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門從來只講因果業,不講宿命。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原因和結果的相續,絕非一成不變,它隨時隨地都可以更改。佛學中有“諸行無常”之說,這個“無常”即是指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絕不會永恒不變。但日常中,人們常常執有兩種錯誤的觀念和見解,一是執“常”見,二是執“斷”見。“常” 就是宿命觀,認爲一切天經地義,是命中注定,無法更改,我們只能聽天由命,這就是“常”見;“斷“則是指孤立地、絕對地、機械地看待事物的存在,比如認爲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一切都莫名其妙消失滅迹,這是執“斷”見。所以斷見與常見又叫做邊見,都是違背存在的本然樣式的,只有“諸行無常”才算是一種正見。
正因爲“諸行無常、萬法唯識”。我們的因果業才是隨時可以改變的。
比如一個地區的人們都習慣亂砍亂伐,不注重環保,導致該地區水土流失,生態被破壞,引起一系列惡性局面,人們的身心、生活和環境等都受到損害,這就是共業感召的共同的惡報應(惡果)。反之,如果人們在心裏都真切地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明白善待大自然即是真正善待自己,人人都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又會從根本上改善這種局面。有因必有果,人們只是往往意識不到“因” 的重要,“果”來了才後悔不疊或斤斤計較。佛門常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就是這個道理。有智慧的人當然應該直奔主題,從“因”上開始抓起,自然一切都會好起來。所以佛門從來都不主張算命求簽,真正的佛寺廟也不會搞這一套。個別的一些不如法的寺廟之所以這麼做,不是爲了斂財,就一定是順應衆生、接引衆生時的一種權宜之計(先以欲鈎之,後令入佛智)。
也許有人會說,我怎麼知道我有前生來世呢?確實如此。所謂“隔陰之迷”,這個“迷”就是迷失和蒙昧的意思,也是沒有智慧和覺悟的一種表現。但是如果我們修證到關于宇宙萬物以及生命等一切的真正的覺悟與智慧,又還有什麼迷與不迷的呢?況且,許多開發了一定特異功能的人就知道一些前生後世的資訊,誠如一些算命先生也會非常“靈驗”一樣。因此,我們沒有親身體驗和證得的境界,我們尚不能懂得和理解的東西,我們輕易迎奉或否定,都是不應該的。
人生下來,確實各有其命和運,因爲人各自的業因不同,感召的果報也不盡相同。好比有人得到一杯糖水,有人得到一杯牛奶,更有人得到一杯黃蓮。這既有過去世的身口意之造作,也有今世身口意的造作,但這並不是句號和宿命。衆生的生命,生生世世無有窮盡,無論是輪回于世俗生活中的福報大小,還是追求修證佛法的果位高低,人的生命都好比做化學實驗,只要我們從當下努力進取,我們隨時可以改變自己化學成份的構成。因果業是隨時可以改變的,命運肯定在我們自己手裏。
大家好好讀一下《易經》等相關書籍就明白了,算命求簽是根據一定數理變化來對應人的命運,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叁世因果,瞬間還有因果,生生世世那麼複雜的因果,誰能測出來呢?測出來又怎樣?即便測出來了,我們卻不能改觀自己的命運,除了徒增苦痛與煩惱,那又有何用處呢?一個人不從心地上完善自己,他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世上肯定有因果輪報,出世間與世間的原則都一樣,正如我們觸犯世法一樣要受法律法規的製裁,要負責任,一切事物均有其存在的規則與屬性,世間法也好,出世間的法也罷,有毀犯必有果報。
一個心術不正,常幹壞事的人,失信于朋友後,連朋友也不會幫他,那些所謂的鬼鬼神神如真有某種人格特征,我們說他們會保佑一個惡人嗎?他們會那麼蠢?我們拎著供品去寺廟裏求神拜佛,一會兒消災祛病,一會兒要升官發財,不就那點行賄的心思,想撈點以求自利的好處麼?就算神祗顯靈了,我們如願以嘗了,那也是爲了向我們示現一種不合常規的意趣——想度我們從此改邪歸正、行善積德,好生修證善法。如果我們執迷不悟,不思悔改,一如既往地自以爲得趣,我們只會更加倒楣。誰叫我們多行不義呢?這同世俗生活的道理一樣,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有人是主動負責(改正自己、完善自己),有人是被動負責(感遭惡報)。
再說了,一個人若老是自私自利,心裏藏惡,而那些鬼鬼神神本來就是六道衆生之一,同我們一樣充滿凡夫習氣,我們一天懷著自私自利之心求他們庇護,成天供養他們,一些惡鬼惡神或許真會給我們點世俗意義下的小甜頭,因爲我們與他們相應嘛。可惜到頭來他們會讓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倘若我們一直信持善法(佛門常說,“法”的供養才是最好的供養),內心充滿慈悲和善良,即便不求神拜佛,我們也自然會吉祥如意、趨吉避凶,因爲我們自然就會同佛菩薩或善神們的美好的空間和能量場相應。
面對著存在著的一切,超然在我們認知和體悟之上的東西很多,一個人,唯有以謙遜、包容和含納一切的心胸,慈悲和善良的情懷,他才可能獲得進步和改良自己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追求有欲望,只能以正當的方式去追求和獲得。只要我們努力進取,堅持以一顆正直、善良和真誠的心,且做人做事不分家,我們一定就會有好報應。若是我們只是執著于眼前,心胸狹窄,過于縱容自我,不善于反省自己,心理不平衡,常爲一時之得失或“命運”苦惱,宿命地爲自己的一輩子妄下結論,甚致加倍地造作惡業,那我們當然就一直會很“苦命”了。
其實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化,命運可以改變,主動權在我們自己手中。不僅這一輩子,生生世世我們都得爲自己的言行負責,人的果報沒有一成不變的好與壞,不要遇順境就忘乎所以,遇逆境就沮喪沈淪,這一切果報正是我們必然領受的,因爲它們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答案永遠在我們自己身上,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只有靠我們自己,一切我們都要坦然面對才是。
況且,如果從人的功利立場看,凡利于自己,叫順或吉利,不利于自己則爲逆或倒楣,有時換一種心腸,我們就平和了,難道別人好就不行了麼?誰好不都是一種好麼?有些人總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無私一點,也不過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自私罷了。因此,我們應常以佛學中的“無我”來觀照自己與一切的對應關系,盡可能平和地應對一切。佛門中講的“漏”即業力與煩惱,無漏之人肯定“無我”。無“我”,是指不可執著于五蘊假合的暫時的肉身我,絕不是否認“我這麼一回事”的一切生命現象、作用或活動,更不是指生命“徹底消失”或“麻木”,是指自他一體不二,無人我之差別,無我無不我的自在樣式(證得菩提之後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總是有“我”,他就會受製于六道輪回。真做到無我之人,連鬼神也拿我們沒轍,這同世俗生活中的道理一樣,無欲則剛,人家拿不了我們的短,自然傷不了我們。執著于這個無自性的五蘊“我”,則會生出許多煩惱和業力。而煩惱和業力則是導致我們沒有智慧,身不由己産加六道輪回的根本原由。一個人老是“有我”,就會把我與我之外的一切實行對立,就會總以唯我的標准看待一切,要求一切,一切都得吻合于自己的期待,否則便心生煩惱或加倍地造惡業,那麼,我們就是求神拜佛到了死,也不會有什麼用處。其實萬物同根同源,善待他人、善待它物,最終也是善待自己。
俗話說,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一個真正一心行善的人自然會趨吉避凶的,只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心向善,努力耕耘,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果既是生生世世的,也是瞬間相續的,它不容我們回避,它始終伴隨著我們的生命,一切好與壞都不會一成不變。從根本上講,因果只有靠自己更改,第一步就是從心靈的改造開始入手。一句話,我們必須從“因”上抓起,我們才會有好的結果,千切不要執著于一切表像,因爲暫時的業報並不是我們終極或是恒常的命運。
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所謂機緣成熟,不過是指外因須得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是種客觀現象,並不玄乎。佛又不是什麼萬能的主宰者和創造者,否則他不如直接把我們變成佛豈不痛快省事?他幹嗎要如此辛苦地講經說法一輩子?正因爲世上沒有這個“萬能者”,我們才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需要如法地修行。試想,這世上如真有個創造一切的主宰者,說明他很不慈悲,因爲他也創造了魔性和苦難,那我們豈不就成了一種被創造的犧牲品?一種遊戲的附産品?再說了,他不能將我們“創造”得同他一樣,這個世界也並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觀,可見他也不是萬能的了。
佛有叁不能,第一佛不能替衆生轉定業,第二是佛不能渡無緣之人,第叁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對于我們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確實渡不了無緣之人。作個不恰當的譬喻:好比我們溺水,他伸手救我們,我們不相信他在救我們或不相信他能夠救我們,我們死活都不願將自己的手伸向他……學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個道理,一個好老師再肯教,而學生不肯學,老師總不能變戲法式的將學生“弄得” 有知識。佛不是原始民間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測的那種玄乎的、萬能的“神仙” ,絕不可能變戲法式的把我們變得同他一樣,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給我們一種理論和方法,無法替我們“創造或發明什麼”。
當然,佛門常講“諸行無常”,因緣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世上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運動和發展著,我們只要有一顆渴望真、善、美的心,有著終極意義上向往獲得智慧與真理的追求,我們就是“有緣人”。當機緣與因果成熟了,自會對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會被正法接引。無緣不是絕緣,只是當下無緣,一切都是變化的,人的成長和價值取向更是同樣如此,因此,關于有緣無緣,我們也不能以眼下暫有的現象而輕率地…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