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淺釋 (蘇行叁博士編釋)▪P2

  ..續本文上一頁和精神受到種種的痛苦,如由經濟困難,而被饑寒所逼迫的苦。年紀大了,體力衰退,視不明,聽不聰,行動不便的苦。肉體被外物所打傷,或內髒的生理不調和而生病的苦。生病到嚴重時,肉體支持不住,就有死亡的苦。我們所親愛的人,爲了事業,或種種的緣故,不得已分離到別的地方去,這分離時,就有惜別感傷的苦。冤家路狹,仇人相見;最爲你所憎恨而不喜歡會見的人,偏偏相逢著,那時精神所受的苦,是語言所難形容的。甚至求名,求利,或求其他肉體上的物質享受,求不得時的苦。就是世人以爲享樂的,也都包含著苦的成分;洋房著火燒了,財寶被賊搶奪了,鼓樂停,宴會散了,大家都感到一種講不出口的傷神。這是不是像吃一粒包著薄糖衣的金雞納霜,外頭甜、裏面苦呢?要對付這些肉體及精神所受的痛苦,佛學教人要用淡薄的眼光看世情,則富貴像是過眼煙雲。用知足的心,以取舍萬物,這個清靜的心,就不被外物所纏縛。這是用隨緣之心處逆境,心地自平,不爲外物所累。儒家所謂“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再進一步,將這種安貧隨緣的道理,講給肉體及精神受痛苦的人聽,若他們能因此而減少一分痛苦,就是得到一分快樂。你看到人家的快樂,你的心也跟著他們快樂。更進一步虔誠修道,就可以達到涅槃的大樂。

  第五章 佛學的學理

  (甲)因緣生萬法

  “因緣生萬法”這句話,是佛學裏的一條中心學理,也叫“因果律”。萬法,是指一切生物及無生物,它們都是從因緣會合而生的。“因”是出生出某一物的原動力。“緣”是幫助生成某一物的衆多要素。我們現在拿種豆子來作例,可以容易了解。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種子。這粒種子,就是將來發生那棵豆類植物的“因”。種子播入泥土裏,加上柔和的陽光,流通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及充足的水分;這粒種子,就慢慢的生根、長芽、展綠葉,而成一棵植物了。這些泥土、陽光、空氣、溫度,及水分等,就是幫助那粒種子生長,爲植物的增上“緣”。“因”、“緣”會合的時候,就生起植物,這是萬物生成的普通現象。但是還有一種事情,也是重要的:那就是農夫的依照適當的時候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麼那一粒好種子,就會結成好多的“果”實。相反的,種子播入泥土中,那些衆“緣”缺少了,或是農夫不施工,那麼那棵植物,不但不會發展,甚至會死亡。俗語所謂“有緣千裏來相會”,就是緣會則合。“無緣咫尺不相逢”,就是緣離則散。植物是這樣,我們人類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大家拿研究佛學爲“因”,再加上時間、講堂、椅、桌、講師、學員等等爲“緣”。一個月後,學業結束時,對佛學多少是會懂一些的,那就是“果”。其他的人生聚散,若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的悲、歡、離、合,都含著複雜的“因”、“緣”。

  (乙)業:善業、惡業、轉業

  我們剛才講過,萬物是由“因”“緣”會合所生,“因”好像植物的種子,那麼,我們再進一步問一問:植物的種子是從那裏來的?我們知道:一朵完全的花有雌蕊雄蕊。雌蕊的子房裏,有個胚珠,裏面有個雌細胞,叫卵。雄蕊的花藥,有四粉囊,裏面各藏著很多的雄細胞,叫花粉。若花粉有機會被風吹,或昆蟲如蜜蜂,帶到雌蕊的頭上,就發展成爲花粉管;雄細胞跟花粉管下去,和卵配合,後來就發展成爲果實裏的種子。

  我們已經懂了:萬法是由“因”“緣”會合而生起的。“因”好比植物的種子。種子是由花的雌蕊、雄蕊的雌雄生殖細胞會合成的。那麼“因”是什麼造成的?佛學說.:“因”是“業”(Karma)造成的。那麼什麼是“業”?“業”就是l.人的身有所作爲,而表現的動力;2.口所說的話;及3.意有所感發的思想。這些“業”,在人的一生中,時時刻刻的繼續進行,以造成種種的“因”。在人事上,普通有十種“善業”。如:一、個人不殺生命;二、不偷竊人家的財物;叁、不犯邪淫;這叁種是“身業”。四、不講诳話;五、不對甲乙兩人說兩種相反的話;六、不講壞話罵人使人家生氣;七、不講下流的話使人起邪念;這四種是“口業”。八、不要貪求過分而收集日用所不必需之物。九、人家有傷到我們情感的時候,要多多的原諒他,不要怨他、恨他。十、不要胡思亂想無根據的,或無理性而偏邪的事情。這叁種是“意業”。一個人如能天天造出這麼多的“善業”,他的一生裏就充滿了一切的真、善、美。他是不是一個標准的好人?況且他的前一生,本來積聚有好多的“善業”,再加上這一生所造的“善業”,這一世完了以後,他的“善業”與“緣”會合,來世就轉生爲帝、王、天或仙;這種自作自受的因果律,是萬物一般的現象;但是懂得的人很少,所以好人也就少了。

  在相反的一面,如果一個人每天的身造出:殺、盜、邪淫,口造出: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造出:貪、嗔、癡等“惡業”,它們就構成惡“因”,在今世,或來世與“緣”會合時,依因果律來講,這個人遲早總會受著種種痛苦的惡報。俗語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兩句話是不錯的。但是諸位記得,一粒種子得到日光、空氣、溫度、水分,就長養起來;可是農夫的灌溉、除草、施肥等工作,是大大的會影響到那棵植物的發育及收獲的。“業”力也是這樣。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轉變我們現生的遭遇,如貧、富、榮、辱等,雖然是從前生所造成的“業”力發展來的,但我們若了悟“轉業”的道理,一面忏悔過去無知所造的“惡業”,另一面日日檢討自己的思想、語言、行動,努力向“善”的道路去行;那麼這個人過去所造的重“惡業”,叫“定業”,本來是要受惡果報的,這時就被轉成爲“輕業”、“不定業”;再加上持戒,學定,修慧,這樣一來,這個人即身可以入聖,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個人,大可不必爲過去無知所造的“惡業”而焦心;只要現在努力的造“善業”去轉變它,“人力勝天”的,就可以把“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的這句話,大大的改良了。袁了凡先生的“轉業”就是好的證據(見袁了凡四訓立命篇)。像這樣佛學的真理,在人生的前途,才是照出無限的光明。有一段小故事,諸位或者有聽過: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問佛法于鳥窠禅師。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曰:“叁歲孩童也曉得。”師曰:“八十老翁行不得”。諸位雖也曉得這句話,但也不曾作到,所以,諸位要勉力的去學行試行呀!

  (丙)叁法印

  叁法印包含叁條佛法的重要學理。他們是:l.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叁法印,這句話:“叁”是數目。“法”是使學者、聞者,能了悟而得解脫的道理。“印”是證實這一條道理是正確的。所以,叁法印是用來評斷某一道理是否有研究的真實性?如有道理,與叁法印符合,入佛的法相,雖然不是佛說,而是後來的菩薩說的,也可以認爲是佛法。反之,即認爲是非佛法。一個人能了解這叁條道理,就能將自己從生死流轉裏解脫出來了。現在將叁條道理分別的淺釋出來。

  l.諸行無常:“諸”字的意思是一切。“行”作名辭用,意思是能動、能作、能遷移的由造作而成的東西。“常”是永恒不變的。相反的一面,是“無常”,無常是言其刹那間不停的變異。叁界裏,凡是有體積形態,而經由造作而成的物,平常都要經過生、住、異、滅的四相。生時不論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或叁界裏的什麼地方,都要有構造它的物質。這些物質,因緣和合的時候,就組織起來,成爲一個個體,這叫做“生”。這個個體,存在一個地方,不論它存在的時間是長是短,叫做“住”。當這個個體正在“住”的時候,它的體積及形態,是不斷地變異,不是增加,便是減少。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無妨講清楚一點。就以我們的身體做例來講罷:我們由小孩,慢慢長大變成少年,往後中年,老年,這樣每年都在轉變。實在說起來,是每月,每日,每時,都在轉變。因爲人體各部,是細胞組成的。細胞平均約每二小時就分生新的,以代替老的。所以一個人身體裏的細胞,今天已經有好多新的出生,代替了昨天的舊的。這樣一來,今天的一個人,已經有部分不是昨天的人了。不過變得很少,又是漸漸變的,所以我們不能覺察。等到有一天這個人老了,四大過分的不調和就死了。死了以後,他的身體便腐化而成爲液體,以後就什麼也不存在(滅)了。這一段是說明物之有生者,便有死。從有到無的繼續變異,這就叫“無常”。這是要叫我們明白,我們的肉體,終歸有一天會滅的,不要夢想求長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肉身,到了最後,也要在天人悲痛中,以圓寂示人呢!

  2.諸法無我:一個胎兒在母體裏,是由臍帶的微血管,吸收母親的微血管滲透出來的養料。這樣,雖然胎兒的血管,沒有直接和母親的血管相接,但是母親吃的東西,是直接影響胎兒,胎兒從來是沒有用口吃東西的。胎兒出生了,他表現的第一種本能,就是哭。母親用一點蜜水給他吃,他就再表現第二種本能,吮吸。此後,他求食的沖動一起,他就哭;母親給他奶,他就安安靜靜的吃;身體也就天天的長大。等到他會講話,會走路的時候,也同時會覓棗,抓梨,餍足他的求食沖動。這種求食以養生的沖動,一天一天的發展起來;到五、七歲時,因爲維持身體生活的心強盛起來,發展成爲占據的沖動;其目的也只是爲了維持他個人的生命。慢慢這占據的沖動,會發展到滿足其肉體的享受。爲了使個人的享受滿足,他個人是最重要,別人是不重要。別人及一切物,好像只爲了他才存在的。換句話說,他的腦子裏是這樣想:“我”,才是最主要的。我所看到的你或他及一切物,只是爲著要供給我的存在而存在的。這個爲小我的生存,個人的享受主義,發展成爲我的家,我的親友,我的國家......這些集團的大我主義,起先是占據,以後不擇…

《佛學淺釋 (蘇行叁博士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