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來八千返】 梵網經說,釋迦佛來我們此世界度化衆生,已經來去八千次了。
【念】 1.思念。2.諷誦。
【念力】 五力之一。
【念天】 六念之一。
【念死】 八念之一。
【念戒】 六念之一。
【念定】 正念與正定。
【念法】 六念之一。
【念持】 憶念和受持。
【念施】 六念之一。
【念珠】 念佛時所使用的記數珠。
【念根】 五根之一。
【念處】 所觀念之處,亦即以智慧去觀察的境界。
【念誦】 意念口誦佛的洪名或是經咒。
【念僧】 六念之一。
【念佛】 有叁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念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
【念佛宗】 淨土宗的別名。
【念佛觀】 五停心觀之一。見五停心觀條。
【念佛叁昧】 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回向】 念佛完畢之後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的十六個字。
【念佛回向】 1.念佛的人,將所修的功德回向于淨土,或是回向給亡者。2.念佛之後所唱的回向文。
【念佛往生】 一心一意的念佛,于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往生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見四十八願條。
【念念】 連續不斷的意念。
【念念無常】 二無常之一。見二無常條。
【念無失】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念無滅】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忿】 即忿怒,遇不順意時,輕則忿怒罵人,重則發生打人等不良行爲,爲二十隨煩惱之一。
【忿結】 忿恨的心打成了結,很難消解。
【忿怒】 忿恨嗔怒。
【性】 實體之義。
【性心】 又名心性。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印象、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它譬如波。水與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水與波又是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性分】 諸法差別的自性。
【性地】 通教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性宗】 法性宗的簡稱,即破萬法之相,而顯萬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華嚴五教中的頓圓,天臺四教中的別圓,八宗中的叁論宗等都是。
【性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性佛】 法性佛,亦即叁身中之法身。
【性我】 本性之大我。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歸入于如來的性我。
【性具】 又名體具或理具,就是從本以來就有的意思。
【性海】 (喻)真如的理性深廣如海。
【性惡】 本性所具的惡。
【性罪】 二罪之一。見二罪條。
【性遮】 1.性罪與遮罪。2.性戒與遮戒。
【性德】 本性之德。
【性空】 謂衆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
【性空教】 南山叁教之一。見叁教條。
【性空觀】 南山叁觀之一,是小乘的觀法,觀察因緣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
【性相】 1.性就是諸法永恒不變的本性,相就是諸法顯現于外可資分別的形相。2.無爲法爲性,有爲法爲相。
【性相學】 性是諸法的本性,相是形相義理。俱舍與成實宗宣說小乘的性相,瑜伽唯識等宗宣說大乘的性相。學習上述諸論叫做性相學,也叫做法相學。
【性相一如】 謂理性和事相融通無礙,而體用不二。
【性相二宗】 法性宗與法相宗。見二宗條。
【所作】 身口意所動的造作。
【所藏】 阿賴耶叁藏之一。見阿賴耶條。
【所緣】 緣是攀緣的意思,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叫做所緣。
【所緣緣】 四緣之一。見四緣條。
【所知依】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它是遍依圓叁性所知法之所依,故名。
【所知障】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所遍計】 所普遍計度的法。
【披袒】 披是把袈娑蓋著兩肩,袒是露出右肩。
【披剃】 披起僧衣和剃發,指初出家做僧尼。
【拔苦】 救拔衆生的痛苦。
【拔目鳥】 十王經所說的二種鳥之一。二鳥是無常鳥和拔目鳥。無常鳥是杜鵑,拔目鳥是烏鴉。
【拔舌地獄】 造作口業的人所墮落的地獄。
【拘盧】 北拘盧洲的簡稱。見四大洲條。
【拘屍那】 拘屍那拉城,是釋尊入滅的地方。
【拘那牟尼】 佛名。見拘那含牟尼條。
【拘那含牟尼】 簡稱拘那含,華譯金寂,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五尊佛名。
【拘留孫佛】 又作俱留孫佛、鸠樓孫佛、拘留秦等,華譯爲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名。
【拘摩羅天】 又作鸠摩羅伽天,華譯爲童子天,因此天主不但是初禅天的梵王,而且其顔面猶如童子,故名。
【放生】 釋放被羁禁的生物。
【放逸】 放縱心思,任性妄爲。
【放光】 佛用神通力來發放光明。大凡佛的種種放光,都對衆生有利。放光也有各處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獄道的衆生,膝蓋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衆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餓鬼道的衆生,肚臍放光,是利益修羅道的衆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衆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衆生,口裏放光,是利益小乘的衆生,眉間放光,是利益大乘的衆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機,或是召集大菩薩,或是灌十方諸佛之頂。
【放光動地】 佛要說深妙的經典時,通常先發放光明和震動大地。
【明】 1.智慧的別名。2.真言陀羅尼的別名。
【明王】 密宗諸尊的稱號,如不動明王是。明代表智慧。爲化度惡神惡鬼,有的現忿怒身相,以智慧力催伏魔障。
【明地】 菩薩十地中第叁發光地的別名。見十地條。
【明處】 學習而生智慧之處,即五明。見五明條。
【明脫】 脫離愚癡叫做明;離開貪愛叫做脫。
【明達】 明是指叁明,達是指叁達。在阿羅漢叫做叁明,在佛則叫做叁達。明是明了的意思,達是通達的意思。
【明慧】 叁明與叁慧。
【明心見性】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明行足】 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明月摩尼】 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潔的摩尼寶珠。
【明得薩埵】 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聖人,因此位的聖人得明得定,故名。
【易行道】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東山法門】 指五祖的法門,因五祖弘忍禅師住在蕲州黃梅縣之黃梅山,其山在縣之東部,因而叫做東山。
【東土九祖】 指天臺宗在中國的相承,即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東臺二密】 東密與臺密,爲日本密教的二大派別,此二密不同的地方,是東密以大日如來爲本位,臺密以釋迦如來爲本位。
【東勝身洲】 四大洲之一。見四大洲條。
【東方淨琉璃醫王】 藥師如來。醫王即藥師,其國名叫淨琉璃,在東方。
【果】 1.由前因而生的後果。2.由道力而證悟的果位。
【果人】 果上的人。有叁種,即佛、辟支佛、阿羅漢。
【果分】 對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達到果德不可思議的境界。
【果地】 所證之果的地位。叁乘的果地各有不同,聲聞乘就有四果的分別。
【果果】 果中之至果,即無上大般涅槃。
【果號】 成正覺之後的佛名。
【果滿】 果上的功德圓滿。心地觀經說:“因圓果滿成正覺。”
【果德】 果上的功德,如涅槃之常樂我淨四德是。
【果斷】 修行人只把煩惱斷除叫做子斷,若連果報的身體也斷即叫做果斷。
【果位】 所證之果的地位。
【果位人】 已經證得果位的人,如阿羅漢、菩薩、佛等是。
【果報】 由于過去的業因造成現在的結果,叫做果,又因爲這果是過去的業因所召感的酬報,所以又叫做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果報的意義。
【果報土】 天臺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果縛】 被生死苦果所縛而不能解脫的意思。阿羅漢雖斷煩惱但未入滅,名子縛已斷,果縛猶存,若已滅度,入無余涅槃,便是連果縛也斷了。
【果縛斷】 把生死的苦果斷除,也就是進入涅槃的意思。
【果能變】 唯識宗的術語,對因能變而言。八識種子,各生八識之現行,名因能變;這由種子而生的八識,于現行時,又必從自識的自體分,變現見相二分,名果能變。
【果極法身】 與法性身同義。
【枝末*輪】 叁轉*輪之一。
【枝末無明】 從根本無明所生的隨煩惱。
【波旬】 六欲天魔王的名字。
【波斯匿】 古印度舍衛國國王的名字。
【波羅夷】 戒律中的極重罪,華譯斷頭,喻如斷頭,不能再生。又譯作棄,謂棄之于外。又譯不共住,謂不能入僧數。又譯退沒,謂其退失道果。又譯墮落,謂墮落于阿鼻地獄。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門,非釋迦子。比丘犯殺、盜、淫、大妄語四戒,叫做四波羅夷。
【波羅密】 華譯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波羅木叉】 華譯爲別解脫,是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
【炎經】 涅槃經的別名。
【炎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六,此地獄火隨身起,熱苦不堪。
【盂蘭盆】 華譯爲倒懸,是極苦的意思。
【直心】 正直而無谄曲的心。
【知見】 1.知識與見解。2.真知灼見。
【知法】 在顯教是指能了知各種經典意義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知論】 大智度論的別名。
【知足天】 兜率天的別名,亦即彌勒的淨土。
【知息出】 十六特勝之一。
【知息長短】 十六特勝之一。
【知息遍身】 十六特勝之一。
【知苦斷集…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