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淺釋 (蘇行叁博士編釋)

  佛學淺釋 蘇行叁博士編釋

  小引

  第一章 “佛”義及佛陀略史

  第二章 佛學

  第叁章 佛學與其他學說

  第四章 佛學的目的

  第五章 佛學的學理

  第六章 世間法

  第七章 出世間法

  第八章 宗派

  第九章 叁皈依

  第十章 結論

  佛法太高深,古典的術語太艱澀,不容易爲備有近代知識的人們所信解。蘇博士的佛學淺釋,可說是最好的讀物了。敘述得極有條理;而且以生命來說自性;以肉體非我來說無我;從有而無來說性空;從無而有來說唯識現。這對于一般初學佛法的,可說是盡到了接引的方便。讀者如能從此入門,進一步的探求佛法的深義,我相信,一定會直入寶山,披沙揀金那樣的,得到精碻(同“確”)而完備的信解。

  印順讀後附記

  小引

  佛教的書,已經譯成漢文的,約近一萬冊;所說的理論,多數是深奧難懂。佛教徒不認識字的不算;識字的人,也不少讀了十年八年,還只是一知半解。這一課“佛學淺釋”,就是希望在短短的暑假期內,用淺白的語言,說出那深奧的學理。我希望諸位最低限度,能夠認識佛學的大意,往後再求上進,就有門徑了。

  第一章 “佛”義及佛陀略史

  “佛”:這個字,梵文是(Buddha),是漢文音譯“佛陀”二字的簡稱。它的意義是覺者。覺悟人生,與其他一切萬物,遠及宇宙諸天體的實相、與真理;然後將這種真理,說給一般不懂的人聽,叫不懂的人也懂。大家懂了,大家就依照佛學裏所教的方法進行,以了脫一切痛苦而享受快樂。

  曆來依照佛學所教的,而修持到成佛的人很多。我們現在所說的佛,是指釋迦牟尼佛(Sakhamuni)。釋迦牟尼佛,是當時人們尊敬他的名號。原來他是印度釋迦族人(約二四二四年或二九六九年)。父親名輸頭陀(Sudhodana),是迦毗羅衛國王(Kapilavastu)。母親名摩耶(Maya)。生後七日,母親死了,由姨母缽羅阇缽底(Mahabosubuddli)養大的。佛在太子時,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Siddhata)。約十七歲,娶表妹耶輸多羅(Yasodhara),生子名羅侯羅(Rahula)。十九歲出家,訪道六年,修持六年,叁十歲開始講學。共講四十九年,圓寂時年八十。

  第二章 佛學

  釋迦牟尼佛,大悲心切,在他的一生裏,勤勤懇懇,說法度生;古今中外,只有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和他一樣。我們稱爲佛弟子的,既不能像他一樣的發明真理,若猶不能將他所教給我們的,轉教人類,該是何等的慚愧!但是當時佛的講學,只用語言,並沒有寫成文字。佛滅度後,弟子們恐怕時間經久了,佛所教的學理,會慢慢地被人們遺忘;所以弟子們,由大迦葉(Mahakasyapa)領導,召集五百人,在一名叫七葉樹岩(簡稱七葉窟)的地方,開編集會。會中由記憶力最強而聽法最多之佛的堂弟—阿難(Ananda),誦出佛所講的人生及宇宙的實相真理,是名經藏(Sutra)。又由優婆離(Upali),誦出佛爲弟子們特立的行持法規,名律藏(Vinaya)。另由富樓那(Purna)用問答及議論的方式,誦出解釋及發揮佛的真理,名爲論藏(Abhidhamma)。這叁種:經、律、論藏,合起來總稱“叁藏”。但當時尚有很多學者,未曾參加的,就在窟外,由婆師婆(Vaspa)爲領袖,另結集五藏:l.經,2.律,3.論,4.雜,5.咒禁。到佛滅後二百余年,由英明而多才的摩竭陀國王,名阿輸迦(Asoka),召集一千比丘,作第叁次結集。佛滅後六百余年,另由健馱羅國的迦膩色迦王,召集五百大德,造釋經、律、論,各十萬頌;有名的大毗婆沙論,就是最後的釋論頌。此外尚有文殊、彌勒等菩薩,及阿難尊者,結集大乘叁藏的聖典。總括以上所結集,稱爲大藏經。其教理的圓滿,議論的精密,世界上不論那一種宗教的經典,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

  第叁章 佛學與其他學說

  佛學在人間的學問上,常常被一部份未曾精細研究的人,誤認爲是一種宗教,或是高深的哲學,或是實用的科學。實在說起來,佛學不是宗教,卻渲染著一點宗教的色彩;有含著哲學的理論,卻不是哲學;但是與科學比一比,倒很有些相同。

  (甲)佛學與宗教

  世界上的宗教,大多數有他們每一教的經典,有的沒有經典。有經典的,總是說有一個大神,或有多神,在這宇宙內,以指揮一切。這些神,是何等尊嚴,何等凶猛,他們把握著人生的禍福,操持著人類的生殺大權;因此人類必須信仰它,禮拜它,以求神的顧愛,死後便可以升入天堂。若人類不信他,或觸犯著他,死後必定做鬼,下地獄去受苦。現在人類的宗教大概是如此。人們不懂佛學,拿宗教的眼光看佛學;以爲佛學所說的,是一種宗教,這是錯了!我們每星期來共修,倒也像其他宗教的儀式。其實,我們的禮拜佛菩薩,是像學生見著先生時的致敬作禮一樣。我們對佛菩薩像作禮時,那一尊像,是代表當時的某一位佛或菩薩;所以禮像時,是禮著佛或菩薩的本人,因爲佛、菩薩,是由人修持而成道的;我們禮敬他們,就是要學他們的修持,將來也可以成菩薩或成佛。異教徒的腦子裏,憑空懸想,造出一個或多個有大威權的神,所以他們禮拜時,都存著懼怕的心,若奴仆見著主人一樣。諸位禮佛菩薩時,那有一位腦子裏存著懼怕的心呢?因此,所以我說佛學不是宗教。

  (乙)佛學與哲學

  世界的哲學,不論是中土或西洋,普通可分爲二大類:一類是講人生的意義,及其生活的方式,謂之人生哲學;如中國的諸子百家,西洋的享樂派、淡漠派、克苦派、或實用派等。另一類是想入非非,虛立幾多假名,求以說明萬物的本體;因此一個人的意見,自以爲是,而否認他人的意見;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論,唯物論等。有部分學者,誤認佛學是一種高深的哲學。因爲佛學也講六根所對的六塵,推及一切萬法的生、住、異、滅;如世間法所說的依、正二報的本體。但佛法的價值處,卻在說明萬法的實相。這就已經不是東西洋哲學所能企及的,況佛學的行、果,以實證一切法的一心真如,更非哲學家所能夢見的。佛學何止是高深哲學,已經是超出哲學的領域,而不是哲學了。

  (丙)佛學與科學

  現代科學最爲人類所稱許;因爲它能把書本上的學問,實用在改進人類生活上的物質享受。所以科學家的讀科學,與讀別種的書,是不相同的。讀科學的要點有叁:l.因果律:由理論到實在的結論,如種豆得豆的同同相傳。2.實際經驗:收集材料,仔細研究以後,才寫出理論來解釋之,不加任何空想。3.分析:用經年累月的實驗,以分析及觀察一個個體之變化;或解剖一個個體,而察其組合。科學用此叁種方法,以研究萬物;然後知物之存在,爲時間連續與空間和合的二種假想所構成;與佛學甚相同。人們學佛的過程,有四種合于科學的方法:一、信,二、解,叁、行,四、證。一、信,是信佛所教人的法,是真的。佛說人有佛性,但爲煩惱所障蔽,所以住在迷境。人若掃除迷妄,而生起覺悟,將來也可以成佛。你對于佛所說的這些話,沒有懷疑,你就是對于佛教有正信了。二、解,你雖然信佛所說的話都是對的,但是第二你須要確確實實能了解那一句話裏所包含的意義;沒有糊塗不明白的地方,沒有半懂半不懂,或是錯懂的地方。叁、行,對于佛說你會成佛這句話,你已經深信了;你又懂得怎樣做才能成佛;那麼,現在是須要你將佛所教的成佛方法,一步一步,切切實實地練習起來。不少認識字的佛門弟子,信佛講的法,又能了解它的真實義,但是懶惰不肯將所懂的實行起來;這樣雖有信、解,但到底還是等于不信、不解;所以學佛對于“行”,我想:比信、解更重要。四、證,佛當時教人類成佛的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法,凡有恒心而虔誠去修持的,有的即身可以成阿羅漢,成菩薩,或成佛。單單就我們中國來說,曆來成道(得道成佛)的高僧、大德,如高僧傳、聖賢錄所記的,已經是很多了。這種人,都是精進勇猛的依佛教的方法去實行,終有一天,自己能實驗出來,而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注:這句話,是梵文的音譯;若譯華言,則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佛一樣的成佛。這樣,就可以證明佛法的真實性。在佛學裏,由學理講到實行的方法,而教人依之去成佛的,差不多每一部佛典裏都有。你看現在讀科學的人,所用的科學法,就是佛學裏教人成佛的法。甚至佛經的寫法,差不多是和現代讀科學的學生寫實驗報告一樣。我個人的意見,以爲讀科學的人,來入佛學,比其他的人快。

  第四章 佛學的目的

  叁藏經典,無論是說理,說行,或說什麼,只是要人們達到二大目的:即轉迷開悟,與離苦得樂。

  (甲)轉迷開悟

  一個人在數十年的生活中,講近的,不懂自己怎樣生來的,每天糊糊塗塗的混過去,好像遮著眼睛走路一樣;到老了,又不明不白的要死去;死了,到甚麼地方去?以及個人以外的一切萬物是怎樣而來的,所有這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講遠的,宇宙萬有的一切,又是怎樣存在的?凡是不曉得這些道理的,叫做迷。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懂得他的身體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假相(就是人體解剖的八大系統,組合而成的肉體)。這假相的肉體,經過小孩,少年,中年,老年;有一天,四大不調而病,病重而死,死後慢慢的漸歸消滅。只有住在肉體裏,那個肉眼看不到的實相,又叫真如,或叫佛性,是永遠存在,是不生不滅的。一個人這樣,萬物也是這樣。人若能懂得這道理,即是住在悟境。佛學就是將你的迷境,推轉過去,而開一坦途,讓你走入悟境爲第一目的。

  (乙)離苦得樂

  一個人在數十年的生活裏,所領受的事情,十分中有九分是不如意的。這種種不如意事,使你的肉體…

《佛學淺釋 (蘇行叁博士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