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男子。
【信女】 在家信仰佛教的女子。
【信心】 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信向】 信仰叁寶和歸向叁寶。
【信樂】 確信和愛樂。
【信慧】 五根中的信根和慧根,信根能破邪見,慧根能斷無明。
【信解】 確信和了解。
【信解行證】 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其法而修行,最後必能證悟道果。
【信不退】 叁不退之一。
【信成就】 六成就之一。
【信受奉行】 信受如來所說的法和切實奉行如來所說的法。
【信外輕毛】 (喻)信心動搖就好像輕毛一樣飄忽不定。
【信位菩薩】 證到十種信位的菩薩。
【剃發】 剃掉須發,是佛弟子出家之相,也是表明去除憍慢和跟外道的出家有別。
【枯定】 定多慧少的禅定。
【前念】 指過去的意念,未來的意念則叫做後念。
【前塵】 過去的事情。
【前佛後佛】 前佛是指釋迦佛,後佛是指彌勒佛。
【即】 融和不二不離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即離】 即與離。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別叫做離。
【即假】 圓教的假谛,乃空中二谛相即之假,故雲即假,以別于別教之假谛。
【即中】 圓教的中谛,乃空假二谛相即之中,故雲即中,以別于別教之中谛。
【即空】 一切法不是滅了之後才空,而是其自性本來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經說:“色即是空”。
【即空即假即中】 天臺所立之叁觀。見叁觀條。
【即心即佛】 又作即心是佛,或即心成佛,是此心就是佛的意思。
【即心是佛】 與即心即佛同義。
【即心念佛】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們的心性周遍法界,本來是清淨之佛體,但爲無明所覆蓋,不能顯現,不顯現所以才與彌陀相隔十萬億佛土,若顯現即得己身之淨土,此心便是彌陀。
【即有即空】 謂一切有爲法,其自性本來就是空,不是經過壞滅法之後才是空。
【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說叁密加持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即事而真】 謂事理本來不二,在淺近的事相上,就已具有最深妙的真理。
【垢】 煩惱的別名。
【垢結】 垢與結,都是煩惱的別名。
【垢識】 爲惑所垢的心識。
【契經】 契合衆生的根機而且契合真理的經文,即佛經。
【契機】 契合衆生的根機。
【契理】 契合真理。
【威儀】 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
【威儀師】 傳授如何行住坐臥的教師。
【威德】 可畏爲威,可愛爲德。
【威德叁昧】 發生威德力的禅定。
【威神力】 威嚴與神通的力量。
【帝釋】 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爲玉皇大帝。
【帝網】 懸于帝釋天宮的寶網。
【帝網天珠】 帝釋懸寶珠網以裝飾宮殿,這些寶珠的光明互相輝映,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現。
【幽冥】 地府之獄,幽暗無光。
【幽途】 幽冥的道途,亦即充滿罪惡的人死後所趣向的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
【幽靈】 幽界的精靈,亦即六道中眼睛所看不到的衆生。
【度】 1.與渡同義,如舟子渡人過海的意思。2.出或離的意思,出是出離世俗,離是脫離生死。
【度生】 濟度衆生。
【度牒】 出家受戒時所發給的戒牒,也就是受戒的證明書。
【度僧】 度人爲僧。
【律】 製止作惡的法則。
【律行】 戒律的實行。
【律宗】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爲初祖。
【律相】 戒律的法相。
【律師】 專門研究佛教戒律的師父。
【律乘】 戒律的教法。
【律藏】 叁藏之一。見叁藏條。
【律忏】 戒律所說的忏悔法。
【律儀】 律是戒律,儀是儀則,謂佛所製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乃是吾人立身處世的儀則。
【律儀戒】 叁聚淨戒之一,即規矩禮貌的戒律。
【後有】 1.未來的果報。2.後世的心身。
【後佛】 後來出世的佛,指彌勒佛。
【後念】 過去的念叫做前念,後來的念即叫做後念。
【後報】 這一世所造的善惡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報。
【後得智】 二智之一,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後得智。
【後五百歲】 1.大集經所說五種五百年中,第五個五百年,亦即鬥诤堅固的時期。見五五百年條。2.佛滅度五百歲之後。
【思假】 既思惑,因思惑之體,虛假不實。
【思惑】 又名修惑,叁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是。思惑的品數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爲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爲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思惟】 思考。
【思慧】 叁慧之一。見叁慧條。
【怨憎會苦】 八苦之一。見八苦條。
【怨親平等】 對怨敵和親人一視同仁,無有厚此薄彼的分別。
【恒沙】 1.恒河沙的簡稱。見恒河沙條。2.天臺宗所立叁惑中之塵沙惑也叫做恒沙。
【恒沙定】 多如恒河沙數的禅定,爲地藏菩薩每日晨朝所入觀察衆機的禅定。
【恒河】 恒伽河的簡稱,恒河又名殑伽河,是印度叁大河流之一。
【恒河沙】 恒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沙,佛說法時,每以恒河之細沙喻最多之數。
【拜佛】 禮拜諸佛。
【拜忏】 拜佛以求忏悔。
【持犯】 持戒與犯戒。持戒就是持戒律;犯戒就是犯了戒律。
【持名】 執持名號,即念誦佛的名字。
【持明】 1.即陀羅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持念】 受持和憶念正法,使不忘失。
【持律】 受持戒律。
【持素】 受持素食,亦即不食肉。
【持誦】 受持誦讀經典或是真言。
【持齋】 過了正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
【持戒】 受持佛所製的戒律。
【持戒波羅蜜】 六度之一。見六度條。
【持息觀】 五停心觀中的數息觀。
【施】 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施有叁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
【施主】 實行布施的主人。
【施行】 布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
【施食】 1.布施食物給餓鬼。2.供養齋食給僧人。
【施食會】 布施食物給鬼神等的法會。
【施無畏】 1.又名施無畏者,或施無畏菩提薩埵,即觀世音菩薩的別名。2.消除衆生的危難和恐怖。
【星宿劫】 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叁大劫中,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因爲在這一個劫中,有千佛出世,其數多如天上之星宿,故名。
【是心是佛】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處非處力】 佛十力之一,即分別是非的智力。
【染】 不潔淨的意思。
【染心】 1.愛著的心。2.淫欲的心。
【染衣】 用木蘭色等壞色來染成的衣,即僧衣。
【染著】 對一切境界生起分別執著的心。
【染汙】 即煩惱,因煩惱能染汙人們的真性。
【染汙意】 第七識的別名,因第七識是迷染的根本。
【染汙無知】 一切煩惱,以無明爲體,執著一切事理,其性不淨,故名染汙,其體昏闇,不知四谛的真理,故名無知,臺學叫做見思惑,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能斷除。
【染法】 染汙之法,即叁界內所有的一切事物。
【染界】 娑婆世界。
【染緣】 招感生死之苦果的因緣。
【柔軟】 謂心柔順于道。
【柔軟語】 柔和而能適合他人胃口的言語。
【柔順忍】 四忍之一。見四忍條。
【毗盧】 毗盧舍那的簡稱,也是法身佛的通稱。
【毗盧舍那】 又作毗盧遮那,是佛真身的通稱。佛有叁身,就有叁個名號,毗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名號,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報身的名號,釋迦牟尼是應身的名號。毗盧舍那華譯爲遍一切處,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盧舍那華譯爲淨滿,是清淨圓滿的意思。
【毗盧性海】 梵語毗盧遮那華譯爲遍一切處,法性遍一切處,好像無涯的大海。
【毗舍浮】 又作毗舍婆,華譯爲遍勝,是七佛中的第叁尊佛名。
【毗奈耶】 即律藏。叁藏之一。
【毗沙門】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華譯爲多聞,即多聞天王。
【毗婆屍】 華譯爲勝觀,是七佛中的第一尊佛名。
【毗梨耶】 華譯精進,爲六度之一。
【毗缽舍那】 華譯爲觀,即觀察或觀見事理的意思。
【流轉】 流落輾轉于生死。
【流轉門】 流轉于生死之門。在四聖谛中,苦集二谛是流轉門,滅道二谛是還滅門。
【流轉還滅】 流轉門與還滅門。流轉門屬于迷,還滅門屬于悟。
【界】 1.差別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別而無混雜。2.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體。
【界分】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叁界。
【界如】 十界與十如。天臺宗觀一念之心中即具有叁千諸法,此叁千諸法,是由十界與十如及叁世間所組成的,所以叫做界如叁千。
【界地】 叁界九地的簡稱。見叁界九地條。
【界趣】 謂叁界六趣是衆生生死輪回的地方。
【界內】 叁界之內。
【界內教】 對叁界中的衆生說如何才能斷除見思惑以便將來出離叁界的教法,如天臺宗所立的藏教與通教是。
【界內感】 指見思二惑,因見思二惑能招感叁界內之生死果報。
【界內事教】 天臺宗說叁藏教雖然精究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門,但其理只屬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還很淺薄,故貶之爲界內事教。
【界內理教】 指天臺宗所說的通教。通教談論事相雖然遜于藏教,但窮理較深,達于生即無生,空即不空,故褒之爲界內理教。
【界外】 叁界之外。
【界外教】 天臺立四教,藏通二教是界內教,別圓二教是界外教。
【界外事教】 指天臺宗所說的別教。別教的菩薩,…
《佛學常見辭彙 (七畫~九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