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教義
《大日經》爲與一般只講儀軌的密教經典相區別,精心組織了它的教義,構建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所講如實知自心,是它的本體論,回答修行什麼的問題;所講因根究竟叁句,是它的實踐論, 回答怎樣修行的問題;所講身語意叁密,是它的方法論,回答用什麼修行的問題。如果用傳統的理論解釋,如實知自心是體,叁句是相,叁密是用。
《大日經》的本體論是從心性論的角度講緣起的,所以說如實知自心就是菩提、就是一切智智、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心實相。《大日經》認爲覺悟成佛就是完全真實地認識和證知衆生自己的心,就是自心自覺、自心自證,就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如實地證知自心,就是佛,不能如實地證知自心,就是衆生,佛與衆生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區別在于是否如實證知了自心。
《大日經》認爲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超出人的認識之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羅在心之內,但這個認識、這個心並不完全是一般意義上的認識和心,如果把本來無分別的心一分爲二,那麼人們一般的認識就是心之相,心的一種顯現和表象。人們超越的認識,只有自己親自體證、覺悟才能達到的認識,就是心之體、心之性,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心之體、心之性,是就與心之相的同一性、無分別性而說的, 並不是另有一種異己的、脫離心相的、玄之又玄的存在,否則強調自心就沒有意義了。前者稱之爲心相,或者識心,後者可稱之爲心體、心性,或者淨心、菩提心。二者既對立又統一。
淨心的總的特性(所謂特性是就識心而言,實際上是指事物的共性)是清淨,而清淨的含義,就事物的不同性和差別性來說, 一是無相,就是說淨心沒有任何可以讓人的感官所能感知和認識的相狀,也就是說不與任何一種事物和現象相同。包括能夠感知和認識客觀對象的感官,被感官所能感覺和認識的客觀世界,以及二者之間發生作用而産生的感覺和認識,也包括這叁者的形體、顔色、性質(一般所認爲的性質,在佛教看來也不過是一種相狀),以及存在的方式等等。如果爲了使人明白而勉強作個比喻的話,就像空間一樣,廣大而沒有邊際,深厚而沒有高下,普遍而無處所可言,寂靜而無運動變化可言。故淨心之無相是超越的、絕對的。
就事物的同一性和統一性來說,二是無分別,就是說二而不二,是唯一的存在,其中沒有主體,也沒有客體,沒有規定之性,也沒有顯現之相,反言之,主客爲一,性相爲一,這個一就是最高的存在。如世界萬物都有所依托而存在,人依托于地而存在,地依托于氣和宇宙引力而存在,氣和力依托于空間而存在,但空間依托誰呢
空間沒有依托,所以淨心是唯一的存在,是終極的存在。
然而除去宇宙萬象,空間又何以成空間呢
當然沒有脫離萬象的空間,所以淨心的存在是同識心的存在相一致,根本上來說二者無有分別,二而不二,于業煩惱解脫,而業煩惱具依,生死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生死,般若即是方便,方便即是般若,自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自心。
就事物的緣起或本原來說,叁是本不生,就是說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緣條件而生成變滅,因而都沒有自己的規定性,其存在是暫時的、相對的,受其它事物的規定和支配,而其它事物又由別的事物規定,別的事物又由另外的事物規定,如此展轉相生,往複無窮,而究極之處即是不生之際,不生之際就是淨心止住之地,所以本不生就是因緣而生之本、之原,淨心是識心之本原。
由此叁方面來看,淨心不動不移,永恒常任,清淨無爲,它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但與你同在,與你共住,只要如實地認識了自己,如實地證知了自心,就是證悟到了最高的存在,具有了最高的智慧,雖處生死即住涅槃,雖是衆生而爲佛陀。淨心不是因緣所生之法,但要認識它是不能沒有因緣的。淨心是超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但要證知它必須從具體的事物和現象開始,所以認識了識心、證知了心相,就是最終認識和證知了淨心。
淨心的認識和證知,是與識心的認識和證知是一致的,說菩提就是如實知自心,其道理也在于此。
心相或識心包括人的感覺和認識,以及感知認識的對象、産生感知的感官本身等,因爲在佛教看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獨立于人的認識範圍之外的,凡是能夠感觸、覺知、認識、推測、想象、體驗的東西都包括在人的認識範圍之內,即衆生自心之內,如果有一樣東西不可推測想象,不可感覺體證,無法加以思惟和談論,其存在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佛教不是取消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而是把它納入人的認識,即心的範圍之內,爲精神現象中的一部分。
《大日經》中的心相,在廣義上也是指認識及認識所及的一切存在,而認識佛心,正是認識心相,層層深入,直達源底,所以對心相的認識過程也就是對心性的認識過程。那麼,怎樣才能認識心相,層層深入而直達佛心源底呢
這就要首先知道人們對心相最初的認識是怎樣發生的,由此懂得如何開發自己的善業種子,並使認識初步提高,其次不斷排除各種錯誤的思想和不正確的心理,使自己的認識由淺入深,最後便推陳出新,得出正確的認識,明見淨菩提心。
《大日經》認爲人們最初不懂得事物的因果關系,相信萬物都有靈魂,相信世界是由神或某一種物質和現象支配著,這種認識把一些子虛烏有,和有名無實的東西當作真實的存在,因而分別出種種之實在(我) ,他們不能觀察認識各自所謂的實在的本性,于是就有了我、我所的分別,有了神和人的對立,實在和萬物的對立,這種認識便是最愚昧無知的違理之心。
後來人們逐步認識到因果關系,知道善惡受報的道理,並由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持齋修善,及至歸依叁寶,這是順理之心,此心因認識深淺不同,善業增長之不同,而有次第八心。如同樹木先由種子生芽,然後長莖、出葉、開花、結果,及至得受用種子,無畏依嬰童心,稱順理八心,或順世八心。要認識心相,證知自心, 首先就要從此開始,認識到善惡因果關系。
其次要對治由貪、瞋、癡、慢、疑五根本煩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六十種,及至一百六十種不正確的心理現象和錯誤認識。認識到一切事物和現象只有假合的五蘊,而沒有獨立實在的主體,也認識到十二因緣的道理,這種認識就是出世間心。其中又因深淺之不同,而有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離建立宗等八種不同的認識,稱之爲違世八心。
再次又擺脫違順八心等膚淺的認識,更進一步認識到聚合成事物的五蘊等因緣,也都是由別的因緣聚合而成,不但人無自體,而且任何事物和現象,也都沒有永恒實在的自體,知叁界唯心, 心外更無一法,而心亦無自性,覺自心本不生,這就是無自性心。其後又進一步認識到自心本不生際的那個境界也是不實在的,不但認識到人們認爲是實在的東西不實在,也認識人所認爲的不實在的東西也不實在,雙離有爲無爲界,總之要完全擺脫藉助感官和思惟而進行認識的範疇,這種認識稱之爲極無自性心。
最後更以幻、陽焰、夢、影、幹闼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等十喻,直接觀察一切事物和現象,知其無不從緣而起,認識到心之實性,沒有一法可以顯示,讓人以思惟語言加以表達,亦不可傳授于人,只能自證自悟,了了證悟到心相即是心性,自心即佛心,生死即是涅槃,諸法即是實相,二者之間並無界限, 這種認識稱之爲如實知自心。
所以如實知自心。完全徹底的證知菩提淨心,要認識以上六大心相,而從認識因果規律開始,經過五種由淺入深的認識階段。當然這六種心相或五種認識階段,並不是必須要經過的,只要了解和認識了它,就可以十緣生句直接觀察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從中自然證悟到自心實相。
因根究竟叁句,即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這是《大日經》所說的修行理論,是它的實踐論。菩提心爲因,是講修行成佛的可能性,亦即內在根據和外在原因。大悲爲根,是講修行成佛的條件和基礎。方便爲究竟,是講修行成佛的方法和結果。這叁句也稱爲因行果叁句。
《大日經》認爲衆生與佛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衆生自心即是佛心,因而每個衆生都有著成佛的可能性,每個衆生都可以成佛。凡是要修行成佛,獲得最高智慧的衆生,首先就要認識到這個道理,上面所講的如實知自心,可以說其中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因爲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能産生內在的動力,對自己的事業産生深信力,樹立起堅定的信念,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心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是修行成佛的外在原因。
說菩提心爲因,菩提心,一是指衆生內在具有的淨菩提心,二是指發意志求菩提的信心。
而此信心由認識到自己本來具有的淨菩提心而産生,一旦産生了志求菩提的信心,也就有了可以生根發芽的菩提心種子。
然而怎樣使菩提心種子生根發芽及至不斷增長呢
這就是第二句要回答的問題,而主要指大慈大悲兩方面。大悲爲根,大悲即大悲萬行,包括各方面的修行行爲和活動,大慈猶如給種子及其植株以適宜的水份、溫度、光照、空氣、養分等,大悲猶如給種子及其植株,除去影響它生長的雜草、病蟲之害,只有這兩方便的條件才使種子正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同樣修行者一方面要積極進取,普爲一切衆生施善與樂,另一方面要以勇猛無畏的精神,拔除衆生的一切苦難, 消滅一切煩惱障礙。大慈與大悲相輔而行,才能具足菩提種子逐漸增長及最終成就佛果的種種因緣條件。《大日經》所講的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修行法,都包含在大悲句中。有了各方面的條件和基礎,就等于有一條寬敞的大道到達終點,還不是終點本身,如何迅速地到達終點,是乘神通而達呢
還是乘羊乘馬而達
這還需要選擇。
所以第叁句說方便爲究竟,只有藉助高明的技巧和有效的方法,最終才能到達究竟之地,這裏就需要權宜,應物之權才能究盡能事,開權才能顯實,沒有方便之船就不能越度心相大海、到達心性彼岸,有了方便就等于到達究竟之地。《大日經》所講身語意叁密就包含在方便這一句中,叁密就是密教特有的神通方便,是如實證知自心的快捷方式。
因根究竟叁句是個有機的整體,互相聯系在一起,菩提淨心猶如含藏在礦石中的真金,本性明潔,不被侵蝕損耗。大悲猶如以種種藥物冶煉,除去礦石雜質,以至使真金明淨柔軟,伸屈自在,方便猶如巧藝成就,要想造成什麼形狀,就可以造出什麼形狀,隨意皆成。
身語意叁密是《大日經》所講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故稱所講之法爲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一行《疏》也認爲身語意叁密平等法門爲該經之大意。但叁密一語,並不見于《大日經》的文字中,始見于善無畏的《大日經供養法次第法》,而一行《疏》根據經意作了闡發,說:「入真言略有叁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叁者意密門。」叁密有衆生修行之方便叁密,有如來平等之叁密,衆生方便之叁密,即是手結印契爲身密,口誦真言爲語密,心觀本尊爲意密。「身密者,即是諸印,如四重大漫荼羅一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觀此身印,即知此尊所表秘密之德,隨類上中下差別有無量種也。語密者即是諸尊所有真言,聞此真言,即知此尊內證之德也。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觀,亦隨四重方位各各不同。」(《疏》卷十四)
如來叁密,即是如來清淨叁業,身等于語,語等于意,叁無差別,這是如來平等叁密。
如來又有加持叁密,即身加持之密印,語加持之真言,意加持之妙觀。但廣而言之,如來所現一切威儀舉止,都是密印,所聞一切音聲語言,都是真言,所見一切本尊境界,都是瑜伽妙觀。
按《疏》的闡發,衆生如能以叁密方便,于漫荼羅行中加以修行,自淨叁業,即爲如來叁密之所加持,乃至于此生中修滿十地,相應成佛,不再經曆劫數。衆生在修行中以此叁密爲方便門徑,如來即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觀,可使衆生遠見如來加持受用身,而從此加持受用身即可證悟修行者自己平等智身,亦即證悟自身與佛身本尊一體無二,絲毫無別,故一行《疏》說住此密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以無所住而住其心。
《大日經》與其它密典相同,主要也是講修行的密法,密法是經文的重心所在,其實這也是所有密教經典的特點,躬行實踐、注重修行,是密教與其它各派相區別的一個地方。
密教經典各有自己的密法體系和密法理論,《大日經》的密法稱之爲胎藏界、胎藏界漫荼羅,全稱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
大悲,即大悲萬行、種種修行。胎藏,喻衆生自心中含藏有菩提淨心之種子,如同母胎中含藏之孕體,凡所發育成熟之胎兒肢體器官均于此中具備無遺。生,即發生。漫荼羅,有輪圓具足、萬德聚集、醇淨無上之義。王,即最高最上之義。
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全句意思,即衆生自心本具的菩提心種子,以大悲萬行之所含藏養育,以叁密方便之巧藝,終至發生圓滿無上之菩提佛果。全句表示胎藏密法修行的原理。
胎藏漫荼羅的組織結構是中胎叁重十二院,中胎爲如來菩提自證之德所現之八葉中胎藏身(五佛四菩薩)。第一重爲佛之金剛密印所現之金剛手等諸內眷屬。第二重自佛大悲萬行所現之大菩薩諸大眷屬。第叁重從佛普門方便所現之一切衆生喜見隨類之身。如衍略爲廣,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從第一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二門,各流出第叁重種種門,如此旋轉無窮,遍滿宇宙。叁重十二院攝廣爲略。
《大日經 基本教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