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四十叁

  卷四十叁

  譯文

  禅宗初祖菩提達摩自印度來華,只是傳授「一心」法門。二祖慧可求攀緣思慮不安定之心未能獲得,便知只有一種真實之心,它圓滿成就而周遍一切。當下他就斷絕言說和思想,證得究竟真理,受達摩的印可,從而使一心法門盛行於世,直至今日。請問:你爲企麼卻要執著於言說,違背禅宗之旨?又請問:叁乘義理之學,難道還自有階等?

  答:在前面標舉宗旨的部分中,已經提及本書大旨。如果定信入我這《宗鏡錄》所說,並且給以正確理解,那麼,隨意舉出一例,便可斷絕言說和思想,達成正覺。我發現,當今的學佛者,只重思量分別,多執著於言說。他們口頭上說「心外無法」,但第一雜念總隨順外境而生起;只是嘴上說「萬法皆空」,但每一作爲都受「有」的支配;又只會總舉「一心」名字,而於心識的各類性能卻一概不知;若是談及無量法門,則又唠唠叨叨沒完沒了。這裏我所集錄的,正是爲了成就前面標舉的宗旨,沒有任何別的旨意敢妄作陳述了。

  這一心法門,乃是凡夫和聖者的根本,若是不首先弄明白心識的各類性能,又怎麼能深究佛法的根源呢?所以需要以現量、比量、聖教量這「叁量」來判斷是非,展開契合於真如的無心無作的修行;又需要以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四分」來成就體用,達到最爲真實的認識。然後再以「十因」、「四緣」,辨明染、淨之法的生起處;以「叁報」、「五果」,審察真、俗事理的所歸。這樣,就能排斥小乘,去除邪僞;剔盡情見,破除執著。

  於是,達摩波羅菩薩深入闡明瑜伽學派唯識之旨,廣泛傳播於印度。這一瑜伽唯識之學傳入中國,遂使已經西沈的佛教太陽再度明亮,已經消散的智慧祥雲再度生起。由此而獲得自心與外境的融通,自身與他物的交徹;既不一也不異一旦與外境接觸便冥合宗旨;既非有也非空,隨順機緣而與真如相合。若是未能通曉「叁量」,怎麼去區分真實和虛妄?若是不懂得「四分」,理體和功用都將不複存在。

  原典

  夫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二祖求緣慮不安之心不得,即知唯一真心,圓成周遍。當下言思道斷,達摩印可,遂得祖印大行,迄至今日。雲何著於言說,違背自宗?義學(注釋:佛教中講究(偏重)義理之學的派系。如俱舍學、唯識學等建立名數,闡述因果階位。《釋氏稽古略》卷四:「兩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賢首之疏鈔,義學而已。士大夫聰明超轶者,皆厭聞名相因果。」)叁乘,自有階等?

  答:前標宗門中,已唯提大旨。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窈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於「有」;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注釋:指心識各自所具的固有性能。心識以各自的性能,作用於外境之上,又作用於所對事物的相狀上。《成唯識論》卷二:「識以了別爲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今所錄者,爲成前義,終無別旨,妄有披陳。

  此一心法門,是凡聖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故須「叁量」(注釋:量,是尺度、標准的意思,指知識來源、認識形式以及判定知識真僞的標准。叁量,指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指感覺,是感覺器官對於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維分別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比量是在現量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爲根據,由已知推論未知的思維和論證形式。聖教量則是以本派系所尊奉的經典作爲正確知識的來源或標准。)定其是非,真修匪濫;「四分」(注釋: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識宗的認識學說。分,是分限差別的意思;四分,指八識中第一識的四種作用。它們是:相分,指所緣的境,即認識對象;見分,是與相分對待的識能夠認識的部分,具有對相分進行思慮、分別的能力;自證分,指證知見分的認識能力,是見分的見證者;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的再證知能力。)成其體用,正理無虧。然後十因(注釋:指說明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得以産生的十種原因。它們是: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這十各種活動中的決定作用,以及輪回業報的必然性。)、四緣(注釋:指一切有爲法所藉以生起的四類條件,概括說明一切因緣。它們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辯染淨上生處,叁報(注釋:指叁種果報。它們是:現報,依現在的業而受於現在的果報;生報,依這一生的業而受於來生的果報;後報,由作業的這一生經二生以上才受取的果報。)、五果(注釋:因果關系中與「因」相對的部分稱爲「果」。五果指:異熟果,指由前生善惡等行爲所招致的苦、樂等果報;等流果,指由前面的善惡而生起後面的善惡,後者的果在道德性質上與前者的因相同;離系果,指經過修習而斷絕一切煩惱所得的最高結果——「涅槃」;士用果,指人們使用工具所造作的各類事情,實指「俱有因、同類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引,故稱爲士用果;增上果,指上述四果之外的一切結果。),鑒真俗之所歸。則能斥小除邪,刳情破執。

  遂乃護法菩薩,正義圓明,西天大行。教傳此土,佛日沈而再朗,慧雲散而重生。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若不達「叁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體用俱失。

  譯文

  問:爲什麼不依據禅宗,追蹤佛學正路,只要於一切場合無所執著,放曠隨緣,自由任運,沒有造作,也不作修習,便自然契合真如實相?何必要將自己的志向加以拘束,曲從義理、迷於文字?這樣做,可以說是抛棄清靜而追求喧鬧,厭離相同而喜愛差異。

  答:近代以來,禅門師徒相承,不看經典,專愛執持一已的見解,不能契合圓通的闡釋。有的自稱覺悟未擺脫意解情執,即使得了所謂「叁昧」,其實也不過是固守愚昧而胡亂印證。所以後學這輩難免不生訛謬,不能禀受達摩所傳一心法門。這些情況,早在先聖的教說中已一一被破斥,比如說「於一切場合無所執著」這句話。所以,阿難遙知末法到來時,都將墮入這種愚暗之中,於是在「楞嚴法會」上,他故意示現疑惑、生起執著,釋迦牟尼佛便親自加以破斥。

  《首楞嚴經》上記載說,阿難對佛說:「世尊,我過去看到佛與大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輪。他們常說,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都無所在之處。一切處都無所執著,名之爲「心」。那麼,我也無所執著,能名之爲心嗎?」

  佛告訴阿難說:「你說覺知、分別、心性都無所在之處,凡是世間、虛空以及所有水陸飛行的物類,可以稱之爲一切;你若不執著,那麼這些是屬於「有」還是「無」?如果說是「無」,那它們就等同於龜毛兔角。什麼叫做不執著?有不執著,不可以稱作無;無形相才是無,不是無則是有形相;有形相則表明有所在之處,怎能說是無執著?所以,應當明白,把一切無所執著稱作覺知之心,這絕非正確的認識。」

  又所謂放曠隨緣、自由任動,這在《圓覺經》中尚且被列爲「四病」之一。脫離這「四病」,就知道了清淨。能作這樣的觀察思維,才稱得上是「正觀」。若不是作這樣的觀察,則稱爲「邪觀」。

  根據以上所說,不光是在作「無著」、「任緣」的見解時,墮入錯誤的觀察思維,乃至即使生起寂然與真如冥合的心性活動,也都是在保留引發萬物的「意地」。比如,有禅者問慧忠國師:「不使心警覺以引起活動時,能獲得寂靜默然嗎?」國師回答說:「若是見到寂靜默然,便是使心警覺,引起活動。」所以意根難出,凡有所動靜,都將落入「法塵」。

  由此可知,這些都是執持已心而生的錯誤認識。修習禅學的人把疾病當作佛法,這就好似蒸砂做飯或緣木求魚,費盡氣力,枉自經曆無盡劫難。況且經典中佛的言論,要是幽深玄微了,則說理的語奂就沒有辭采,它就無法適應衆生妄情所見;要是粗淺浮乏了,則富有辭采的語句也就難以說出什麼道理來。

  再者,若是執著於隨順機緣、無所染著,那麼他就將全部落入邪僞之見;相反,當得到成就方便法門時,他所說的定會宣傳契合正理。所以,藥與病一時難辨,取與舍都不允許。關鍵是只要直下覺悟自心,那麼自然會斷絕言語、思慮,達到外境和智慧一齊泯寂,自身和萬物同歸虛空。

  原典

  問: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學正路,但一切處無著,放曠任緣,無作無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懷局志,徇義迷文?可謂棄靜求喧,厭同好異。

  答: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專已見,不合圓诠。或稱悟而意解情傳,設得定而守愚暗證。所以後學訛謬,不禀師承。先聖教中,已一一推破,如雲「一切處無著」者。是以阿難懸知末法皆墮此愚,於「楞嚴會」中示疑起執,無上覺王以親诃破。

  《首楞嚴經》雲,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佛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像,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有爲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又所言放曠任緣者,於《圓覺》(注釋:意爲圓滿的靈覺。一切有情都有本覺,有真心,自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體而言,名爲一心;就因而言,名爲如來藏;就果而言,名爲圓覺。佛爲使衆生證此圓覺,說了《圓覺經》。《圓覺經》:「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中猶是「四病」(注釋:《圓覺經》所說衆生在求取圓覺過程中的四種病。它們是:作病、任病、止病、滅病。)之數。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如上所說,不唯作無者、任緣之解,墮於邪觀,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皆存「意他」(注釋:意,指第六識意識;它是前五識的共同依據,也是産生萬物的場處,所以叫做「地」。)。如有學人問忠國師雲:「不作意時,得寂然不?」答:「若見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難出,動靜皆落法塵(注釋:六塵之一。一切事物爲第六意識所攀緣,名爲法塵。)。

  故知並是執見。修禅說病說法,如蒸砂作飯,緣木求魚,費力勞功,枉經塵劫。且經中佛語,幽玄則義語非文,不同衆生情見,粗浮乃文語非義。

  又若執任緣無著之事,盡落邪觀;得悉檀方便之門,皆成正教。是以藥病難辯,取舍俱非。但且直悟自心,自然言思道斷,境智齊泯,人法俱空。

  

《宗鏡錄 卷四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