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而生的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因爲是八識中的前六識,故常被稱爲前六識。
【六賊】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爲媒,自劫家寶,故喻之爲賊。有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賊。
【六瑞】 佛要說法華經時,先現出六種的祥瑞,以作爲開經的由序緣起,謂之法華六瑞序,即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叁世十方諸佛欲說法華經時所必定示現的教化儀式。
【六塵】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汙之義,謂能染汙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外境。
【六境】 又名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之境,故名六境。
【六慧】 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六難】 遇佛世難、聞正法難、生善心難、生中國難、得人身難、具諸根難。
【六如】 又名六喻,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夢、幻、泡、影、露、電等來比喻世間的一切法皆是無常。
【六界】 又名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六法。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爲界。
【六趣】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阿修羅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義,衆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六趣輪轉】 在六道之中輪回的意思。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于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爲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六大觀】 觀察六大的行法,在顯教是觀察六大之空與不淨,在密教是觀察六大之圓融無礙。
【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處】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處。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複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六根本煩惱】 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慢是驕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見是不正的見解,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貪嗔癡慢疑加上五不正見,成爲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或十使。茲列表說明如下:
┌1貪──貪愛五欲───────────────┐
六 │2嗔──嗔恚無忍───────────────│
根 │3癡──愚癡無明───────────────├─五鈍使┐
本 ─┤4慢──驕慢自大───────────────│ │
煩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惱 │ ┌1身見(薩迦邪見)──執取五蘊根身─┐ │
│ │2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
└6不正見─┤3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五利使┘
│4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非果──│
└5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語言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六欲天】 欲界有六種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雲而住,故名空居天。
【六欲四禅】 欲界的六欲天與色界的四禅天。
【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是一切衆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
【六道輪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的衆生都是屬于迷的境界,不能脫離生死,這一世生在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總之在六道裏頭轉來轉去,像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輪回。
【六道四生】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濕、化的四類衆生。
【六和】 見六和敬條。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複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诤,是言語的不起爭論;叁、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茲列表說明如下: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诤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六和合衆】 即僧伽。
【六種因】 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傳因。
【六種印】 六種波羅密是證明菩薩的印契。
【六種供養】 阏迦、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以上六種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六度。
【六種決定】 菩薩修六度,能得六種的決定,即一、財成決定,謂由布施之力菩薩一定常得大財之成就。二、生勝決定,謂由持戒之力菩薩一定常生于富貴之家。叁、不退決定,謂由忍辱之力菩薩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習決定,謂由精進之力菩薩修習善法一定無有間斷。五、定業決定,謂由禅定之力菩薩一定成就定業而永不退失。六、無功用決定,謂由智慧之力菩薩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于道理。
【六種羅漢】 一、退法羅漢,即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羅漢,即懼怕會退失所得之證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無余涅槃的人;叁、護法羅漢,即對所得之證果,能自己防護的人;四、安住法羅漢,即不退不進,安住于當位的人;五、堪達法羅漢,即能修練而達于不動羅漢之性的人;六、不動羅漢,即根性很殊勝,無論遇到什麼逆緣,都不動轉所得之法的人。
【六種震動】 大地震動,有叁種的六種,即一、爲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涅槃。二、爲動之六方,即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叁、爲動之六相,即動、湧、震、擊、吼、爆。當地動時,吾人如小兒臥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
【六種調伏】 六種菩薩調伏惡法的障礙的方法,即一、性調伏,謂菩薩有善根種性,故修習善法以調伏身心之煩惱障。二、衆生調伏,謂菩薩要調伏衆生,須先知道其根性,然後說法使之得道。叁、行調伏,謂菩薩修六度萬行以調伏諸煩惱,爲衆生修苦行而不後悔。四、方便調伏,謂菩薩以種種方便去調伏一切衆生,對初發心的人勸他持戒以離生死,對已發心的人則勸他多親近善友以及受持經法。五、熟調伏,謂對于無善根的衆生說人天的快樂,以使他發菩提心,對于有善根的衆生則說出世間法,以使他善根增長,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調伏印,謂菩薩自身修行之善法成
熟而印于自己之心。
【六種巧方便】 菩薩的六種善巧方便,即一、隨順巧方便,即菩薩順次教誡衆生,令生信樂。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薩先滿足衆生之所求,然後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叁、異相巧方便,即菩薩教導衆生應供養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順利時,便乖異嗔責,使他畏懼。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薩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斷絕供給,或加以指摘和責罰,以使他舍離惡法。五、報恩巧方便,即菩薩將財物布施給衆生,以令他生起報恩的心。六、清淨巧方便,即菩薩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學道,成就無上菩提,使一切衆生皆信樂正法,並使所有惑染悉皆清淨。
【六種俱生惑】 六種與生俱來的惑,即貪、嗔、慢、疑、無明、不正見。惑是煩惱的別名。
【六齋日】 六個宜行八關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按此六齋日,爲四天王視察人間善惡之日,古來皆以農曆爲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則最後二齋日,當改爲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六度】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茲列表說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進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
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
智 進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毀 悭
癡 亂 怠 恚 犯 貪
【六度萬行】 略則六度,廣則萬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六法戒】 學法女所應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非時食。
【六著心】 六種執著的心,即貪著心、愛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垢法】 六種汙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惱、恨、害等六惑。
【六隨眠】 俱舍論所說,即貪、嗔、慢、無明、見、疑。唯識稱之爲六根本煩惱。
【六妙門】 一、數息門…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