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評
《大日經》是秘密佛教中頗具典型的一部代表性經典,密教的理論體系和密法體系至此才算完全形成,它標志著一個舊時期——怛特羅式密教或陀羅尼密教時期的結束,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時期——秘密佛教時期的到來。而就佛教發展的曆史而言,至此密教已擺脫了對大乘佛教的依附,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從此佛教也進入了它的第叁個發展時期,即秘密佛教時期。然而這樣一部具有標志性的經典,它究竟表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新時代思潮呢
究竟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新的佛教精神
展示了一種什麼樣新的文化背景呢
這些需要進行廣泛的探討,而現在就簡單說明之。
《大日經》在總體上有一種肯定人、肯定現實世界的思想傾向,這是隱含在它的主題「如實知自心」之中的真正的意思。正如經中分析的那樣,最初的人相信靈魂鬼神的存在,後來雖然已漸識因果關系,知道善惡受報,也認識到因緣關系,但仍然擺脫不了有一種事物主體存在這樣一種認識的思想束縛。大乘佛教談空說有,聲稱人法俱空,但又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那玄之又玄,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並爲此而喋喋不休的論爭,結果仍然否定不了有一種與個人無關的異己的東西存在。
而《大日經》卻一反傳統把那個玄之又玄的實在,一下子拉回到人的現實世界之中,說覺悟就是如實知自心,把肯定現實的意思,直截了當地點明在它的論題上。所謂「自」,就是衆生自己,也就是人;所謂「心」,就是包括菩提淨心在內的一切心相,也就是現實世界,自心即肯定了人和現實世界。當然,對什麼是自心也進行了論證,但最後的結果呢
還是回到了現實中的衆生自心,凡是人們以爲是實在而去追求的一切都不過是幻象,只有認識衆生自心,遍知一切心相,才能覺悟,真理只有在現實中才能找到,完全透徹地認識了現實世界, 也就是認識了最高真理。生死與涅槃之間、衆生與佛之間、世間與出世間之間,二而不二,「二」是一種表象,「不二」才是實質所在。
當然,我們說它肯定人和現實世界,只是說它承認人和現實世界的存在,注意到認識和尋求真理不能脫離現實,現實世界和超現實世界是一體不二的,衆生和佛在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不是說凡是現實的存在都是真實而合理的,所以說要如實證知。
《大日經》的這種肯定現實的思想,是六世紀以來印度佛教中出現的一股新的佛學思潮、新的佛教精神。它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是與當時大乘佛教的發展狀況有直接關系。
大乘一開始是以改革的面目出現的,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修行實踐上都倡導佛教的大衆化,力求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因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後來逐漸地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變得越發保守起來,它的佛學走向繁瑣的經院哲學的死胡同,它的活動也只局限在寺院的高牆深院之內,失去了廣大的信衆,失去了對社會的影響。
密教正是在大乘佛教頹廢衰敗之際應運而生,力圖挽救正在走向滅亡的大乘佛教,于是突破傳統的束縛,倡導佛學要面對現實, 回到廣大衆生之中,佛教的修行也要采取衆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大日經》提出如實證知衆生自心的思想,正是那個時代興起的新的佛學思潮、新的佛教精神的反映。
與以上思想相關,《大日經》的另一個思想特點,是它新的佛身論中人類思想的整體性和統一性的思想。大乘佛教也強調佛說的統一性,承認每一部大小乘經典都是佛說,但也僅此而已,即使《法華經》「會叁歸一」,也不過在叁乘範圍之內。
而《大日經》則大膽地提出人類所有思想學說都是佛說,人類各種宗教的、哲學的、世俗的學說,歸根結底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說法身佛大日如來,以其加持身現作種種身,根據衆生不同的情趣愛好、性質類別,設立種種不同的方便道,說種種不同的學說和思想。
如果有的衆生信仰佛教,就現作佛身,說聲聞道,或緣覺道,或大乘道;如有的衆生相信梵天,就現作梵天身,說梵天之道;如有的衆生喜歡世俗的學說,就現作大論師或大學問家說世俗的一套道理;有的衆生說梵語,就以梵語來演說;有的衆生說胡語,則以胡語演說;有的衆生注重效仿,則以種種行動去示範,加以引導。而這一切無論說法如何的不同,而講的實際道理完全相同。如同天南地北的海水,都是同一個鹹味一樣。這種思想把佛說的範圍從佛教推向其它宗教,以及世俗的學說,直至所有的人類思想和學說,肯定了人類思想的共同性和在本質上的統一性。把各種宗教和世俗的不同學說的差別性,只局限在深淺之不同、快慢之相異。
這種強調世界的整體性和人類思想的統一性的思想,也與當時的大乘佛教各派門戶之見日益深重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足以說明它所面對的是一個紛呈斑斓的現實世界,在試圖調和各教各派的用意中更見其視野的寬廣。
《大日經》本身是個多元文化、多種思想彙融的産物,它對當時印度各派各教的思想闡述地非常清楚明晰,文中曾提到叁、四種派別的名稱和觀點,因此它提出這種意在調和內外各教的思想是必然的。而更多的原因可能與當時的印度,以及西域諸地各種文化的融合,各種民族的交往、各種思想學說的相互影響等等,也與大乘佛教日趨孤立的形勢有關系。
總之,這種思想所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它緩和了佛教與各宗教,及世俗派別長期對立矛盾的狀況,由此贏得更多的信衆和社會的支持。後來密教得到波羅王朝的扶持,與密教走向大衆、走向現實社會的思想不無關系,當然這樣一來,佛教也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特點,終至在印度消亡。
《大日經》在修行的方法上也是很特別的,尤其與傳統的佛教截然不同。它的密法思想和修行方法,主要承襲了事部密教,同時大量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尤其怛特羅傳統的內容,以此組織了新的體系。在此之前壇法、印契、火供、真言等法非常興盛,尤其真言咒語是最主要的修行方法,而瑜伽觀想至《大日經》才被大量引入密法的修行之中,于是有了叁密方便之說,後來金剛乘密教更加注重瑜伽觀想,稱其經典爲瑜伽經,稱其教法爲瑜伽密教。
《大日經》及其密教的叁密修法和漫荼羅行法,表現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和象征主義色彩,而這也構成了獨特的密教文化。《大日經》之前的密教,已經把它的修行象征化,每一句真言,每一個手印,每一個動作和器具,以及用語,都有特定的含義。而《大日經》及其以後更把密教所有的事相高度結構化、信息化、程序化,一種密法就等于是個信息系統,如果把胎藏法看作一部計算機,《大日經》就把是佛教的信息變成密碼而輸入進去了。
在漫荼羅行事中一舉一動、一言一印、一具一物,都高度信息化了,阿阇梨與弟子之間完全以密碼的形式傳遞信息,凡事都須相應,真言、印契、方位、色調、度量、供養物,都要以本尊或所行法相應。密教何以采用這種修行方法,它的實際意義是什麼,其功用如何,它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這都需要認真的研究。瑜伽修行所産生的效力已被人們所認識,而真言是否也有一種聲波的效用呢
這些都需要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才能作出正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