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善調身息,數息一至十,以攝亂心。二、隨門,即不加勉強,隨呼吸之長短,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叁、止門,即息心靜慮,心安明淨,毫無波動。四、觀門,即要觀心分明,知五陰之虛妄,破四顛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見。五、還門,即轉心返照能觀的心,知能觀的心是虛妄無實。六、淨門,即心無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淨。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達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門。
【六觀音】 1.顯教的六觀音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2.密教的六觀音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提觀音、如意輪觀音。3.以六觀音分配于六道。茲列表說明如下:
千手────大悲────地獄道
聖─────大慈────餓鬼道
馬頭────師子無畏──畜生道
十一面───大光普照──修羅道
准提────天人丈夫──人道
如意輪───大梵深遠──天道
【六觀法】 本業經所說,即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
【六波羅密】 華譯六度,即檀那(布施)、屍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見六度條。
【六八弘誓】 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六喻般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夢幻泡影露電等六喻,故謂之六喻般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結黨從事非威儀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製戒律多是因爲他們而起。
【六十二見】 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爲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爲根本。此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爲對象,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爲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爲對象,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
【六十四梵音】 如來的聲音,有六十四種殊勝美妙的相,即流澤聲、柔軟聲、悅意聲、可樂聲、清淨聲、離垢聲、明亮聲、甘美聲、樂聞聲、無劣聲、圓具聲、調順聲、無澀聲、無惡聲、善柔聲、悅耳聲、適身聲、心生勇銳聲、心喜聲、悅樂聲、無熱惱聲、如教令聲、善了知聲、分明聲、善愛聲、令生歡喜聲、使他如教令聲、令他善了知聲、如理聲、利益聲、離重複過失聲、如師子音聲、如龍音聲、如雲雷吼聲、如龍王聲、如緊那羅妙歌聲、如迦陵頻伽聲、如梵王聲、如共命鳥聲、如帝釋美妙聲、如振鼓聲、不高聲、不下聲、隨入一切音聲、無缺減聲、無破壞聲、無染汙聲、無希取聲、具足聲、莊嚴聲、顯示聲、圓滿一切音聲、諸根適悅聲、無譏毀聲、無輕轉聲、無動搖聲、隨入一切衆會聲、諸相具足聲、令衆生心意惟喜聲、說衆生心行聲、入衆生心喜聲、隨衆生信解聲、聞者無分量聲、衆生不能思惟稱量聲。
【分位】 時分與地位。
【分教】 指大乘始教。見五教條。
【分證】 又名隨分覺,即隨著一分之斷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分證佛】 菩薩沒有完全把無明破盡,就沒有完全證得佛,只有一部份證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證佛。
【分別】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分別識】 即第六意識,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
【分別智】 分別有爲事相的智,在佛爲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爲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分別起】 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後天環境所養成的障惑,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而爲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別起就是見惑,易斷,俱生起就是思惑,難斷。
【分段生死】 一切衆生,在叁界六道中,由于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爲二種生死之一。
【分段變易】 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叁界內凡夫的生死輪回流轉,有身分形段可見的;變易生死是叁界外聖者的生死,已無生死輪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薩斷除根本無明,才無變易生死。
【分段叁道】 即惑業苦叁道。
【化土】 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此中有淨土與穢土的分別,如娑婆是穢土的化土,兜率是淨土的化土。
【化主】 教化之主,即是佛。
【化生】 1.四生之一,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後的中陰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化佛】 以神通力變化而出現的佛身。
【化迹】 佛陀教化衆生的遺迹。
【化現】 佛菩薩爲了濟度衆生而變化出種種的佛身。
【化理】 事物變化的道理。
【化道】 教化人的道法。
【化境】 如來教化的境土,爲二種佛境之一。
【化緣】 1.化度衆生的因緣。佛菩薩來此世間教化衆生,是因爲有教化的因緣,當因緣盡了,便離去。2.向人募化以結佛緣。
【化轉】 教人轉惡向善。
【化儀】 化導的儀式,亦即釋尊在一生中教化衆生的儀式方法。
【化儀四教】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爲上根頓說別教圓教的大法者,名頓教;對中下根漸次開示,自淺至深,次第而漸進者,名漸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衆各自領會,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衆聞解各異,證果不同,或聞小法得大果,或聞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衆生的儀式,故名化儀。
【化身】 佛叁身之一,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佛爲了濟度衆生而變化出來的身。
【化身八相】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種的相示現,叫做八相成道。見八相成道條。
【化法】 化導的方法。
【化法四教】 叁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叁藏教即是經律論叁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谛,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通教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谛,使叁乘通學,但以菩薩爲正機,二乘爲旁機;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圓教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以上藏通別圓四教,因是佛教化衆生的法門,故名化法。
【化樂天】 自變化五塵,而自娛樂,故名化樂,爲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化相叁寶】 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後,到鹿野苑去說四谛法度五比丘,彼時釋尊是佛寶,四谛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此名化相叁寶,謂佛教化衆生的相狀。又名別體叁寶,或真實叁寶。
【引果】 衆生所得的身體果報,可分爲總別二種,其引生果報的主要成分爲引果,引生果報的局部成分爲滿果,例如第八識的總報是引果,五根五境美醜等是別報的滿果。
【引業】 又名引因、牽引業、總報業,即牽引衆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業因。
【天】 光明之義,自然之義,清淨之義,自在之義,最勝之義,是享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的所在,總名爲天趣。六趣之一。
【天乘】 五乘之一,是乘十善以生天上的意思。
【天堂】 天上的宮殿。凡所處的地方,能有隨心享樂的環境,皆可比喻爲天堂。
【天竺】 國名,即今之印度。
【天尊】 佛的別名。
【天道】 又名天趣,爲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諸天,因其依處在諸趣之上,故名爲天,身有光明,故名爲天,果報最勝,故名爲天。
【天趣】 六趣之一。與天道同。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夠看得很遠,爲五眼之一。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從福報得來,如天人;一種則是從苦修得來,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天眼力】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無能壞和無能勝,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阿羅漢所得叁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厲害,天眼通凡人聖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聖者不能得。
【天眼通】 六通之一,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
【天魔】 天子魔的簡稱,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無數眷屬,時常障礙佛道。
【天魔外道】 天魔與外道,二者皆喜歡爲害佛道。梵網經說:“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
【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與人道。
【天人師】 如來十號之一,六趣中的天與人無不以佛爲教師,故稱天人師。
【天龍】 諸天與龍,爲八部衆中之二衆。
【天龍八部】 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
【天臺】 中國浙江省的山名,隋智者大師居于此山開一宗,後世因名其宗爲天臺宗,簡稱天臺或臺宗。
【天臺宗】 隋智者大師所立,因居天臺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爲主,明一心叁觀的妙理。
【天臺八教】 天臺宗所立的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稱爲八教。
【天臺叁教】 1.頓教、漸教、不定教。2.漸教、頓教、圓教。3.叁藏教、通教、別教。
【天臺大師】 隋智顗大師,因居于天臺上與後入寂于天臺山,故稱爲天臺大師。
【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少林寺】 在嵩山的少室,梁時禅宗的祖師達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少淨天】 色界第叁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識享受淨妙之樂,故名淨,因這種淨妙之樂在第叁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淨。
【幻有】 虛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幻身】 虛幻的身體,亦即人身無實的意思。
【幻垢】 有情的身心,無實體叫做幻,有煩惱叫做垢。
【幻相】 虛幻無實的相狀。
【反忍】 遇到人家侮辱我時,…
《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