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 卷叁十六

  卷叁十六

  譯文

  問:「頓漸四句」指的是什麼?

  答:第一、漸修頓悟;第二、頓悟漸修;第叁、漸修漸悟;第四、頓悟頓修。《楞伽經》裏面說到「四漸四頓」。

  或說頓悟頓修,正相當於《宗鏡錄》。比如華嚴宗,求得覺悟猶如日出光明遍照,無論是「解悟」還是「證悟」,凡悟都是頓。又比如磨鏡,一進遍磨,但明淨有漸。

  現在要說的是,「明」是「本覺光明」,「漸」是「圓通之漸」。所謂「明」是「本覺光明」,恐怕是指拂鏡並非頓悟。明鏡本來清淨,又何須拂拭塵埃?這是六祖惠能直顯衆生本性,破除他們漸修的思想。現在爲了順應經典所說,闡明漸證。隨著漸證而隨之光明覺悟,這實際上都出自本覺光明。所以說,「明」是「本覺光明」,也就是無念本體上自有真正的「知」,並非別外還有什麼「知」;這「知」也就是心體。

  所謂「漸」是「圓通之漸」,乃是天臺智顗的思想。他認爲,逐漸的「漸」並非「圓漸」,圓通的「圓」並非是「漸圓」。意思是說,漸修者也有圓通的漸修,而圓通者也有漸修的圓通。漸修者的「漸」,猶如大江發源於岷山,其源頭十分細小。漸修者的「圓」,則好比大江千裏浩瀚奔流。圓通者的「漸」,猶如江水入海,雖主說起初尚淺,但此時的一滴水,已勝過大江之水,更何況細小源頭之水?圓通者的「圓」,則好比江水已改於大海的最深處。所以,這裏所說的「漸」,是圓通者的「漸」,它業已勝過漸修者的「圓」,更不用說漸修者的「漸」。

  《禅源諸诠集都序》說:頓門有兩種,一是「逐機頓」,二是「化儀頓」。

  第一、所謂「逐機頓」,是說遇到凡夫中的上根利智者,直示真實的佛法,使之聞而隨即頓悟,全然等同於佛果。如同《華嚴經》中所說,當人初發求菩提之心時,便獲得阿耨多叁藐叁菩提;又如同《圓覺經》中所說,以心觀照真理並依此而實踐,但是成佛。

  第二、所謂「代儀頓」,是說佛在最初成道時,爲宿世緣熟的上等根機者,一時頓說性相和事理、衆生的一切煩惱、菩薩的一切修行、賢聖的階級地位、諸佛的一切功德。「因」裏成包容著「果」,所以初發求菩提之心時,隨即獲得菩提;「果」裏面徹透著「因」,修盡階位仍等同於菩薩。只有《華嚴經》這一部經,才可以稱做「頓教」。《華嚴經》所說的一切現象,是一心所緣起的現象,而一心又是一切現象所會歸的一心。這裏,「性」與「相」圓融無礙,「一」與「多」自在通達。

  所以,應當懂得,倘若不能直接了悟自心,怎麼能成就圓通頓悟?隨順它說而胡亂修學,終究難以達到真理。這一部《宗鏡錄》,說的是圓通頓悟法門。這一圓頓法門,相即於自心,了達它則無邊無際,更無前後可言,萬法同時由此而顯現。所以《永嘉證道歌》說:「由此而以禅門了卻之心,頓入無生無滅的慈悲、忍辱境界。」

  此外,若是先悟而後悟,這叫做「解悟」;若是先修而後悟,這叫做「證悟」。再者,關於頓教,最初如在講贊《華嚴經》的盛大法會上,於逝多林中,佛入師子奮迅叁昧,與會大衆也都頓時證得法界,沒有例外。後來,及至佛將滅度之時,在拘屍那城的娑羅雙樹之間,作大師子吼,顯示萬法無生滅變化的原理,十分肯定地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凡有「心」的衆生,定然會成佛,畢竟入涅槃、得常、樂、我、淨境界,並使之安住於甚深秘密的法藏之中。

  這種教法,本來就是從世尊真實心體中流出,這一真實心體也凡夫和聖者所依的一心真體,它隨順機緣而流出,展轉而遍及一切處(十二處)。一切衆生的身心之中,只要在各自心中靜念,加以如實思維,便一一如此這般顯現於《宗鏡》之中,了然清楚明白。一旦生起這種無涯的真如妙用,但能周遍法界無邊的虛空;無一塵而不廣被光明,每一念都蒙受它的照耀。這說明,般若無知的妙用,妙用沒有邊際;涅槃寂靜的宗旨,宗旨哪有盡頭?所以,就像〈般若無知論〉所說的……

  對這段話的解釋如下:「般若無知」,這是〈般若無知論〉的宏大綱要,也是《宗鏡錄》的主題,其思想微妙難解,所以全文加以引用,作爲對它的證明。所謂「般若」,乃是智慧之用;「無知」,則是智慧之體。因爲功用不離本體,所以「知」就是「無知」;又因爲本體不離功用,所以「無知」也就是「知」。倘若說有知識,那是指攝取事物形相的知識,所以要受到所知道的形相的束縛,不能普遍知道一切。所以〈論〉中說:「有所知,就會有所不知。」倘若是真如實相的「知」,就不會受所知事物形相的妨礙,就能普遍知道一切。所以〈論〉中說:「因爲聖之之心無知,所以無所不知。」]

  概括地說,只要理事無礙,非相即也非相離。如〈論〉中寫道:「因爲精神無所思慮,所以能獨自成爲世外之王;因爲智慧無知,所以能於事物之外産生玄遠的作用。」這是指不與事物相即。智慧雖然超然事外,卻並非不與事物發生聯系;精神雖然處於世外,卻終日不離域中,這是因爲它們不脫離事物。理體與事物既非相即也非相離,事物與理體也是這樣。所以,理因事而得以彰顯,理貫通於事;事因理而得以形成,事也貫通於理。理與事相互交徹,般若運用自如。所以能有、無齊行,權、實雙運。怎麼能或執著於有、或執著於無,於聖者的旨意産生迷妄呢?

  所以〈論〉中說:「要說般若是有,但它既無形相又無名言;要說般若是無,但聖者又給予了它以特殊的功能。」爲什麼?因爲這「有」是沒有的有,所以哪來的名言?又因爲這「無」是非無的無,何曾欠少了它的本體?「有」與「無」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名言概念,但它們的性體則是同一個。既不可以「有」爲真有,也不可以「無」爲真無。

  所以〈論〉中說:「因爲是非有,所以雖有知識,卻又是無知。」這是因爲知識本身就沒有實體,何須等到失去了這種知識,然後才無知呢?〈論〉中說:「因爲是非無,所以無知而又知道一切。」這是因爲真如實相的「知」,它不同於木石之類,因爲「無」而失去觀照功能。它所具備的靈知靈覺的本性,雖然沒有名言相貌,卻能寂照一切而無一遺漏。

  原典

  問:如何是「頓漸四句」?

  答:一、漸修頓悟;二、頓悟漸修;叁、漸修漸悟;四、頓悟頓修;《楞伽經》中有四漸四頓。

  或頓悟頓修,正當《宗鏡》。如華嚴宗,取悟如日照,即解悟、證悟(注釋:得悟的兩種徑途。一般認爲,先悟後修爲解悟,先修後悟爲證悟。《宗鏡錄》卷叁十六也說:「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皆悉頓也。又如磨鏡,一時遍磨,明淨有漸。

  今論「明」是「本明」(注釋:又名「元明」。指本覺的理體清淨無垢,有大智慧光明。《楞嚴經》卷一:「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漸」爲「圓漸」。「明」是「本明」者,恐謂拂鏡非頓。明鏡本來淨,何用佛塵埃?此是六祖直顯本性,破其漸修。今爲順經,明其漸證。隨漸隨明,皆「本明」矣。故雲,明是本明,即無念體上自有真如,非別有「知」;「知」即心體也。

  「漸」爲「圓漸」者,即天臺智者意。彼雲,「漸漸」非「圓漸」,「圓圓」非「漸圓」。謂漸家亦有圓漸,圓家亦有漸圓。漸家漸者,如江出泯山,始於濫觞。漸家圓者,如大江千裏。圓家漸者,如初入海,雖則漸深,一滴之水,已過大江,況濫觞耶?圓家圓者,如窮海涯底。故今雲漸,是圓家之漸,尚過漸家之圓,況漸家之漸?

  《禅源集》雲:頓門有二,一、「逐機頓」(注釋:兩種頓門之一。指對於上根利智者,直示真實佛法,使之聞而隨即頓悟。《禅源諸诠集都序》卷叁:「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聞即頓悟,全同佛果。」),二、「化儀頓」(注釋:兩種頓之一。化儀,化導的儀式,指佛陀一生教化衆生的儀式、方法。化儀頓,指佛陀以不同化導儀式,爲上根者宣說不同教說,使之一時頓證菩提,入菩薩果位。《禅源諸诠集教序》卷叁:「佛初成道,爲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衆生萬惑、菩薩萬行、賢聖地位、諸佛萬德。因該果海,初心即得菩提;果徹因源,位滿猶稱菩薩。」)。

  一、「逐機頓」者,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聞即頓悟,全同佛果。如《華嚴》中,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注釋: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爲「無上正等正覺」。指那種能夠覺知一切真理,並能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智慧。這種智慧只有佛才具有,是超人的。《大智度論》卷八十五:「唯佛一人智慧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乘菩薩行的全部內容,就在成就這種覺悟。);《圓覺》中,觀行(注釋:以心觀照直理並依此而展開實踐。)即成佛。

  二、「化儀頓」者,謂佛初成道,爲宿世緣熟上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事理、衆生萬惑、菩薩萬行、賢聖地位、諸佛萬德。「因」該「果」海,初心即得菩提;「果」徹「因」原,位滿猶同菩薩。此唯《華嚴》一經,名爲頓教。其中所說諸法,是全一心之諸法,一心是全諸法之一心。性、相圓融,一、多自在。

  故知若不直了自心,豈成圓頓?隨他妄學,終不成真。此《宗鏡錄》,是圓頓門。即之於心,了之無際,更無前後,萬法同時。所以《證道歌》雲:「是以禅門了卻心,頓入無生慈忍力。」

  又若用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又頓教,初如華嚴海會,於逝多林中,入師子嚬呻叁昧(注釋:即「師子奮迅叁昧」。《華嚴經疏鈔》卷六十:「頻中奮迅,俱是展舒四體通暢之狀。」當師子奮迅時,開展諸根,身毛全部直立,現出威怒吼哮的形相。佛入這一叁昧,則奮起大悲法界之身,展開大悲根門,現示應機之威,使外道、二乘小獸懾伏,因而名「師子奮迅叁昧」。),大衆皆頓證法界,無有別異。後乃至將欲滅度,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問,作大師子吼,顯常住法,決定說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法。」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究竟涅槃,常樂我淨;皆令安住,秘密藏(注釋:意爲秘密的法藏。秘密,指甚深奧秘的教義,以及佛的境界,決非凡夫所能了知,也不會向一般根器者分開示說。藏,法藏,指佛教經典。)中。

  以此教法,本從世尊一真心體流出,亦只是凡聖所依一心真體,隨緣流出,展轉遍一切「處」。一切衆生身心(注釋:有情的正報。構成衆生的「五蘊」之中,色蘊指向「身」;受、想、行、識四蘊指向「心」。)之中,只各於自心靜念,如理思維,即如是如是,顯現於《宗鏡》中,了然明白。起此無涯之一照,遍法界無際之虛空;無一塵而不被光明,凡一念而鹹承照燭。斯乃般若無知之照,照豈有邊;涅槃大寂之宗,宗何有盡?故如〈般若無知論〉雲……  

  釋曰:「般若無知」者,是一論之宏綱,乃《宗鏡》之大體,微妙難解,所以全引證明。夫「般若」者,是智用;「無知」者,是智體。用不離體,「知」即「無知」;體不離用,「無知」即「知」。若有知者,是取相之知,即爲所知之相縛,不能遍知一切。故〈論〉雲:「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若是無相之「知」,不被所知之相礙,即能遍知一切。故〈論〉雲:「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

  以要言之,但是理事無礙,非即非離。如〈論〉雲:「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者,不即事也。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者,不離事也。理非即非離,如事亦然。是以理從事顯,理徹於事;事因理成,事徹於理。理事交徹,般若方圓。故能有、無齊行,權、實雙運。豈可執有執無,迷於聖旨乎!

  所以〈論〉雲:「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何者?此「有」是不有之有,曷其有名?斯「無」是不無之無,甯虧其體?有、無但分兩名,其性元一。不可以「有」爲有,以「無」爲無。

  故〈論〉雲:「非有,故知而無知」者,以知自無性(注釋:性,體的意思。無性,指一切事物沒有實體,處於永恒的生滅變化中。《法華經》:「知諸法常無性。」),豈待亡知,然後無知乎?〈論〉雲:「非地,故無知而知」者,以無相之「知」,非同木石,「無」而失照。此靈知之性,雖無名相,寂照(注釋:寂,指真如之體;照,指真智之用。體用雙舉,名爲寂照。)無遺。

  

  

《宗鏡錄 卷叁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