印證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學會這叁法印,以後有人問你佛教講演些什麼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他,究竟佛法都離不開這叁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們凡夫對它不知不覺,偉大的佛陀就爲我們闡釋。叁法印並非屬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發現此真理的人是釋迦牟尼佛,從佛陀的口中講演出來,所以稱它爲佛法。佛法亦是一個名稱,就如“眼鏡花”一樣,我們不要被這個名稱所束縛,不論何人講出的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說,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說,所以我們聽聞佛法時,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殺人魔說叁法印,只要說對;不是因爲他是殺人魔,就認爲他演說的叁法印是錯的。因爲真理就是真理,絕不因爲是誰講演就是對或錯,所以我們要確認、辨別佛法真理的中心--叁法印。

  四聖谛

  【四聖谛的意義】

  “谛”就是如是不顛倒,既是真理。“聖谛”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四聖谛”說四種真理:一者、苦聖谛;二者、集聖谛;叁者、滅聖谛;四者、道聖谛。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隨著佛陀而解說,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聖谛來度化衆生。辟支佛知道世間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滅苦的果,但是卻沒辦法講出滅苦的“道”。這個“道”是種種的修行方法,他沒有辦法開示诠釋,所以四聖谛唯有佛陀能圓滿的闡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沒有四聖谛,其他的聖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佛陀闡釋四聖谛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間的因。在經典中有這樣的比喻:衆生的身心有種種的生死業以及煩惱,既是有各種的心病,佛陀將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處,告訴衆生,並且指出那些解脫的聖人,沒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悅,以及解脫病苦的方法。

  【四聖谛的次序】

  (一)、苦谛: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集谛: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叁)、滅谛:說明解脫與證果。衆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淨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一、苦聖谛】

  苦既是逼惱的意思。衆生經常被無常所患累、所逼惱,所以說是苦。苦相可分爲叁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爲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兩種果報。

  (一)、苦處:

  (1)、有情世間:衆生的身心活動,稱爲有情世間。1、根據衆生的種類來分:

  它可分爲五類:地獄、惡鬼、畜生、人、天人,稱爲五趣;另一種分類加上阿修羅,和稱爲六道。

  2、根據叁界來分別:

  根據欲(欲望)以及色(物質),有情世間可分爲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

  a、欲界:有飲食、睡眠、情愛(淫欲),這叁種欲望。欲界的衆生皆具有此叁種欲望,然而人類除了這叁種欲望外,還加上愛財,愛名,稱爲五欲。

  b、色界:此界的衆生都是依據禅定進入色界,沒有欲界衆生的欲望,唯有清淨微妙的色身。

  c、無色界:無色界的衆生不但沒有欲望;而且也沒有身形的器界;他們沒有身體,也沒有外在物質的世間;只有五蘊中的“受”、“想”、“行”、“識”等的心,以…

《佛學基礎知識 (廣超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